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一線教師的痛:職稱晉級和績效工資。大家是否贊同?

北落師門85


教師職稱、教師績效,這兩樣東西都是關乎個人“真金白銀”的利益問題,誰都想擁有、多地擁有

由於這二樣東西,“誰可擁有、誰可更多地擁有”的決定權很大程度掌握在學校(領導)手中,因此,一旦學校領導心存私心,那麼,最大限度地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在所難免。

而這些利益是有限的、固定不變的,一旦有人多佔了,而另一些人相絕就會少佔,從而出現不公平,出現怨言!

題主在問題描述中提到:

年輕教師在學校上課最多、工作量最重,但工資最低。在績效核算時,學校中層領導各種工作摺合成課時課量,大大增大的全校課時總量(實際上相對降低了教師課時量),最後導致教師上了最多的課卻拿了最少的績效,甚至比後勤還少。

這種現狀,幾乎存在於大多數中小學校。

從客觀公正的角度看這個問題,“三味”有幾點看法:

1、目前,教師的工資待遇還不可能象企業工人那樣,完全實行按工作量或計件形式來核算。教師是事業單位人員,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沒有輕重之分。而年輕人多幹點工作也合符情理。至於工資高低,是受資歷影響的。

2、學校領導的各種工作折算成課時量,也沒毛病。領導從事的行政管理工作,也是學校的正當工作,自然應計入工作量。

關鍵的問題是:折算的標準是什麼?是否合理?

據“三味”所知,上級對學校各類領導的“課時標準”是有規定的,如:校長10課時、副校長8課時、主任6課時、副主任5課時等,當然各地標準可能不一樣。

按理說,這個標準是包括了這些領導除上課以外所有工作的課時量。但現實中,某些學校或領導可能會存在重複計算的情況。

如:某教學副校長在計算課時量時,將期初排課、期末評價、平時領導值周等工作另行計課量,或者用績效來補貼等,這就不公平了,損害了教師的利益。

3、不少地方在核算教師績效時,領導與教師分開計算,會更合理。比如:學校領導的績效全由教育局統一核算,可大大避免領導因自私而傷害教師利益的情況。

4、現在學校領導配備過於隨意,上級應嚴格制訂一個配備標準。

現在不少老師都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途經,想弄個“學校領導”乾乾,主要目的是想少承擔一些課量,或者在待遇上不吃虧。

據“三味”瞭解,在個別小學校,甚至存在領導比教師還多的情況;在某些稍大些的中小學,學校領導門類齊全(繁瑣),數量龐大(高達30%)。正如一線老師所吐槽的:

幹事的人很少,享受待遇的人卻一大堆。

因此,為避免這種現狀,上級行政管理部門,應嚴把領導入門關,嚴控數量標準,以切實減輕教師負擔,保證教師利益。

我是頭條號“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時代的眼光、理智的頭腦、友善的言語,與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謝您的閱讀、點贊和關注,並期待與您共同探討本問題。

三味聊教育


職稱工資初衷是好的,但基層執行歪了!想要起到作用,需要制定相關客觀的條條框框,各地上級部門和紀委關注後,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煩惱。



半盞茶4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在那裡都存在。現在為了評上職稱而刷資歷,熬年份的太多,是不是不公平?當然不公平!那是你站在你的角度看問題,當你老了,當你評上職稱了,當你是中層幹部了,你還會這樣說嗎?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有其基本規律。


你不能說那些退休的人現在什麼都不幹,還每個月拿幾千元工資。很多高級職稱的退休人員拿的工資比年輕一線教師還多。你覺得這種現象公平嗎?你可能也覺得不公平,當時,當你退休了,你會覺得公平了!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基本規律,也許你覺得不公平,是因為你站在你的角度看問題,而不是將心比心的看問題。如果你能夠從長遠看問題,從大局看問題,也許你的心態就會平和很多。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我且分析一下:

第一,職稱是績效的基礎

從理論上來講,績效工資與職稱掛鉤,這是在職稱評定製度設定的時候就有的思路。職稱評定的目的是選拔出教學水平高,科研能力強的人。當然,在現實中,很多人認為評上職稱的人教學水平並不高,科研能力並不強,可能只是某些關係強的人評上了。我當然不反對這種說法,但是我認為,總體上來講,能夠評上職稱的人,在教學和科研上不是最好的,但是肯定不是最差的。因為,從理論上講,最差的人連評定職稱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如果你想拿到這份績效工資,也請你努力,我想只要你的材料槓槓的,評上職稱也是早晚的事情。

第二,職稱評定有年限和指標限制

當然,職稱是不是畢業就有呢?當然不是,中小學職稱的評定都是有一定的年限規定的,不到一定的年限,你就是再優秀,也是不能評定的。當然,一般來講三級、二級、一級相對來講容易,但是一旦到高級教師就非常難的了,正高級教師更加是鳳毛麟角。比如武漢市這幾年中小學正高級教師每年也就幾十個。所以,每年這些人那那高工資,也就沒話說了,當然,對於評定的過程,我不做評論。

第三、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其實,在任何行業,年輕人不都是吃虧的嗎?難道只有教師行業是這樣嗎?部隊中,老兵欺負新兵,公司裡面,老職工欺負新職工,那個不是這樣?當然,我不是說這種現象正常。只是說,這種“欺負”是體現在各個方面的,工資待遇就是一個方面,本來工資中就有一份年齡工資。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漸增加,當然,這份工資較少,每年也就幾塊十幾塊的增加,但是也是積少成多啊。

別說中小學,大學也是一樣,年輕教師剛進校,上大量的課,沒時間做科研,教學和科研壓力還大,工資也不高,都指望職稱的上升,所以這批人也被稱為大學的“青椒”。


總之,這種現象時有一定的不公平,但是,也不是完全不公平。所以,需要奮鬥,需要熬年頭,等你到了職稱高了,職務高了,年紀大了,你就會說,這太正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