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三國中荀彧這個人?荀彧是真的忠於漢室嗎?

磐龍觀史


荀彧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謀士,那麼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荀彧是曹操統一北伐的功臣和第一謀士,被稱為王佐之才,他持重任十年載,處理此國大小事務,所以被稱為荀令君。他擅長建計,密謀,舉薦人等方面多有功勞,因此曹操稱他為吾之子房。

荀彧在軍事戰略上為曹操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軍事理論和路線,還多次修改曹操錯誤的軍事方針,因此曹操很看重他,例如荀彧的深根固本以治天下,迎奉天子等,戰術上,他曾謀劃袁紹而得官渡,舉薦賢能上,曾為曹操舉薦鍾繇,荀攸,陳群,郭嘉等能士。

這麼一個幾近完美的文官,他是真的忠於漢室的呢還是?一起去探討一下。

荀彧一開始是袁紹的謀士,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荀彧覺得袁紹是一個難成大事之人,所以就離開了袁紹,投奔了曹操。當時袁紹的實力比曹操強於太多。儘管擁有這樣有利的條件,荀彧還是決然的離開了袁紹,也許荀彧覺得袁紹這個人不會也不不願意成大事,他的理想袁紹無法實現,因為荀彧要的是建功立業,平息戰亂,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

荀彧跟隨曹操二十一年,如果說荀彧看不出曹操的野心那是假話。荀彧是一個善於識別人的人,假如他真不能理解後來的曹操,那隻能說明他就是個庸才。曹操早起的這篇《讓縣自明本志令》能看得出他是有報國理念的,荀彧正因為如此而投奔了曹操。

可是隨著時間及環境的變化,曹操看到了漢朝的氣數已盡,此時他要為自己建功立業,一方面為了家族,另一方面是自己的野心,曹操已經不是那個單純的徵西將軍了。

那麼荀彧是真的一直在匡扶漢室嗎?我覺得不盡然,因為荀彧輔佐曹操二十一年,他不斷削弱了漢室勢力,這一點荀彧不會不知道的,在歷史上,荀彧並沒有為漢室做過實際的奉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荀彧不是忠於漢室的臣子,他只是想早一點平定天下,讓百姓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自己觀點,不喜勿噴。


韓奈戴


少年用劍殺死惡龍,坐在龍的屍首上,

看著滿地的金銀財寶,

慢慢長出鱗片和犄角,

最終也變成了惡龍。 ——引子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概括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戰略家荀彧的一生,那麼我會借用《紅樓夢》中的一個曲牌名——“終身誤”。

當他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第一次見到他心目中得那個“一心匡扶漢室的亂世英雄”——曹操的時候,他這悲劇的一生也許就已經註定了。可真是“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如魚得水,到底意難平。”

要了解荀彧這悲劇的一生,就先要知道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用一個字概括就是:正

正,就是正派、正直、剛正,這在三國時期簡直是有口皆碑的,電視劇《軍師聯盟》中司馬懿、楊修等當世一等謀士都對荀彧推崇備至的情節,倒也都是歷史上真實的反應。

《三國志·荀彧傳》這樣記載:荀彧德行周備,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海內俊傑莫不以為儀表。

《典略》中也記載:“荀彧折節下士,坐不累席。其在臺閣,從不以私慾撓意”

可以說從階級而論荀彧就是三國時代名士階層的傑出代表。

這裡就產生了下一個問題:為什麼像荀彧這樣一個天下名士,會選擇一個“閹宦遺醜”曹操作為主公,他難道不應該也選擇像袁紹、劉表那樣的“海內所望”去輔佐嗎?

這就是荀彧的第二個特點,也就是它區別於三國時期其他大多數謀士、政客的最大特點——荀彧有理想,是一個堅定地理想主義者,堅定到何種程度?可以以身殉道!

其實荀彧也不是直接就選中了曹操,身為一個士人,他也向當時大多數傑出謀士一樣,曾經選擇過當時為士族地主階級利益代表的袁紹。

荀彧,出生在潁川的世家大族荀氏,相傳是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的後人。他的祖父荀淑、父親荀緄,叔父荀爽都是當時知名的才子,家族中也是幾代為官,門生故吏便於天下。可以說依靠這個關係網荀彧像混個一官半職是很容易的。在被推舉為孝廉之後,荀彧也順利的擔任了守宮令。

但是還沒等荀彧在任上發揮出自己的才幹,董卓之亂暴發,荀彧不肯助紂為虐,於是辭官不做,為躲避戰亂,舉家遷到冀州。在冀州自然就會被當時冀州的控制者袁紹發現。雖然袁紹對他“待如上賓”,可是慧眼如炬的荀彧卻一眼就看出了袁紹徒有其表、外強中乾。

