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道者寡助,怎麼理解?這句話對在哪方面?

凡一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古語,本意是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這句古語中最值得理解的應該是“道”,在儒家文化中的“道”,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裡,也指宇宙萬物的本源,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環境下意思不同。在這句話裡的意思是民心,人心所向的意思,失去民心的,得不到人民擁護的,站在人民對立面的必然會失敗,寡助等同於失敗,即使有天時和地利,也不能違背客觀規律而勝利。

縱觀古今中外,哪一朝代的創始人不是得民心者,哪一朝代的毀滅不是因為失去民心,王朝開創者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經營著自己的國家,怕的就是失去民心而被推翻,知道眼前的一切來之不易,並以天下蒼生的幸福為己任,可惜封建制度的世襲制總能碰到只會享樂,不聞世事的昏君,搜刮民膏,傷害民心,導致起義的不在少數。所以根據對歷史的分析,和當時孟子說這句話時的社會環境,在政治,歷史,哲學方面都是對的。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望文生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是失去了道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這是至理名言。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也都有惻隱之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會自覺校正自己的正義之心,行正道,舉大義是人的本性。當人們看到有人行善時會不由自主的伸手幫忙,當看到有人拉車上坡艱難時,會不由自主的伸出援手,當看到有人受委屈時會不由自主的仗義執言,這就是古人說的“理不順氣死旁人”吧!當看到兩人爭執時,人們不由自主的會替佔理的人說話!因為人們把公序良俗、人類行為規則裝入了心中,即道義在人們心中作為一杆秤在起評判作用。

國與國間也一樣,雖然世界上的行為準則大多是由大國強國制定,但是,不是大國強國都有理,都按它自己制定的規則辦事,它們常玩雙標,對這種現象有些國家很硬氣,敢於發聲批評,有些國家自知自已國小力弱,為自保,只能忍氣吞聲,但在關鍵時候比如投票時,它們會有正確選擇,用實際行動伸張正義。有時大國強國內部正直的人也看不慣自己國家的雙標行為而挺身而出批評其政府。

孟子早就指出國家的成功、統治者的成功來自於人心,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是根本的,有了上下團結,同心同德的局面統治者一定會成功,若失去了人和即人心團結認同,那麼必然失敗。因為決定一切的是人心不是武器的優劣不是地理條件的好壞,在有核武器的今天,這個道理一樣適用!





馬火蟻


道:道義道德;寡:少。違背道義,必定會陷入孤立。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大指一個國家,小指一個團體,要想使人民或大家安定下來不離之而去,不能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或者企業規模的大小;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或老闆,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或老闆,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會歸順於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優勢,就能攻打連內外親屬都反對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反之,沒有仁政的國家或團體,得不到更多人的擁護或愛戴,如果面臨大敵,則會不戰而敗。

這句話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鬥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或“有道”的因素,說明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