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要幫助劉備,而不是去幫助曹操和孫權?

周智琛


自古以來,諸葛亮是很少見的天才,自命不凡。他為什麼選擇當時處境艱難的劉備?你知道,當諸葛亮投劉備的時候,劉備當時不確定自己,他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棲身地。他住的城市也是劉表的,讓他留下來。那時,劉備被曹操打敗,幾乎所有的軍隊都被死亡了。當無路可走時,他投奔了劉表,說了一句難聽的話。面對當時的尷尬,就連劉備也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沮喪。



劉備當時帶著深深的感情對他的幫派說:你走吧,別再跟著我了,和我劉備在一起沒有前途。但是就在劉備處境如此艱難的時候,諸葛亮,比管仲的樂毅還大的天才來幫助他了。諸葛亮此時選擇了劉備。他的頭被門擠壓了嗎?以他的名望和才華,他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例如,投曹操,曹操剛剛擊敗了袁紹,平定了北方,並且有著統一整個世界的巨大趨勢。他投靠了這樣一個前途無量的領導,不比劉備強一百倍嗎?諸葛亮沒有選擇曹操,而是從山上選擇了劉備。


他隱藏了一個小想法。他看重兩個詞。這三個國家有許多頂尖人才。他於劉備死後在給後主劉禪上的《前出師表》中表白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蘆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應該承認,諸葛亮的這種“夫子自道”具有一定的真實性,是他選擇劉備的原因之一,但是這絕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

一、作為一個儒生,而且是純儒,諸葛亮有強烈的正統觀念,這一點,是他做出這種抉擇的根本原因。劉備是劉氏宗親,有劉氏血統,屬於“正統”,而曹操和孫權,都屬於“非正統”,是“亂臣賊子”。諸葛亮進行關係著自己生前命運和身後名聲的重大政治抉擇時,只可能選中劉備,而不能選中曹操和孫權。

二、劉備又有王霸之雄心和謀略,並享有天下英雄的美譽,深為時人所重,這一點,也不由得諸葛亮不考慮。

三、劉備帳下缺乏真正有才幹、有見識的謀士,而他又能禮賢下士,求賢苦渴,苦投其帳下,一是定會受到尊敬和重用,二是能夠施展才乾和抱負。


四、曹操本人既有武略又有文韜,其智慧,其才幹,不僅遠高於孫、劉之輩,也高於他諸葛亮;而且曹操帳下已有荀彧、程昱等一大批滿腹經綸和韜略的一流謀士,他們都不遜於諸葛亮。

如此,諸葛亮投靠曹操,可能只有坐冷板凳的份兒,不會有什麼作為。孫權胸無大志,卻又也武有周瑜,文有魯肅、張昭等一大批謀士,明智的諸葛亮絕對不會歸依孫權。


晉運達人


相比較曹操,劉備更需要諸葛亮。諸葛亮去曹操那是錦上添花,而去劉備那裡就是雪中送炭,他因此會得到更多的尊重、權利和信任。

咱們也可以從每個人性格來分析。

首先曹操

那時候的曹操已經有自己的班底子了,而且曹操自己本身就有非常高的謀略和主見,他還特別多疑。

你就說諸葛亮喜歡搞一些險計。什麼錦囊妙計,讓將軍上戰場的時候再打開,這不扯犢子嗎?曹操會放心一頭霧水的什麼都不知道就讓自己的大將帶著一大批軍馬去打仗去?那不是送死嗎?而且曹操的性格和名聲,諸葛亮都不太喜歡。


再看劉備

首先劉備也算熟人介紹。其次這時候的劉備是身邊沒一個能用得上的謀士。他諸葛亮去了,就是第一謀士。而且他是雪中送炭,劉備更會感激他,信任他。他在劉備的營下不會有其他謀士的聲音來反對他。因此他能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華。

其次是劉備是漢室宗親,仁德之名有所耳聞,總得來說,三顧茅廬的考驗下來,符合他擇主的標準。

孫權就不用說了

他身邊有周瑜呢?不是有句話嗎?“既生瑜何生亮?”

他去了,他的話語權能比他大嗎?加上孫權據江東三世了,他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他去了當地估計也會有很多聲音反對他。

其次諸葛亮

諸葛亮本身,我們從他一生經歷可以看出來,他骨子裡其實是一個非常驕傲的,非常有主見的人,而且他還是個事事都要自己親手做的工作狂。他更不太願意和別的所謂謀士一起共商大計。

而且他既然有隆中對,肯定是做過詳細的研究調查。調查結果是,他認為劉備只要有他的幫助,肯定還是有很大勝算的。再加上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他肯定深受感動啊!