於是,荀彧做了一個當時決定他一生命運的一個決定:離開袁紹、投奔曹操。

對於這個選擇,荀彧在官渡之戰之前有所解釋。

據《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在建安二年,面對著河北的強大壓力,曹操曾經針對是否能戰勝袁紹的問題諮詢過荀彧。而荀彧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對比了曹操和袁紹。荀彧認為:從古到今,強弱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以弱勝強的從來不在少數。袁紹看似現在強大,但早晚會被明公所滅。

第一:袁紹為人,外寬內忌、嫉賢妒能,人不能盡其用;而明公豁達大度、舉賢任能、唯才是舉。使得海內歸心,這是在用人上勝過袁紹。

第二:袁紹好謀而無訣,是典型的的優柔寡斷、反映遲鈍。而明公做事當機立斷,在謀略上又勝過袁紹。

第三:袁紹任人唯親,聽不進去反對意見,軍紀廢弛。而明公法度嚴明、令行禁止,在組織上又勝過袁紹。

第四:袁紹雖然號稱“四世三公”,但是他只是枯名釣譽,手下招攬的謀士大多數也都是華而不實,真正有本事的他卻不能夠協調阻止,導致內耗嚴重。而明公手下,推心置腹、賞罰分明,謀士盡心,將士用命。這是在人心又勝過袁紹。

不得不說荀彧的這番分析,完美的對比出了曹操相比於袁紹的優勢,這也可以作為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的理由。

可是單憑這四點優勢,就足以讓荀彧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嗎?畢竟,當時群雄並起,比袁紹會用人的主公也不在少數,荀彧為什麼選擇了曹操?

因為:希望,在曹操身上(至少是建安2年的曹操身上)荀彧看到了他能夠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希望。

那麼荀彧的政治理想到底是什麼呢?通過他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荀彧獻策曹操迎奉天子時所提出的“三大綱領”中可見一斑:

“奉主上已從民望”“秉至公以服雄傑”“扶弘毅以致英俊”

這就是荀彧的政治主張,這就是荀彧的政治理想,這就是荀彧的政治路線,這就是荀彧的整治規劃。

他的理想就是依靠能力傑出的亂世英雄,掃平不臣,匡扶漢室。

在當時的荀彧看來,曹操就是這樣一個英雄。曹操有當世傑出的政治、軍事、戰略、用人的能力,而且曹操在董卓之亂中首倡義軍,對比心懷鬼胎的其他諸侯,只有曹操(和孫堅)在討伐董卓的作戰中真正出力。這些荀彧看在眼裡,所以他選擇了曹操

那麼跟隨曹操之後的荀彧又是什麼樣的呢?可以說在曹操眾多的謀士中可以排進前三的應該是:荀彧、郭嘉和賈詡。而荀彧尤其是首席謀士(郭嘉早死)

結合三國曆史我們可以看出,曹操在平定天下的作戰中幾乎都是要親自領兵作戰的,而留守後方為他提供後援輜重的重任就落在了荀彧身上。

從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領兗州牧開始,荀彧在曹操身邊就一直擔任這“張良、蕭何”於一身的角色。曹操在興兵討伐徐州陶謙的時候,後方的陳宮、張邈勾結呂布叛亂,幾乎所有的兗州城池都選擇了投降呂布,只有荀彧鎮守的鄄城堅守了下來,為曹操保留住了根據地。

後來曹操迎奉天子到了許都之後,荀彧一直擔任尚書令一職,相對於實際上毫無實權的東漢朝廷來說,荀彧實際上“居中持重”,負責了朝廷中的日常事務,可謂是“不是丞相的丞相”

官渡之戰時期,曹操因為前線傷亡慘重、後方糧草補給困難等原因,數次意志動搖,想要退兵休戰,也是荀彧多次寫信勸說曹操堅持到底,後方事務儘可託付荀彧。荀彧雖然不像賈詡、程昱、郭嘉那樣隨軍出征,卻依然按不斷地給曹操出謀劃策。正是荀彧的支持,才讓曹操諸侯爭霸中得以崛起,擊敗袁紹,統一北方。直到赤壁之戰前,為曹操規劃南征劉表的還是荀彧

可以說理想的道路已經完成了一半,荀彧的故事看到現在,怎麼看都是一個名士能夠實現理想得成功範例,何來悲劇之說呢?

