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考研是大多数人改变自己学历的最后一次机会?考博不可以吗?

Apple-King


都可以,只要是提升学历,对个人来说都是好的,只不过大多数人选择的是考研。

学历是一方面,后期能力培养才是重点,但研究生的学历,起码可以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选择考研,也不是所有去考研的都能被录取,坚持下来复习,不管录取或不录取,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

学习是反人性的,在这么长久的备考中,孤独会常伴左右,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效率,也是需要学习的,通过考研会提高个人的情绪管理以及面对压力的控制!


欧阳林


题主提及的现象目前确实比较常见,读研的人挺多,而读博的人会大大减少。那为什么大多数人读完研究生就结束学业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吧。

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提升,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4年的280万人增长到2018年的820万人,就业压力不可谓不大。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少人会选择考研,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来获得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毕竟以前高中、本科学历就可以胜任的工作,现在招聘人员学历都至少是研究生学历。人也是趋利性动物,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考研,增加自己学历的含金量。

但是,追求面包的同时也要关注现实,考研、读研时的经济压力,毕业时的学业压力,逐渐增长的年龄压力,这些因素都会让研究生抗拒继续接受教育升级,所以很多人说考研是改变自己学历的最后一次机会。


麻大哈医生


因为考博的终点,几乎只有一个地方。

特别是文科博士,要变换轨道的话,那时间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不仅是你个人承担不起,而且也没有企业愿意承担。甚至连体制这种不太市场、经济导向的工作环境,也承担不起。为什么这么说?稍微留意一下各大高校的招聘启示,基本上对招聘博士的要求都是【小于35岁】。所以,读博,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都是一条路走到黑。当然,不排除那种学计算机的大佬,给阿里巴巴打工一段时间之后,出来创业的天才。但是天才能有多少,每年博士毕业也就80万左右,这80万里面能出8个这样的人吗?很难。

但是【硕士】不一样,国内的硕士总体而言,对学术能力的要求并不高,也不会让人的思维异化的过于厉害(学术异化是指对物质追求的淡漠,对精神追求的狂热)。而硕士刚好能够给那些因为填报自愿也好,考试滑铁卢也好的人,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无论是,换轨道(专业)、还是继续深造,成本都不会太大。毕竟,你不能让一个18岁小孩就能够做出一个一辈子都不后悔的决定。但是,长到22岁,选择第二次人生轨道,如果还错了,那可能真的没办法了。

【分享我的经历】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认为在高校工作,唯一的出路就是读博、做学术。可是,读博对于我来说,真的很苦,平时看看学术书籍还可以,但是真的要深挖背后的逻辑,就会让我觉得很扯淡。总觉得文科学术就是在拿着人民的血汗钱,自娱自乐?当然,这很有可能我的个人偏见。但的确,我心里埋着这个定时炸弹,又没办法做违背心意的事情,那么,对于我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读博,享受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