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後期百姓水深火熱,是慈禧造成的嗎?

用戶6290762183634


清朝,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一個王朝,清朝後期一直都是由一個叫慈禧的老太太在掌控朝政,清末後期百姓水深火熱苦不堪言,承受著內外的壓榨,這一切都是慈禧這個老太太造成的嗎?

其實並不是,清末即使沒有慈禧,是其他的帝王,結果也是一樣的,王朝更迭是發展的必然,慈禧的存在只是加速這個進程的時間而已,而清末的百姓的苦楚主要來自以下五點。

一、土地等生存資源壟斷。

清朝自雍正開始,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均土地資源變少,生存矛盾加劇,雍正用強有力的鐵腕手段推行改土歸流,這個土地政策僅僅是緩解了當時的矛盾,矛盾本身依舊存在,大量的百姓失去土地,土地漸漸被官宦地主階級所壟斷,這個時期百姓發現即使不去種地,打長工、經商、生活需求品製作等等也可以生存下去,生活享受類商品變成了剛性需求,中國工業萌芽開始發展起來。

二、當朝執政不作為。

自乾隆開始,隨著國力強盛,自以為是的天朝上國姿態活在夢幻中,而西方正在轟轟烈烈適應發展進行著變革,閉關鎖國逐漸拉開了東西方的差距,國內的矛盾激化,後面的嘉慶、道光、咸豐、同治,面對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起義、暴亂等等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沒能做出緩解矛盾的措施,任由惡化下去,讓慈禧一步步掌控大清的命脈,慈禧那種江山不是我的,江山興亡不是我的責任,我只管享受,使清後期矛盾更近一步惡變。

三、戰爭賠款成衰落的催化劑。

西方列強用鴉片攻開了清朝的國門,國內百姓紛紛種植鴉片獲利,更多的人沉浸在鴉片帶來的感官刺激,一次次戰爭賠款讓清朝更深更狠的壓榨著百姓,矛盾不可調和。

四、機械生產摧毀粗狂手工作坊。

更高效率,更精細化的機械生產擊潰了清末那部分不靠土地生存的手工業者,他們失去了生存的唯一仰仗。

五、變革為時晚矣。

土地種植了鴉片,機械化摧毀手工業者,光緒帝有感祖宗基業要毀於自己手裡的時候,為自強變法,這個時候的變法成了鬧劇,大清病入膏肓,再無藥石可以醫治了。

總結:上面的每一條都加速的清朝晚期的矛盾激化,當百姓面對重重壓榨只能死路一條的時候奮力抗清,而慈禧成了歷史背黑鍋的最佳人選。


羊排


嚴格意義上說,封建社會百姓大部分時間都在水深火熱之中,只是苦慣了,就麻木了。所謂盛世,就像魯迅說的,不過是當穩了奴隸的時代,看看英國人馬戛爾尼描述的乾隆盛世百姓,不過是馴化了的群羊而已,集體無意識地活著。後期慈禧當政半個世紀,正逢國外入侵,百姓生活更加苦難,慈禧當然有巨大責任,但是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說是她造成的,有點高看那老太太了。

那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呢?外因很多,但內因其實是我們傳統的“唯上”文化基因造成的,法家就不用提了,一切圍繞皇帝的大權轉悠,那點法,都像一條條繩索,主要就是拴老百姓用的。儒家好像溫文爾雅,其實孔子本來是貴族,儒家學說的出發點就是維護貴族統治的,從精神層面確保對民眾對上層的歸順,老實聽話就罷了,想造反?猙面獠牙立馬就露出來了,兇狠一點不輸法家。

所以帝制結構的社會,主要分三層,高層是獅虎,雄視萬民,受萬民供養。中層是狼犬,負責牧民,也要從萬民中分一杯羹。底層是羊民,人數眾多,負責生產供養中上層。所以魯迅說封建社會是“吃人”的社會,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幾千年來,官本位思想極其根深蒂固,不但中上層把著官位不肯撒手,就是平民百姓,也希望能跳出羊群,當不了獅虎,好歹當個狼犬也好。

在這樣的社會結構與社會心理下,底層百姓能不出於水深火熱中嗎?慈禧只不過是數百獅虎中的一隻而已,她的責任,也來自於封建糟粕文化的濫觴。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種子和土壤不改,種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嗎?


柳樟筆劍


滿清後期人口的激增,糧食的產量卻沒有上升,本來一個人的口糧卻要三個人分。清朝的人均佔有糧食因為人口的增加成為各個朝代的最低。

乾隆晚年,白蓮教起義,道光年間,鴉片戰爭,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

嘉慶、道光、咸豐三位皇帝剛即位時期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勵精圖治,努力了一陣子發現自己並不能改變什麼。而同治是堪於宋徽宗相比的風流天子喜歡微服出宮尋花問柳,甚至同治暴斃是死於花柳病。而光緒連從慈禧手上把權力搶過來的權利都沒有,更別指望他能解決人口問題了。

事實上,清朝的人口問題沒辦法解決,只能依靠於增加糧食產量,可清朝皇帝沒人能解決。官吏的剝削,貴族的壓迫,在清朝後幾位帝王時期都有,不但在慈禧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