後世的西方著名哲學家尼采有這樣一句名言:

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與魔鬼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成為魔鬼。

荀彧可能忽略了一個問題,人都是會變的。到了213年,那個曾經一心匡扶漢室的少年將軍已經“死了”,在荀彧身邊的已經是一個得寸進尺的“竊國大盜”。

一個理想主義者最痛苦的時刻是什麼,一種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另一種怕就是身雖未死,但理想已經破滅。這種感覺恐怕只有五丈原中,四輪車上,還是羽扇綸巾,卻再也無力談笑間讓敵人灰飛煙滅的諸葛丞相最能理解,事實上在三國之中在身份上最為相似、政治上理想最為相同,結局皆是壯志未酬的也只有諸葛亮和荀彧能夠惺惺相惜。

所以雖然諸葛亮看到了劉備不聽自己的勸阻不滅魏而伐吳,導致自己再也沒有條件按照隆重對策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卻依然義無反顧的前後六次走上了岐山通往長安的道路,即使丞相早已明白:這條路自己這一輩子恐怕也走不完了,但是諸葛亮已然堅守蜀漢,既是對劉備的承諾,也是對自己理想的堅持。

荀彧也是一樣,一個理想主義者絕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堅守,何況在曹操的身上他已經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他已經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再去改換門庭,投靠劉備、孫權。

荀彧,已經沒有退路。退,他就不再是荀彧。他恐怕也清楚,曹操恐怕也沒有了退路,此時的曹操代表著的已經不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希望取得最高權力的集團,而且這個集團中也都是荀彧曾經的戰友。

曾經的那個“屠龍少年”曹操,用劍殺死了惡龍(奠定了北方統一),但他面對著至高無上的權利,他的靈魂一點點的被其腐蝕,最終曹操也會將靈魂出賣給權利的魔鬼,變成“下一條惡龍”

——荀彧已經看到了結局,但他是理想主義者,他要最後一搏,如果失敗,他寧可堅守理想而死。

建安18年,曹操加冕魏公,又在鍾繇、董昭、賈詡等大臣的勸進下,獲得了加九錫,贊拜不名等待遇,已經徹底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無冕之王。荀彧意識到:屬於他的決戰來了,決戰的對象就是他曾經的寄託。

曹操加冕魏國公也就實際上等於擁有了對王國,從此曹操將不再是漢王朝的臣子,而是藩屬國的君王,離篡位也只有一步之遙。離荀彧的底線也只有一步之遙。這一步曹操跨出去,自己將雖生猶死。

所以在眾多的支持聲中,荀彧並沒有表態支持。曹操於是假託董昭“密以諮彧”,荀彧忍無可忍於是大義凌然的提出了反對,此時已經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的曹操對最高權力志在必得,哪裡還容得下反對意見,《三國志·荀彧傳》的記載是: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正好此時曹操發動了南下征討孫權的軍事行動,反常的下令以往鎮守後方的荀彧隨軍出征,在大軍行進到壽春的時候荀彧病了,曹操派人送給荀彧一個食盒表示慰問,荀彧打開發現是空的。

荀彧明白了,自己終是“終無漢祿可食”,於是他望著空空的食盒,空蕩蕩的,像極了荀彧這一生的故事:到頭來竹籃打水,再回首萬念俱灰。他此時的悲涼和不甘恐怕只有五丈原上西北望長安的諸葛亮;麥城包圍中遙望桃園的關羽;以及昭烈廟橫劍自刎的劉湛才能夠有所體會吧。

荀彧死了,但也許正是他的死,讓曹操畢生也沒有跨過篡位的底線。你們說荀彧他真的輸了嗎?——“一個人儘可以被毀滅,但永遠也不能被打敗”《老人與海》

往事越千年,換了人間。滾滾江水淘盡了多少英雄的血,淘盡了多少志士的淚。古今多少事化作了秋月春風,都付了白髮漁樵笑談中。

但我們不該忘記在三國曆史上那些為了自己心中理想而奮鬥一生甚至以身殉道的人,即使他們是失敗者、他們各為其主,但都同樣值得我們尊敬。

所以,這杯酒,也敬荀令君,敬三國曆史上所有以定亂安民為理想,將熱血撒入地下的英靈!