所以綜上所述,沒有誰比劉備更合適了作為他主公了。


李微光呢


諸葛亮出山之前他是經過了仔細的考察的。他決定幫助劉備並不是腦袋一熱就去了的。



諸葛亮是什麼人,那是個有這大智慧的人。他一生都很謹慎從不弄險,挑選自己的主公更是要慎之又慎了。這一點從劉備三顧茅廬就可以看出來。劉備三次去他家才能見上一面,並不一定是前兩次諸葛亮不在家,而是故意不見他。或者是他也去調查走訪劉備去了。他要看劉備是不是自己要輔佐的真正主公。

最後一次主僕二人相見,諸葛亮還在裝睡。這也是在試探劉備,看看劉備是不是真的像外人說的那樣,禮賢下士,謙卑有禮。經過了多方考察,劉備過關了。所以諸葛亮才會跟著劉備一起下山。輔佐劉備征戰南北。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要說一下。諸葛亮在隆中已經對天下形勢做出了精確的分析。他準確的看出在日後的天下只會剩下曹操、劉備、和孫權。所以他要出仕就必須在這三家之中選擇。那怎麼選擇呢?

諸葛亮已經考慮好了。首先是曹操,曹操手下謀臣眾多,不乏郭嘉、荀彧、程昱、等等。這些都是頂尖人才。諸葛亮要是輔佐曹操,勢必不會得到重用。再者諸葛亮此時沒有名氣,曹操也不會對他特殊對待。曹操手下是不能去的。



再看孫權,孫權手下同樣謀臣如雨。張昭、周瑜,張弘。這也都是頂級人才。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哥哥諸葛瑾還在孫權手下。諸葛亮本著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理念選擇了劉備。


選擇劉備有什麼好處,諸葛亮也都考慮到了。

首先劉備手下目前沒有謀士,也可以說沒有出色的謀士。自己要是去了必定成為劉備的股肱之臣。自己的聰明才智能夠充分發揮。穩坐第一謀臣之位是沒問題的。雖然劉備現在實力很弱,可自己一定能幫助他打下一片江山。

這才是諸葛亮決定輔佐劉備的主要原因。

以上觀點,歡迎評論。


雨夜構想


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時候早就胸懷天下,遊歷山川勝地,所以才有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給出了益州詳細地圖。之後《隆中對》一出頓時把天下大勢分析得入木三分。可以肯定諸葛亮早已經對天下諸侯足夠了解,為什麼不出去輔佐曹操跟孫權呢?證明曹操孫權不是諸葛亮想要用一生追隨的明主,只有劉備才是諸葛亮心目中的明主!

挾持天子的國賊曹操屠戮徐州讓諸葛亮看清曹操殘暴不仁的真面目,諸葛亮不可能再助紂為虐輔佐曹操。

《隆中對》開始就指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之爭鋒,這裡就表明了諸葛亮的態度——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大漢之國賊!諸葛亮作為儒家思想影響的當代智者肯定是不認同曹操的所作所為的,而且還有一件事讓諸葛亮徹底看透了曹操的殘暴不仁。就是曹操的父親曹嵩路過徐州的時候被徐州叛軍殺了,然後曹操揮軍佔領徐州並且把徐州數十萬百姓屠戮殆盡,江河為之不流!當時諸葛亮正去徐州遊歷路上所見曹軍的暴行,從此曹操在諸葛亮眼中就是邪惡暴君的代名詞,更加不可能再來輔佐曹操了。


《後漢書·劉虞公公孫瓚陶謙列傳》記載:“初,曹操父嵩避難琅邪,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東吳孫權人才濟濟不一定看得上初出茅廬的諸葛亮。

《隆中對》指出,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側面反應了東吳經過孫氏三世的治理已經國富民強了,孫權對於人才的渴望肯定就沒有一無所有的劉備表現得那麼強烈了。


《三國演義》中魯肅向孫權舉薦鳳雛龐統,但是由於孫權的傲慢讓龐統遠走新野投靠了劉備,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孫權家大業大人才濟濟,對於人才的渴望並不是很強烈,而諸葛亮要做的是輔佐明君取天下的大事,需要這個君主對自己絕對的放權和認同,按照此時的情形富庶的東吳孫權肯定就不需要諸葛亮這樣的治國全才了,諸葛亮也知道在東吳肯定發揮不了自己的平生所學,所以一直在南陽默默守候著自己的真命天子的到來。

劉備乃皇室後裔,其寬仁為懷,求賢若渴符合諸葛亮對於明君的預期。

直到遇見了劉皇叔,劉皇叔寬仁為懷,是個仁君,又胸懷匡扶漢室江山之宏願。還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屈尊下駕三顧茅廬!這不就是諸葛亮日日所思的明君嗎?劉備又有關張趙之勇,以劉皇叔名義號令天下再有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奪取天下似乎就在眼前。所以諸葛亮為了不負平生所學,也為了報劉備知遇之恩,從此寧願鞍馬勞頓為劉備開疆擴土至死不渝。


結語:諸葛孔明只能是為劉備而來,為蜀漢而生!諸葛亮投奔曹操或者孫權的話或諸葛亮的功績名聲或許今天都沒人再記得了,有人說孔明延遲了天下一統的時間,是歷史的罪人。但是我想說,為報一人之恩,敢與人鬥與天爭,其樂無窮也!諸葛孔明留給我們後世的不僅是那些精彩紛紜的戰爭奇謀,還有他的忠誠,信義將永留史冊為後人銘記!


