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停發行儲蓄國債意味著什麼?

低調點兒的



而根據財政部1月公佈的儲蓄國債發行計劃,今年3月至11月的每月10日至19日都會發行兩期儲蓄國債。其中3、5、9、11這4個月為憑證式儲蓄國債,只能在銀行櫃檯購買,到期後一次性支付本息;4、6、7、8、10這5個月是電子式儲蓄國債,直接在網上就可以購買,每年付息一次,到期還本。

通常老年朋友比較喜歡購買國債,而3月份因為疫情的原因,去櫃檯購買不方便,所以3月10日發行的2020年第一批儲蓄國債已被取消。大家可能會有困惑,隨著疫情的解除,去銀行櫃檯購買國債已經很方便了啊,為何暫停4、5月份儲蓄國債的發行呢?原因可能是從貨幣工具角度出發,儲蓄國債其實與定期存款差別不是太大,都可以沉澱大量資金,這與疫情防控之後經濟需要刺激的宏觀政策不相符合,財政部可能也需要進一步觀察未來經濟的走勢以及調控情況,保留部分國債計劃,也算是預留了一種調控手段。

現在計劃是6月份會如期發行,但是目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勢並不樂觀,未來6月份的發行計劃再度取消也不是沒有可能。



遁逃者


根據最新消息,原計劃在4月份和5月份發行的儲蓄國債暫停,二季度僅在6月10號開始銷售國債。

對此很多人解讀是由於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因為在3月份,因為新冠病毒疫情的原因,國家暫停了發放儲蓄國債,比如郵政儲蓄銀行稱,由於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財政部和人民銀行暫停了4月份電子儲蓄國債的發行,對於已經到期的3年期和5年期國債,4月9日將自動轉入投資者個人賬戶,不需到網點辦理到期兌付業務。

但是我認為,作為深受投資者喜歡的穩健型理財產品,國債的收益率還是非常不錯的,三年期利率為4%,5年期利率為4.27%,而且按年付息,從目前情況看,隨著基礎利率不斷下降,這樣安全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少,國債的延期發行,必然會讓更多的資金流入其他理財產品,也會壓低其他理財產品的收入。

從這個角度看,國家暫停四五月份國債發行,一方面是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更重要的,我認為是讓資金儘可能地流向市場,為提高經濟活力,各省正在出臺刺激投資和消費的政策,肯定不希望老百姓把錢都存到銀行裡,或者購買國債。

另外,從利率的角度看,國債的收益率已經成了穩健理財產品中的佼佼者,如此高的收益率會吸引投資者把資金轉向國債,這樣更會增加企業融資成本,所以未來國債收益率下降或不可避免,四、五月份有可能是一個緩衝期。

總之,利率下降是大勢所趨,國債收益率也不可能一直維持在4%以上,我認為本次國債暫緩發行,一是國家在考慮經濟刺激政策,二是有今後的國債利率有可能會降低。


互金直通車


根據財政部官網4月7日公佈的2020年二季度國債發行計劃的通知(財辦庫〔2020〕64 號),二季度中4月5月發行的儲蓄國債不再列入發行計劃,只有6月份儲蓄國債。根據財政部今年1月公佈的儲蓄國債發行計劃,今年3月至11月的每月10日均會發行兩期儲蓄國債,分別為3年期和5年期。其中,3月、5月、9月、11月為憑證式儲蓄國債,4月、6月、7月、8月、10月為電子式儲蓄國債。

儲蓄國債即儲蓄式國債,具有儲蓄和債券雙重功能,三年期利率為4%,五年期利率為4.27%,國債是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發行的債券,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是非常適合保守類投資者選擇的理財方式,那麼為什麼現在要暫停儲蓄國債的發行呢?

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為了避險疫情反彈,購買儲蓄國債的投資者,大多是老年人,每次發行都會有大量的老年人到銀行窗口排隊購買,當前雖然我國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全國都已解封,各行業也全面復工復產,但疫情還沒有全面結束時仍需高度小心,大量老年人到銀行聚集購買國債不利於防控成果。

第二,是為了刺激經濟,暫時性降低儲蓄,前面說了,儲蓄國債具有儲蓄和債券雙重功能,發行國債就會提高儲蓄率,而當前受疫情影響,更需要老百姓多消費,暫停國債可以減少資金迴流銀行,這樣就會有更多資金流向消費及實體經濟,有助於對宏觀經濟進行支持。

刺激經濟需要錢,雖然暫停了儲蓄國債發行,但記賬式附息國債、記賬式貼現國債都是正常發行的,各類地方債、企業債的發行也不會暫停,政策上正在研究發行特別國債,特別國債主要面向商業銀行發售,比如通過降準的方式,將釋放出的存準金轉為特別國債,既可以減少資金迴流銀行,又可以獲得更多資金支撐。

對於通過購買國債投資的人來說,這兩個月無法購買國債,手裡的資金如果存在銀行活期利率太低,可以暫時選擇活期理財的方式暫時進行資金管理,比如說選擇貨幣基金,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2%至3%的水平,或者選擇債券基金,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3%至8%的水平,還可以選擇短期理財產品,比如說一月期的中低風險定期理財,年化收益率在3.5%左右。

暫時先通過其他低風險的方式進行資金管理,待6月份儲蓄國債重新恢復發行之後,再將資金轉出來購買國債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