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皇帝为什么被称为官家,而其他朝代没有?

亘古怀念说史


最近《清平乐》热播,很多人发现剧中男主角宋仁宗赵祯作为皇帝,竟然被大臣和百姓们称为“官家”,而不是通常我们所熟知的称呼,比如皇上、圣上、陛下、天子等等。

事实上,以“官家”一词指代皇帝,这并不是宋朝特有。在宋朝之前,“官家”一词就有皇帝的意思。

最早用官家来称呼皇帝,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后赵石虎对皇帝石勒不满,欲取而代之,遂问手下道:“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

这里的官家自然指的是后赵皇帝石勒。



不过,用官家一词特指皇帝,还是在宋朝。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起家,建立北宋,颇有得国不正之嫌,怕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所以不敢耀武扬威自称皇帝,遂从三国时期曹魏蒋济《万机论》“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这句话中抽出“官”和“家”二字自称。

一方面,三皇五帝本身就指代皇帝,皇帝一词即由此得名;另一方面,因为官家又有公家的意思,赵匡胤此举意在向天下人表示,自己代表的并不仅仅皇氏一家,而是代表公家治国行政,用以表示自己的大公无私,战战兢兢。

既然皇帝都发话了,所以宋朝的大臣和百姓也就称皇帝为官家,慢慢就习惯了。



其实,中国古代对皇帝的称呼很多,“皇帝”也不过是其中一种而已,有些称呼我们今天已经很少听到了,但的确存在过。

比如,在汉朝,皇帝就可被称呼为“天家”和“巨公”。

蔡邕 《独断》中言道:“天家,百官小吏之所称。天子无外,以天下为家,故称天家。”

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中载:“羣臣有言见一老父牵狗,言‘吾欲见巨公’,已忽不见。”

还有,在唐朝,皇帝竟然还被称呼为“宅家”。

唐朝李匡乂在《资暇集》中说:“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犹陛下之义。”



由此可见,历朝历代对皇帝的称呼都是很丰富的,所以当听到宋朝人称呼皇帝为官家时,可能也就不足为奇了。


达摩说


您知道吗,宋朝不仅有“官家”,还有“圣人”,但这两个称号,却不是指的同一个人。

憋屈的“官家”

所谓的“官家”,其实不是宋朝皇帝的首创,而是很早就有了。西汉称天子为县官,东汉称天子为国家,两者一综合,就成了“官家”。“官家”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这个石季龙,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国主石虎。

虽然“官家”的称呼很早就有,但唐朝的皇帝大部分时间的称呼都是“圣人”。这名字一听就比“官家”高大上,威武霸气。既然有这么好的名字,宋朝皇帝为什么不用呢。原因就是底气不足。

这个底气不足,从唐末就开始体现了,唐末皇帝形同傀儡,“圣人”称号实在用不起,于是唐朝的倒数第二个皇帝唐昭宗有时就被称为官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一下《旧唐书》。

到了宋朝,由于开国时得位不正,“圣人”是不敢自称了,于是称“官家”。“官”字,有禅让的意思。

汉代刘向《说苑·至公》:鲍白令对秦始皇说,“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

所以“官家”用到这里正好。

特殊的“圣人”

虽然皇帝不用“圣人”称呼了,但有两个特殊的人却是“圣人”。这两个人分别是皇后和皇太后。

关于“圣人”的解释,《汉语大词典》引用了两条记录:

  •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禁中称乘舆及后妃,多因唐人故事,谓至尊为官家,谓后为圣人,嫔妃为娘子。
  • 《续资治通鉴•宋光宗绍熙五年》:『﹝关礼﹞入见太皇太后而泣,问其故,礼对曰:‘圣人读书万卷,亦尝见有如此时而保无乱者乎?’

由记录一可知,宋朝人多沿袭唐朝的称呼,称皇帝为“官家”,称皇后为“圣人”。可见,在唐朝,就有将皇后称为“圣人”的说法(武则天?),在宋朝,则更加普遍。这里我有种宋朝妇女顶半边天的感觉。

“大娘娘”+“圣人”

那么,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为什么把太后称作“大娘娘”呢?那是因为第一条记录的引文中后面还有一句『…至谓母后亦同臣庶家,曰"娘娘"。』,所以在这里,太后刘娥既是“圣人”又是“大娘娘”。

我说

从“圣人”到“官家”,反映了唐宋以来皇权的弱化,但自宋后,皇权又逐渐加强,“官家”一词渐渐的又退出历史舞台了。

我是@青史拾贝,谢谢大家花时间观看。


青史拾贝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感谢

为什么宋朝时期要把皇帝称为“官家”?这个称呼有什么含义,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官家”是宋朝臣下对皇帝的尊称。因为皇帝要大公无私,所以才称为“官家”。 古语“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的意思是一个贤明的皇帝,应该没有自己的私爱、私财、是代表上天来治理天下的,所以天下的子民对于皇帝来说,都应当一视同仁。

哪几个朝代称皇帝为“官家”呢?只有宋朝。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与宋太祖的出身及登基过程有很大的关系。赵匡胤是后周的大将,经过“黄袍加身”称帝,史称“陈桥兵变”。这样他的称帝也不能使所有人信服,为了更好的管理朝政使天下人信服就想出了这样一个方法,不称“朕”,称“官家”。实质为拉拢人际关系和保全位置的一种做法。

《知否》的时代背景是宋朝,宋代子民对皇帝的敬称就是“官家”。这个称谓来源于《资治通鉴》。“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各取句中的一个字,就成了“官家”。皇帝作为天下表率,当然要讲德才和大爱。“官家”这个词一出,把有名的三皇五帝都概括了。这么看来,这个称谓是比“朕”还要高级霸气啊。

那为什么宋朝要改这么个称谓呢?这跟宋朝的建立有关。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宋朝起源与陈桥兵变,赵匡胤在这次事件之后终于称帝。可他原本是后周的臣子,这皇帝来的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于是为了巩固地位,显出和别个不同,好让天下人信服,就想出了“官家”这么一个称谓。

宋朝是靠武将得来的天下,可是皇帝对于武将也是忌惮的,于是就重用文臣。在《知否》中,盛家老爷盛紘就是个文官。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再加上盛家老夫人在宫中呆过一段时间,熟知当时的皇帝是个性情温厚的人,不会轻易诛杀文人,这才断定盛紘一定会平安归来,让大娘子不要自乱阵脚。

其实通过剧情我们也可以知道,某些时候不管皇帝叫官家也是可以的。比如盛紘刚刚被调到京城的这场戏中,老臣们就没有叫皇帝官家。看这位老臣,开口闭口就是“陛下”,皇帝也是很受用的听着,并没有因为称谓的变化感到不开心。而盛家老三在跟酒肉朋友们聚会的时候,说的也是“圣上”,在座的各位官宦子弟也没什么意见。

所以叫官家只是那个时代对皇帝的一个称谓罢了,没有过多的含义。也正是这些细节的处理,让这部剧更好的还原了那个时代,凸显了整个剧组的用心。不愧是正午阳光出品的良心剧,连一个称谓都处理的这么到位。

不过那个年代,女子叫丈夫“官人”,叫皇帝“官家”,还挺不好区分的呢。一字之差,一个不小心真容易叫错,好在当时的生活节奏慢,人们说话也思考的比较多,不然一个口误,皇帝直接就变了老公,老公成了皇帝,那可就啼笑皆非,落人口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