很多人是被父母的家庭教育搞得對人生迷惘,是不是這樣?

天涯問教


【雕刻漫時光】觀點: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影響頗深,尤其在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上。有些人被父母的家庭教育搞的對人生迷惘,確實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往往會有父母的影子

積極樂觀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一般都比較開朗自信。相反,悲觀懦弱的父母,很容易讓孩子自卑膽怯。

昨天跟一個剛離職的同事聊天,短短几天時間,她由憂鬱變成自信豁達了,主要功勞還在她的父母,兩人的一番說教讓她豁然開朗,重拾對工作和生活的信心,滿血復活。

而我就不一樣了,我的父母是地道的農民,老實厚道,工作上不順心跟他們抱怨,只會說大家都不容易,要學會體諒和寬容。每次被欺壓的想離職,他們總是勸我要隱忍,我聽了他們的話,忍了七年,已經輕度抑鬱。

工作上的不如意,讓我對生活都失去了信心,經常在想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而立之年對未來還是感覺很迷茫。

幸好在感情上遇到了對的人,老公是一個很樂觀豁達的人,想法設法開解我,鼓勵我,才讓我從文字中找到一點自信。

我曾經抑鬱過,對生活失去過信心,現在我想通過文字傳播正能量,希望看到我文字的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以及人生的積極意義。


雕刻漫時光燕子


對人生迷惘,這是很多人難逃難避的坎。至於是不是教庭教育惹得禍,我想不能一概而論。

因為,就目前現狀而言,中國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欠缺的,是很不到位的,甚至很多家長就根本不懂什麼是家庭教育,大不了可以稱之為‘管教’,而不是‘教育’。

而另有一些家長,‘家庭教育`有點過度,自以為很重視,捨得投入,捨得消費時間,夢想著將來自己的孩子一定能成才,一定會成功,一定會有美好的人生。

但正是這一廂情願,沒有根據自己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長,天賦等因素,致使孩子很被動地,很不情願地,或者說很反感地去接受家長的規劃安排,結果是了無興趣,久無長進,慢慢地失去信心,直至苦惱,迷惘。

從這一層次講,以上所提是有道理的。

但可悲的是,不少家長樂此不疲,且還在沾沾自喜,自得其樂,天天在夢想著孩子一旦學成,如何如何!

豈不知,也許是家長自己在毀掉自己的孩子!

家長越努力,孩子被廢得越快!

可憐天下父母心,傷了孩子還偷樂!


今亱望星空


現在家庭教育的現狀是,母親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父親經常處於缺失的狀態。而把孩子搞的迷茫的家庭教育有很多,在這裡我只說兩個典型的例子:

  1. 患得患失的焦慮型母親
  2. 習慣性反駁型父親

患得患失的焦慮性母親

現在的社會對母親這個角色不太友好,不僅要出門工作,回家還有收拾衛生照顧孩子,老人生病了請假去看護的也一定是孩子母親。

這種社會現狀下,母親承擔了大部分家庭工作,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卻還要與丈夫和公婆對抗,這些情況都催生了母親的焦慮。

舉個例子,王芳是一家大型國企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工作忙的時候經常要把工作帶回家來做,這時如果孩子過來打擾她,她就會剋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衝孩子大吼大叫。事後,又覺得對孩子很愧疚,孩子說買什麼都無原則的買買買。

時間長了,孩子出門玩不去趟超市絕不回家,每次總要點什麼才算完,這點王芳也決定很頭疼,她多次教育過孩子掙錢不容易,但都於事無補。

焦慮型母親是典型的“打孩子一巴掌再給她個甜棗。”等孩子摸到了這個規律,知道凡是自己受傷害父母都會滿足自己的慾望,以此為把柄要挾父母的時候,家長後悔就晚了。

習慣性反駁型父親

有一種對話方式叫做“習慣性反駁”,在父母及孩子之間極容易發生,意思就是:當孩子表達某一個觀點時,家長首先不會考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和可實施性大小,第一反應是查找孩子觀點中的不足和錯誤進行反駁,並伴隨一系列皺眉、搖頭、癟嘴等帶有否定色彩的動作。

孩子剛表現出來的積極慾望瞬間就被“槓精”父母的較真消磨殆盡,這種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孩子極其不自信,容易否定自己,不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有些孩子,乾脆就不在表達,用一句:“我不懂”“我不會”來保護自己不會受傷。

雖讓這種方式的初衷我們暫且考慮是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利用自身的經驗找出孩子的不足,但是沒有鼓勵全盤否定的教育方式無疑是失敗的。

可以很負責任的說,中國的孩子在家庭的培養下,完全沒有建立獨立人格的機會,有一個小故事很有意思:中國的孩子拿著畫給自己的父母看,第一句問的一定是我畫的像不像,而不是我畫的好不好。一個“像”字一個“好”字,就看出區別了。

結束語

3-12歲,是孩子建立健全人格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父母往往還放不開收,完全扼殺了孩子與自己獨立相處的機會,而孩子的迷茫也逐漸開始了,一直被被動管理的孩子,等到應該自己做決定獨立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能力的短版就出現了。

我是青松,高級育嬰師,長期研究兒童中期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致力於傳播家庭教育理念,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每日更新育兒常識和家庭教育知識,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