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皇帝為什麼被稱為官家,而其他朝代沒有?

亙古懷念說史


最近《清平樂》熱播,很多人發現劇中男主角宋仁宗趙禎作為皇帝,竟然被大臣和百姓們稱為“官家”,而不是通常我們所熟知的稱呼,比如皇上、聖上、陛下、天子等等。

事實上,以“官家”一詞指代皇帝,這並不是宋朝特有。在宋朝之前,“官家”一詞就有皇帝的意思。

最早用官家來稱呼皇帝,是在南北朝時期,當時後趙石虎對皇帝石勒不滿,欲取而代之,遂問手下道:“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這裡的官家自然指的是後趙皇帝石勒。



不過,用官家一詞特指皇帝,還是在宋朝。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起家,建立北宋,頗有得國不正之嫌,怕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所以不敢耀武揚威自稱皇帝,遂從三國時期曹魏蔣濟《萬機論》“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這句話中抽出“官”和“家”二字自稱。

一方面,三皇五帝本身就指代皇帝,皇帝一詞即由此得名;另一方面,因為官家又有公家的意思,趙匡胤此舉意在向天下人表示,自己代表的並不僅僅皇氏一家,而是代表公家治國行政,用以表示自己的大公無私,戰戰兢兢。

既然皇帝都發話了,所以宋朝的大臣和百姓也就稱皇帝為官家,慢慢就習慣了。



其實,中國古代對皇帝的稱呼很多,“皇帝”也不過是其中一種而已,有些稱呼我們今天已經很少聽到了,但的確存在過。

比如,在漢朝,皇帝就可被稱呼為“天家”和“鉅公”。

蔡邕 《獨斷》中言道:“天家,百官小吏之所稱。天子無外,以天下為家,故稱天家。”

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中載:“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鉅公’,已忽不見。”

還有,在唐朝,皇帝竟然還被稱呼為“宅家”。

唐朝李匡乂在《資暇集》中說:“蓋以至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猶陛下之義。”



由此可見,歷朝歷代對皇帝的稱呼都是很豐富的,所以當聽到宋朝人稱呼皇帝為官家時,可能也就不足為奇了。


達摩說


您知道嗎,宋朝不僅有“官家”,還有“聖人”,但這兩個稱號,卻不是指的同一個人。

憋屈的“官家”

所謂的“官家”,其實不是宋朝皇帝的首創,而是很早就有了。西漢稱天子為縣官,東漢稱天子為國家,兩者一綜合,就成了“官家”。“官家”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這個石季龍,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國主石虎。

雖然“官家”的稱呼很早就有,但唐朝的皇帝大部分時間的稱呼都是“聖人”。這名字一聽就比“官家”高大上,威武霸氣。既然有這麼好的名字,宋朝皇帝為什麼不用呢。原因就是底氣不足。

這個底氣不足,從唐末就開始體現了,唐末皇帝形同傀儡,“聖人”稱號實在用不起,於是唐朝的倒數第二個皇帝唐昭宗有時就被稱為官家,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查一下《舊唐書》。

到了宋朝,由於開國時得位不正,“聖人”是不敢自稱了,於是稱“官家”。“官”字,有禪讓的意思。

漢代劉向《說苑·至公》:鮑白令對秦始皇說,“天下官則讓賢是也,天下家則世繼是也。故五帝以天下為官,三王以天下為家。”

所以“官家”用到這裡正好。

特殊的“聖人”

雖然皇帝不用“聖人”稱呼了,但有兩個特殊的人卻是“聖人”。這兩個人分別是皇后和皇太后。

關於“聖人”的解釋,《漢語大詞典》引用了兩條記錄:

  •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國朝禁中稱乘輿及后妃,多因唐人故事,謂至尊為官家,謂後為聖人,嬪妃為娘子。
  • 《續資治通鑑•宋光宗紹熙五年》:『﹝關禮﹞入見太皇太后而泣,問其故,禮對曰:‘聖人讀書萬卷,亦嘗見有如此時而保無亂者乎?’

