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样貌与才华,是不是《红楼梦》中所有其他人都比不过她?

当代诗人李秋忠


并不是啊,虽然黛玉样貌才情都很出众,但各花入各眼,大观园里美女如云各有千秋。黛玉袅袅婷婷,宝钗端庄典雅,湘云俏丽可爱,凤姐艳丽,妙玉婉转,就连一众丫鬟也各有特色,当然,黛玉之资,绝对是上乘,就连见惯了各色美女的呆霸王薛蟠,也只是望见一眼就迷住了,呆立着。

才华自然数一数二,只不过个人身世和性情的原因,黛玉的诗词多幽怨哀伤,宝钗的诗词大气,湘云潇洒,妙玉飘逸,所以就才华而言,他们都是顶级的,难分高下。









羽化成仙子呀


对于林黛玉,曹雪芹是偏爱的,费尽笔墨去刻画她,褒扬她……赋予了她绝世的容貌和旷世的才华,所以才有了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完美女性形象。

吕启祥说: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她是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粹精英……

林黛玉的才华除了通晓音律,主要体现在诗歌上:

《唐多令• 咏絮》: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朱光潜说过:诗词是心感于物的结果。诗词的境界是情景交融的境界。

诗词通过意象来表露情感,林黛玉通过“飘零的柳絮”比喻自己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处境,自然贴切。读来让人觉得凄婉缠绵、愁肠百转。

飘零的柳絮触发了她的心情,体现了她的心情。“柳絮”既是景象、喻象,更是心象。景为情而设,情由景而生。

因这一首词,曹雪芹称其为“柳絮才”,“颦儿才貌世应稀”,才华堪比晋代才女谢道韫。这一赞誉,林黛玉是当之无愧的。

她的菊花诗三首《咏菊》、《问菊》、《菊梦》在 诗社夺魁;《咏白海棠》、《秋窗风雨夕》《五美吟》、《桃花行》众姐妹中独占鳌头,《葬花吟》更是成为了她最凄美的绝唱。

《葬花吟》节选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我)知是谁 ?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林黛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通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她把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林黛玉是花的精魂,诗的化身。

所以,林黛玉的才华在《红楼梦》中是无人可比。


世间百味杂谈


林黛玉的样貌与才华,在《红楼梦》里是最具有灵性的,其他众人多有不及。

01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正如甲戌眉批: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作者笔下的宝玉眼光独到,能品出林妹妹与众不同的风姿。

巧的是,薛蟠初见林黛玉也神魂颠倒了。“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真正的美好,群众的眼光是一致的。

秦可卿在形象容貌上(警幻之妹兼美),“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难怪宝玉看宝钗也是醉了一回: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从描写宝钗的文字,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这是一个凡间美丽女子的风姿。

一个仙姝超凡脱俗,一个风姿绰约动人。

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实则宝钗世故圆滑,迂腐而心机。

黛玉聪明通透,以己之心度人之苦,知世故而不世故。

钗黛并列榜首,确实是凸出了两人的极端品行。

02

黛玉的才情,也是旁人所不及的。

一句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直透心灵深处。

评诗词,李纨强说宝钗第一,说明她也是封建社会忠实的拥护者。她不是缺乏审美的慧眼,只是接受不了黛玉的真性思维。

我相信,李纨听出了弦外之音。那是发自内心的呼喊:“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

以花喻人:知心的人啊你到底在哪里?怎么还不出现?

宝玉到底是懂黛玉的,不愧是知己,坚持说她的诗最好。

03

如果《葬花吟》是宝黛爱情的总预言,《桃花行》便是黛玉命薄如花的写照,《桃花行》哀音更甚。

黛玉的诗词很具灵性,能穿透灵魂,读者无不悲伤感叹。

它们的格调大多一致,一语成谶,预示着悲剧。

史湘云口快,说出演戏的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样儿”。宝玉怕黛玉恼,马上使眼色,结果恼了湘云。宝玉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两面受气,觉得庄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有道理,联想到自己也如《寄生草》曲中所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十分颓伤,便参究禅理,题了一偈和下面一支《寄生草》曲。

第二天黛玉看了,说偈末二句“还未尽善”,便又续了两句。

  参禅偈(第二十二回)

  (贾宝玉)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林黛玉续)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宝玉不愧是顽石的主人,不够通透。

这时,宝钗说起六祖慧能的故事,好为人师者再露一手。然而,他们怎么都不及黛玉有慧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