竹林論風月


首先曹操生性多疑,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再者曹操本人也有雄才大略,也許諸葛亮出個謀,曹操也不一定言聽計從。曹氏集團文臣武將眾多,郭嘉,許攸,劉曄,戲自才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即便曹操集團少了個郭嘉,但人才濟濟,諸葛亮且年輕又無寸點功勳,即便去了曹營某個高職怕是曹氏集團文臣武將不服落個自討沒趣,像這樣的大集團竟爭力太強難施展才華。同樣孫權集團有魯肅,周瑜等,正史中的周瑜,魯肅的才幹能力十分強,卻被“三國演義”給黑化得小家子氣,有這二人在諸葛亮若去了孫氏集團也只能做個副手助理之類,想要再轉正也就難了。這時候正好遇到劉備集團雖打仗多但輸得多贏得少,且劉備又缺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三顧茅廬看出了劉備渴望求才的誠心,也只有劉備這樣的小集團正好能讓諸葛亮大顯身手。


7度魚


因為當時的現實情況決定了個人去向,諸葛亮雖胸懷大志,但其實可供他選擇的對象並不多,諸葛亮遇見劉備時,北方的曹操與江東的孫權這兩個集團已經成型,曹操坐擁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籠絡了潁川陳氏,荀氏,河內司馬氏等大族,孫權承父兄基業,江東士族盡歸其帳下,人才梯隊基本已經穩定,很難再加入新人,就是有新人也是小修小補的性質,而劉備雖然出道早,但一直沒有穩定的根據地,思才若渴,劉備極有可能把全盤重任交給自己,基業雖小,施展空間卻是無限大的;另外諸葛家雖與荊州大族蒯氏和龐氏聯姻,並通過老婆搭上了劉表和蔡氏這條線,但畢竟衰落已久而且是荊州外來戶,孫權和曹操那兩位恐怕很難信任當時已經是布衣的諸葛亮,而劉備手下人才凋零,絕對不會慢待諸葛亮,寧為雞首,不為牛後,也是一種很明智的選擇。


三教原本道為首


劉備到什麼時候也不可能殺諸葛亮,劉備是仁義之人,也是善用人之,而曹操就不同,曹操殺楊修,曹操殺華陀,曹操殺等等。曹操乃當世之梟雄,什麼是梟雄,為我所用時什麼都行,不為我所用時,不管什麼人都殺子?

大智慧的諸葛亮,心裡明明白白。


收藏小齊哥


首先要弄清楚諸葛亮從小所受到的教育是儒家思想,忠義二字貫穿於他的一生。所以他不可能投靠所謂心懷不軌的亂臣賊子,而劉備就應該是他最好的選擇,不僅他和劉備的脾氣秉性最為投緣,而且劉備還有一個金字招牌-大漢皇叔,這可是漢獻帝劉辯親封的。它代表了劉備是漢室皇族的正統,這正符合了諸葛亮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所以二人一拍即合,成就了最佳政治組合。開創了蜀漢的未來。


看輕了一切


因為曹操生性多疑,孫權手下有周瑜,諸葛亮在他們手下不會有太多的空間,也因為劉備三顧茅廬打動了諸葛亮.在劉備手下,諸葛亮能夠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華,所以他決定出山幫劉備. 他幫助劉備,一方面是感激劉備的三顧知遇之恩,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因為他覺得劉備需要他,會重用他;而曹操或孫權或許也會對他很好,但是不會對他言聽計從(正史中也可以找出依據),並且劉備更深得人心,他就更容易獲取眾人的信任了.


不買單的趙公子


我個人認為諸葛亮願意幫助劉備的理由有幾點如下:

1.劉備三顧茅廬請請他的真情打動了諸葛亮,讓諸葛亮看清了劉備對待自己是多麼的看重,也看清了劉備的為人,看清了劉備光復漢室的決心和誠意。

2.劉備是漢室後代,諸葛亮是漢室子民,光復漢室是行天道順明意,所以諸葛亮願意幫助劉備光復漢室。

3.曹操生性多疑,而且出生卑微,諸葛亮認為輔佐他自己不會有好的發展,東吳人才濟濟,去了怕得不到重用,而且容易受到排擠,東吳也不是一個好的去處,所以他選擇了實力薄弱的劉備。

4.諸葛亮認為他可以輔助劉備一統天下,有才的人都有點自傲,所以他選擇劉備

以上幾點我認為是諸葛亮幫助劉備的理由,純屬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