由記錄一可知,宋朝人多沿襲唐朝的稱呼,稱皇帝為“官家”,稱皇后為“聖人”。可見,在唐朝,就有將皇后稱為“聖人”的說法(武則天?),在宋朝,則更加普遍。這裡我有種宋朝婦女頂半邊天的感覺。

“大娘娘”+“聖人”

那麼,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為什麼把太后稱作“大娘娘”呢?那是因為第一條記錄的引文中後面還有一句『…至謂母后亦同臣庶家,曰"娘娘"。』,所以在這裡,太后劉娥既是“聖人”又是“大娘娘”。

我說

從“聖人”到“官家”,反映了唐宋以來皇權的弱化,但自宋後,皇權又逐漸加強,“官家”一詞漸漸的又退出歷史舞臺了。

我是@青史拾貝,謝謝大家花時間觀看。


青史拾貝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感謝

為什麼宋朝時期要把皇帝稱為“官家”?這個稱呼有什麼含義,有什麼歷史淵源嗎?

“官家”是宋朝臣下對皇帝的尊稱。因為皇帝要大公無私,所以才稱為“官家”。 古語“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的意思是一個賢明的皇帝,應該沒有自己的私愛、私財、是代表上天來治理天下的,所以天下的子民對於皇帝來說,都應當一視同仁。

哪幾個朝代稱皇帝為“官家”呢?只有宋朝。這又是為什麼呢?這與宋太祖的出身及登基過程有很大的關係。趙匡胤是後周的大將,經過“黃袍加身”稱帝,史稱“陳橋兵變”。這樣他的稱帝也不能使所有人信服,為了更好的管理朝政使天下人信服就想出了這樣一個方法,不稱“朕”,稱“官家”。實質為拉攏人際關係和保全位置的一種做法。

《知否》的時代背景是宋朝,宋代子民對皇帝的敬稱就是“官家”。這個稱謂來源於《資治通鑑》。“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各取句中的一個字,就成了“官家”。皇帝作為天下表率,當然要講德才和大愛。“官家”這個詞一出,把有名的三皇五帝都概括了。這麼看來,這個稱謂是比“朕”還要高級霸氣啊。

那為什麼宋朝要改這麼個稱謂呢?這跟宋朝的建立有關。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宋朝起源與陳橋兵變,趙匡胤在這次事件之後終於稱帝。可他原本是後周的臣子,這皇帝來的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於是為了鞏固地位,顯出和別個不同,好讓天下人信服,就想出了“官家”這麼一個稱謂。

宋朝是靠武將得來的天下,可是皇帝對於武將也是忌憚的,於是就重用文臣。在《知否》中,盛家老爺盛紘就是個文官。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再加上盛家老夫人在宮中呆過一段時間,熟知當時的皇帝是個性情溫厚的人,不會輕易誅殺文人,這才斷定盛紘一定會平安歸來,讓大娘子不要自亂陣腳。

其實通過劇情我們也可以知道,某些時候不管皇帝叫官家也是可以的。比如盛紘剛剛被調到京城的這場戲中,老臣們就沒有叫皇帝官家。看這位老臣,開口閉口就是“陛下”,皇帝也是很受用的聽著,並沒有因為稱謂的變化感到不開心。而盛家老三在跟酒肉朋友們聚會的時候,說的也是“聖上”,在座的各位官宦子弟也沒什麼意見。

所以叫官家只是那個時代對皇帝的一個稱謂罷了,沒有過多的含義。也正是這些細節的處理,讓這部劇更好的還原了那個時代,凸顯了整個劇組的用心。不愧是正午陽光出品的良心劇,連一個稱謂都處理的這麼到位。

不過那個年代,女子叫丈夫“官人”,叫皇帝“官家”,還挺不好區分的呢。一字之差,一個不小心真容易叫錯,好在當時的生活節奏慢,人們說話也思考的比較多,不然一個口誤,皇帝直接就變了老公,老公成了皇帝,那可就啼笑皆非,落人口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