塔布里斯


荀彧對曹操前期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他既是戰略人才,又是內治的高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就是在荀彧的堅持下確立的,除此之外,荀彧為曹操決計進退,舉薦人才,保障後勤,幫助曹操完善政權架構,緩和豪強與曹操的矛盾等很多方面有重大貢獻。說他是曹操第一謀士,絕不誇張。

曹操第一謀士荀彧


荀彧的特點非常的鮮明。首先他是一個超脫於時代的智者。從荀彧準確判斷家鄉必遭戰亂,提前率家族人員躲避,從而保全了家族可以看出。從荀彧離開強大而且名望高的袁紹,投奔弱小而名聲不算好的曹操可以看出,他善於審時度勢,善於從表象看到本質。縱觀漢末三國,能夠像荀彧一樣眼光獨到的人,屈指可數。其次他是一個傳統的士大夫。他有士大夫的名利觀,有士大夫奉守的道德底線。同時他身處亂世,知道很多準則已經打破,故而他並不追求純粹的政治,願意隨著時代變更自己的思想。他性格上謹慎隱忍,正如史書上說的“居中持重”。

曹操帳下以荀彧為代表的五大謀士


但最終荀彧和曹操出現了狀況。導火索是曹操自導自演封魏公,加九錫的活動。在封建社會,加九錫往往是篡位的前兆。這一點曹操知道,士大夫們都知道,荀彧當然也知道。荀彧表示反對,他是這麼說的“本興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話不多,荀彧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認為他是漢朝的忠臣,看到曹操走出實質篡漢的步伐,來盡愚忠來了。持這個觀點的人佔據了主導地位,一些名家也認為是這樣。

我極不贊同這種說法。我的觀點是荀彧絕對不可能是漢朝的忠臣,他反對曹操稱公,加九錫有很多因素,與忠於漢朝沒有任何關係。

曹操太厲害了,荀彧從內心也是佩服的


理由之一:荀彧投入曹操陣營之初,曹操即稱讚他為“吾之子房”。可想而知,曹操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在像漢高祖一樣的創基者。難道荀彧會不知道曹操不會做漢朝的忠臣?這是不可能的。荀彧知道曹操必然篡漢,卻依然全心全意幫助他,只能說明荀彧和曹操是默契的。

理由之二:荀彧有足夠的機會來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對漢朝的忠誠,但是沒有。曹操常常讓荀彧主持後方事務,等於全權託付給了他。荀彧要在後方起事幫助漢獻帝,這很容易辦到,就算不能成功,也能給曹操造成很大的問題。但是看荀彧的一生,我們沒有看到任何動作。

曹操與荀彧的分歧不是正反,而是時機


理由之三:漢獻帝被曹操欺壓逼迫,荀彧有發過聲嗎?沒有。曹操處置衣帶詔事件的人員,除了把參與的董承等人滅族外,還牽連到董承的女兒漢獻帝的妃子董貴妃被殺,這個時候曹操的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如果荀彧忠於漢朝,這個時候如果不出手,還指望他什麼時候出手?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的道理,荀彧不會不懂。

所以,荀彧根本不可能忠於漢朝。他之所以反對曹操加快篡位步伐,是因為兩個因素。

如果荀彧忠於漢朝,漢獻帝會放過這個機會嗎


第一個因素:荀彧認為曹操沒有完成統一,如此心急想取代漢朝,顯然時機不成熟。這一點可以從荀彧之前反對曹操恢復九州製得到印證。曹操佔據原來袁紹的政治中心鄴城後,有人勸曹操恢復九州的古制,曹操準備同意,荀彧認為“天下大定,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什麼叫天下大定,其實就是實現統一。在荀彧看來,曹操還沒有統一,就想著取代漢朝,這在歷史上沒有現成的例子,同時也容易給劉備、孫權等人攻擊的藉口,內部也暗流湧動,對曹操未必有利。

第二個因素:荀彧想保住傳統士大夫的遮羞布。前面提到,荀彧是傳統的士大夫,他有士大夫的道德底線。曹操明目張膽推進篡漢,在荀彧看來,總要說上一兩句話,安慰一下自己的內心。荀彧好歹做了漢朝幾十年的臣子,世食君祿,如果也和常人一樣踴躍參與篡漢行動,在良心上過不去。

荀氏家族已經和曹操結為命運共同體,既聯姻又聯合


當然荀彧持重的性格讓他有防止出現反覆的心態。當時曹操沒有完成統一,漢朝勢力沒有完全滅亡,還有劉備這樣的實力派跟曹操硬抗,他害怕出現反覆,儘管這種可能性很小,但是仍然要防止。何況還有前車之鑑。王莽取代漢朝十五年後,光武帝復興漢朝。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荀彧跟著曹操叫嚷改朝換代,這對於整個家族而言是毀滅性的。他在關鍵的時候為漢朝說上兩句話,儘管沒有實質的行動,但是如果出現反覆,這一兩句話或許可以為荀氏家族保住一些血脈。

荀彧身處亂世,他要活下來,併發揮出自己的作用,絕對不是簡單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