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考研是大多數人改變自己學歷的最後一次機會?考博不可以嗎?

Apple-King


都可以,只要是提升學歷,對個人來說都是好的,只不過大多數人選擇的是考研。

學歷是一方面,後期能力培養才是重點,但研究生的學歷,起碼可以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畢竟不是所有人都選擇考研,也不是所有去考研的都能被錄取,堅持下來複習,不管錄取或不錄取,每個人都會有所收穫!

學習是反人性的,在這麼長久的備考中,孤獨會常伴左右,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學習效率,也是需要學習的,通過考研會提高個人的情緒管理以及面對壓力的控制!


歐陽林


題主提及的現象目前確實比較常見,讀研的人挺多,而讀博的人會大大減少。那為什麼大多數人讀完研究生就結束學業了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吧。

隨著社會教育的不斷普及和提升,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增加。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從2004年的280萬人增長到2018年的820萬人,就業壓力不可謂不大。為了緩解這種壓力,不少人會選擇考研,希望通過提升學歷來獲得找到好工作的敲門磚。畢竟以前高中、本科學歷就可以勝任的工作,現在招聘人員學歷都至少是研究生學歷。人也是趨利性動物,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考研,增加自己學歷的含金量。

但是,追求麵包的同時也要關注現實,考研、讀研時的經濟壓力,畢業時的學業壓力,逐漸增長的年齡壓力,這些因素都會讓研究生抗拒繼續接受教育升級,所以很多人說考研是改變自己學歷的最後一次機會。


麻大哈醫生


因為考博的終點,幾乎只有一個地方。

特別是文科博士,要變換軌道的話,那時間成本實在是太高了。不僅是你個人承擔不起,而且也沒有企業願意承擔。甚至連體制這種不太市場、經濟導向的工作環境,也承擔不起。為什麼這麼說?稍微留意一下各大高校的招聘啟示,基本上對招聘博士的要求都是【小於35歲】。所以,讀博,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一條路走到黑。當然,不排除那種學計算機的大佬,給阿里巴巴打工一段時間之後,出來創業的天才。但是天才能有多少,每年博士畢業也就80萬左右,這80萬里面能出8個這樣的人嗎?很難。

但是【碩士】不一樣,國內的碩士總體而言,對學術能力的要求並不高,也不會讓人的思維異化的過於厲害(學術異化是指對物質追求的淡漠,對精神追求的狂熱)。而碩士剛好能夠給那些因為填報自願也好,考試滑鐵盧也好的人,第二次選擇的機會。無論是,換軌道(專業)、還是繼續深造,成本都不會太大。畢竟,你不能讓一個18歲小孩就能夠做出一個一輩子都不後悔的決定。但是,長到22歲,選擇第二次人生軌道,如果還錯了,那可能真的沒辦法了。

【分享我的經歷】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認為在高校工作,唯一的出路就是讀博、做學術。可是,讀博對於我來說,真的很苦,平時看看學術書籍還可以,但是真的要深挖背後的邏輯,就會讓我覺得很扯淡。總覺得文科學術就是在拿著人民的血汗錢,自娛自樂?當然,這很有可能我的個人偏見。但的確,我心裡埋著這個定時炸彈,又沒辦法做違背心意的事情,那麼,對於我而言,最好的選擇就是放棄讀博,享受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