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樣貌與才華,是不是《紅樓夢》中所有其他人都比不過她?

當代詩人李秋忠


並不是啊,雖然黛玉樣貌才情都很出眾,但各花入各眼,大觀園裡美女如雲各有千秋。黛玉嫋嫋婷婷,寶釵端莊典雅,湘雲俏麗可愛,鳳姐豔麗,妙玉婉轉,就連一眾丫鬟也各有特色,當然,黛玉之資,絕對是上乘,就連見慣了各色美女的呆霸王薛蟠,也只是望見一眼就迷住了,呆立著。

才華自然數一數二,只不過個人身世和性情的原因,黛玉的詩詞多幽怨哀傷,寶釵的詩詞大氣,湘雲瀟灑,妙玉飄逸,所以就才華而言,他們都是頂級的,難分高下。









羽化成仙子呀


對於林黛玉,曹雪芹是偏愛的,費盡筆墨去刻畫她,褒揚她……賦予了她絕世的容貌和曠世的才華,所以才有了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完美女性形象。

呂啟祥說:林黛玉不僅是《紅樓夢》的第一女主人公,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做整個中國文學史的第一女主人公。她是凝聚著本民族文化的華粹精英……

林黛玉的才華除了通曉音律,主要體現在詩歌上:

《唐多令• 詠絮》:

粉墮百花州,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逑。

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

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朱光潛說過:詩詞是心感於物的結果。詩詞的境界是情景交融的境界。

詩詞通過意象來表露情感,林黛玉通過“飄零的柳絮”比喻自己寄人籬下、孤苦無依的處境,自然貼切。讀來讓人覺得悽婉纏綿、愁腸百轉。

飄零的柳絮觸發了她的心情,體現了她的心情。“柳絮”既是景象、喻象,更是心象。景為情而設,情由景而生。

因這一首詞,曹雪芹稱其為“柳絮才”,“顰兒才貌世應稀”,才華堪比晉代才女謝道韞。這一讚譽,林黛玉是當之無愧的。

她的菊花詩三首《詠菊》、《問菊》、《菊夢》在 詩社奪魁;《詠白海棠》、《秋窗風雨夕》《五美吟》、《桃花行》眾姐妹中獨佔鰲頭,《葬花吟》更是成為了她最悽美的絕唱。

《葬花吟》節選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冷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我)知是誰 ?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尼采說: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林黛玉聲聲悲音,字字血淚,通篇無一字不是發自肺腑、無一字不是血淚凝成,她把對身世的遭遇和感嘆表現得入木三分。

林黛玉是花的精魂,詩的化身。

所以,林黛玉的才華在《紅樓夢》中是無人可比。


世間百味雜談


林黛玉的樣貌與才華,在《紅樓夢》裡是最具有靈性的,其他眾人多有不及。

01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正如甲戌眉批:不寫衣裙妝飾,正是寶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見。黛玉之舉止容貌,亦是寶玉眼中看、心中評。若不是寶玉,斷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作者筆下的寶玉眼光獨到,能品出林妹妹與眾不同的風姿。

巧的是,薛蟠初見林黛玉也神魂顛倒了。“忽一眼瞥見了林黛玉風流婉轉,已酥倒在那裡”。

真正的美好,群眾的眼光是一致的。

秦可卿在形象容貌上(警幻之妹兼美),“其鮮豔嫵媚,有似乎寶釵,風流嫋娜,則又如黛玉”

難怪寶玉看寶釵也是醉了一回:臉若銀盆,眼同水杏,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

從描寫寶釵的文字,比林黛玉另具一種嫵媚風流,這是一個凡間美麗女子的風姿。

一個仙姝超凡脫俗,一個風姿綽約動人。

寶釵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雲守拙。實則寶釵世故圓滑,迂腐而心機。

黛玉聰明通透,以己之心度人之苦,知世故而不世故。

釵黛並列榜首,確實是凸出了兩人的極端品行。

02

黛玉的才情,也是旁人所不及的。

一句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直透心靈深處。

評詩詞,李紈強說寶釵第一,說明她也是封建社會忠實的擁護者。她不是缺乏審美的慧眼,只是接受不了黛玉的真性思維。

我相信,李紈聽出了弦外之音。那是發自內心的呼喊:“孤標傲世的人應該找誰一起歸隱?為什麼同樣是開花,你卻比春花更遲?”

以花喻人:知心的人啊你到底在哪裡?怎麼還不出現?

寶玉到底是懂黛玉的,不愧是知己,堅持說她的詩最好。

03

如果《葬花吟》是寶黛愛情的總預言,《桃花行》便是黛玉命薄如花的寫照,《桃花行》哀音更甚。

黛玉的詩詞很具靈性,能穿透靈魂,讀者無不悲傷感嘆。

它們的格調大多一致,一語成讖,預示著悲劇。

史湘雲口快,說出演戲的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樣兒”。寶玉怕黛玉惱,馬上使眼色,結果惱了湘雲。寶玉忙去解釋,又被黛玉聽到,也向寶玉發脾氣。寶玉兩面受氣,覺得莊子的消極無為的思想有道理,聯想到自己也如《寄生草》曲中所說“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十分頹傷,便參究禪理,題了一偈和下面一支《寄生草》曲。

第二天黛玉看了,說偈末二句“還未盡善”,便又續了兩句。

  參禪偈(第二十二回)

  (賈寶玉)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

  是無有證,斯可雲證。

  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林黛玉續)

  無立足境,方是乾淨。

寶玉不愧是頑石的主人,不夠通透。

這時,寶釵說起六祖慧能的故事,好為人師者再露一手。然而,他們怎麼都不及黛玉有慧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