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疫情下,工作到底為了什麼?

自由的夢想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我們只有好好工作,可以給自己身邊的親人鼓勵,用實際行動讓親人安心,不去惶恐。

不去相信謠言,更不去傳播謠言,我們的黨,我們的祖國,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是我們的鎧甲,保護神。

黨,會在至關重要的時刻做出,做出最正確的決定,一切都以人民為首要出發點,我們不用過於擔心和恐慌,我們只要聽黨的號召,遵從黨的指令,我們全國人民都會相安無事。

再轉過頭來看看,鍾南山院士84歲的老人了,2020年的春節,是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武漢醫院進進出出,他老不怕嗎?面對媒體,面對全國人民,他老不曾言棄。

李蘭娟院士73歲,還有全國的醫務工作者,特別是在一線的醫生護士,他們的春節都在和疫情賽跑。

我們只有遵循現在的工作要求,好好工作,待這場戰役人民徹底勝利,我們摘下口罩,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回憶這電視畫面,依然能夠溼潤眼眶,祖國萬歲!





沂蒙大妮


不管什麼時候,工作首先是為了活著,疫情之下,更是為了活著。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2020年,活下來就是贏家”。為了活下來需要工作,活得更好,也需要工作,什麼是更好呢?總結為一句話:生命質量的提高。提高生命質量,走到最後,是精神生活的提升。而精神生活的提升,也是以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能夠將興趣品味與工作相結合為最佳模式。


短平快語


題主你好,我是@讓生命開出一朵花,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其實看到這個問題,我的第一反應是去掉“在這個疫情下”這個前提條件,請先思考一下“工作到底為了什麼?”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老先生認為:工作能夠鍛鍊人性、磨礪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貴、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行為,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提煉心智的修行。大部分人都達不到老先生這樣超凡脫俗的境界,但是我認為我們可以向著這個長遠的目標去努力,在工作修行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安全保障等,低層次需要的滿足是很多人工作的意義,就是為了“活著”,聽起來很現實、很殘酷,但這就是現狀。如果從職業價值觀的層面去分析,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經濟報酬”價值觀,有了錢才有辦法活著。
愛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是高層次的需求,一般來講,低層次需求滿足之後,才會有額外的精力、金錢、時間去追求更高的需求。從職業價值觀的角度分析,包括了成就感、美感、社會關係等除了“經濟報酬”以外的價值觀。
人是一個綜合體,常態下我們更傾向於追求低層次需要和高層次需要可以同事滿足的工作。
舉個例子,
假設,一份純體力跑腿工作,月薪是6000;一份有著明確職業發展方向助理工作,月薪6000;正常人肯定會選後者,低層次需要和高層次需要可以同時滿足。
如果,一份純體力跑腿工作,月薪是6000;一份有著明確職業發展方向助理工作,月薪5000;這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兩難選擇。從長遠來看,跨越3-5年的時間維度,選擇後者對個人的發展、需求的滿足都是更為有利的,前者的職業晉升單一的可能性大,後者從助理、專員、主管、經理、總監都存在一步一步晉升的可能性,對應的薪酬水平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回過頭來看,“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我作為一名生涯諮詢師,並不希望聽到大家的回答僅僅是活著,希望我們可以從更寬的視角去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去確定自己的高層次需要,那可以參考美國生涯大師舒伯總結的13種職業價值觀去選擇、權衡:利他主義、聲望地位、管理能力、人際關係、經濟報酬、成就感、智力刺激、社會交往、舒適、安全感、美感、追求新意、獨立性。

現在來看“在疫情之下”這個前提條件,疫情對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崗位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
比如我,我們基本全程都是在家辦公的狀態,工作內容基本沒有受到影響,或者說影響可以克服,在疫情之下很多企業裁員的背景下,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們必須提升自我價值,要提升自我競爭力,不能做被企業淘汰的人;
比如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他們在奮鬥、在與病毒抗爭、在為社會做貢獻,疫情對他們的職業價值、職業選擇或許提供了更深刻的思考。
那你呢,疫情對你、對公司、對你對工作和生活的看法,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不論好壞、不管利弊,思考工作為了什麼這個問題,一定要從人生全局的視角去考慮,借用稻盛和夫老先生的理念,這都是我們修行的一部分,要看到它給我們帶來的價值與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