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和關羽一樣,都是非死不可嗎?為什麼?

淡忘憶


荀彧和關羽都是以“興復漢室”為最高理想目標去完成自己政治抱負的一類人。

荀彧在曹操創業之初,全力支持。是以曹操為“周公”輔佐漢獻帝,興復漢室為前提條件的。曹操也明白這一點。但到後期曹操有了篡漢之心,與荀彧的政治理想相悖,遭到以荀彧為首的一派強烈抵制。曹操雖沒有在有生之年稱帝,但並沒有放下稱帝之心,因此在曹操最後幾年裡殺掉諸多謀士,其中包括荀彧。為曹丕稱帝掃清障礙。

關羽,桃園三結義,亦是以興復漢室為最高目標。關羽不接受曹操的高官厚祿,卻接受了漢獻帝封的漢壽亭侯,並一生以漢壽亭侯自居。這足以說明關羽的政治理想,匡扶漢室。所以劉備的稱帝,帶來與關羽政治理想的不和。所以才有了後來失荊州,劉備親家糜家的見死不救。劉備亦在為穩固自己的統治掃清障礙!

關羽和荀彧都是為理想而甘願付出生命的人。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氣節,有人認為都已經在那麼高的位置上了,在當時幾乎可以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何必呢?為什麼不妥協呢?頤養天年不好嗎?其實不然,如果沒有這些為理想甘願赴死之士,就不會有中華文明的延續。就不會有現在的漢民族。歷史有多少次的外族入侵就有多少次的民族反抗,他們的精神從何而來?是從哪些可以為了理想而付出生命的歷史人物而來!為了理想絕不妥協[呲牙]



我愛地理中國


我覺得是的,他們兩個都必須死。雖然結果是一個自殺一個被殺,但都是死於同一個原因:忠於漢室。已成為了各自統治者上位稱帝的絆腳石!

你可能會不讚問,說荀彧可以理解,關羽不能識同。只是現實就是如此殘酷!詳細論點請看我的頭條文章《武聖關羽為什麼會死於非命?》。


淡忘憶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荀彧,字文若,被稱為“王佐之才”。

最初通過漢朝的仕官政策謀得了一個一官半職。後棄官歸鄉,又率領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視為上賓。但後來呢他去投奔了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


因為他是尚書令,所以居中持重數十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那麼他給曹操出過什麼計謀呢,荀彧在戰略方面為給曹操提出了統一北方的大的戰略方針,並且在官渡之戰幫助曹操成功的戰勝了袁紹;

而之後呢就是他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策建議曹操在許昌迎天子;政治上呢,還幫曹操舉薦了鍾繇,郭嘉,荀攸,陳群等大量人才。可以說荀彧對於曹操的重要性是數一數二的,甚至我覺得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重要性遠大於郭嘉等人。

那麼荀彧最後是怎麼死的呢

荀彧呢從最初的就跟著曹老闆一起幹,一直忠心耿耿,還幫助曹操拉攏了人多人才,但是呢荀彧他所忠心的是漢室,而不是曹氏,意思就是他從最初幫助曹老闆一起創業,一起發家,他的目的是想讓曹操匡扶漢室,攘除奸兇,而不是最後自己單幹,雖然說後來,曹操當上了丞相,可以說那時曹操想稱帝也是信手拈來,但是曹操到死都是丞相,並沒有稱帝,相反反而是曹操的兒子曹丕一上位就讓漢獻帝禪位稱帝了。

我們說回荀彧,荀彧呢當時極力反對曹操任魏王,他覺得這樣做是對漢室的不忠,視為不臣之舉,但是呢曹操並沒有同意他的建議,最終還是稱魏王了。而荀彧呢也是因為這件事,被曹操所忌憚,將他調離了中樞,荀彧最終在壽春抑鬱而終。

可以說荀彧的死,是必然的。

因為他所想的和曹操所追求的是並不一樣的東西,但他從最初投靠曹操的時候開始便一直以為曹操的目的是匡扶漢室,就算後來曹操的目的逐漸明顯,他也還懷著那一絲幻想,最終被曹操猜忌,在壽春抑鬱而死,也可以說是必然的一件事了。


仰望歷史長河,尋覓一份純淨。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