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商鞅:智者思“變”,愚者樂“守”

文/顏小二述哲文

圖/網絡

這紛雜人間,真真假假轉瞬即變,人人都害怕被矇蔽,便朝著瀰漫濃霧的“人間”睜大自己的眼睛,讓自己看清楚點,再看清楚點。

可能是基於人多力量大的邏輯,約定俗成的“東西”,總是被我們心安理得地認為是“合理”的存在,因為這種“約定俗成”,是多數群眾認可的。畢竟,咱不是還有“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句話嗎?

《商君書》|商鞅:智者思“變”,愚者樂“守”
/
/
/

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當群眾的眼睛面對所謂“約定俗成”的存在之時,人們可能出現“視而不見”的情況。

“約定俗成”也好,“群眾的眼睛是雪亮”也罷,這兩句話,可以引導人們少走彎路,也可以被有心人利用,傷害無辜。有多少“歧視”與“傷害”源於所謂的“約定俗成”,或者說群眾那“雪亮的眼睛”呢?

當然,這裡無意議論一些社會現象,或者人性與人心的悲劇,這些思考空間留給大家。言歸正傳,其實更多是想表達一個觀點:“約定俗成”也是有“保質期”的,人的眼睛也是會騙人的。

至於為何會萌生這個想法,大概可能是因為讀了《商君書》後,有一些些啟發。當然,本文依舊不做學術探討,只和大家聊聊個人在研讀古籍經典時看到的處世智慧,雖不那麼深刻,但依舊還是希望能給大家帶來點幫助。

《商君書》|商鞅:智者思“變”,愚者樂“守”
/
/
/


《商君書》是介紹誰的思想?沒錯,就是歷史上那個赫赫有名的商鞅。他是衛國公子的兒子,姓公孫,後來因為帶領秦國士兵打敗了魏國,獲得了秦孝公的嘉獎,秦孝公將“商”這個地方賜予了他,他的封號便是“商君”,而記錄他思想的書,便被稱為《商君書》。

在《商君書》開篇的“更法第一”,我們就能清晰見識到“商鞅”的犀利。“更法第一”記錄著商鞅圍繞著變法一事,和當時反對變法的“甘龍”、“杜摯”等人,在秦孝公面前展開的一番唇槍舌戰。

《商君書》|商鞅:智者思“變”,愚者樂“守”
/
/
/


商鞅無疑是改革派了,而“甘龍”、“杜摯”則是保守派。面對商鞅的改革建議,“甘龍”、“杜摯”認為,當時秦國的法令是祖宗們傳下來的,是被經驗驗證的,屬於類似“約定俗成”的存在。正是因為約定俗成,大家都習慣並認可這種法度,而且在這種法度下,百姓的生活也並未有什麼太大的亂子,也就是說當前的法度,沒有出現什麼非變不可的“弊端”。所以變法之路難以得到百姓大眾的理解,而且變法本身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勢必會惹來天下悠悠眾口來批評秦孝公。

面對質疑,商鞅毫不客氣怒懟保守派,宛若化身成了“商懟懟”。為了展現他的尖銳,這裡有必要還原一下原文,商鞅說: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

為了說明固守“約定俗成”屬於愚蠢的行為,商鞅用“三代”、“五霸”舉了個頗讓人啞口無言的例子。

《商君書》|商鞅:智者思“變”,愚者樂“守”
/
/
/


這裡的三代是指夏、商、周,而五霸指的則是春秋五霸,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公。

商鞅指出,夏、商、周的朝代更迭,都伴隨著禮制的變化,而春秋五霸,亦是在不同的禮制下稱霸天下。雖然商鞅言簡意賅,但我們夜可以揣摩一下言外之意。商鞅這大抵是在說,如果老祖宗“約定俗成”的禮儀制度是最好的,最合理的,那麼還何來夏商周的朝代更迭,又何來傑出的春秋五霸?

接著,商鞅毫不客氣地批評保守派,他說,聰明的人創制法度,只有愚蠢的人才會被約定俗成的“禮制”限制;賢能的人會與時俱進變革禮制,而無能之輩,往往匍匐於“約定俗成”之下,對“約定俗成”在新時期的“不合理”視而不見,甚至絲毫察覺不到。所以,不要與被舊制度(思想)限制的人談治國、談變法。

《商君書》|商鞅:智者思“變”,愚者樂“守”
/
/
/


商鞅這哪裡是在勸秦孝公變法呀,這分明是在怒懟甘龍、杜摯等保守派,言外之意就是:“你愚蠢、你無能,你不配和我等聊天”等等。想必讀到這裡,大家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甘龍、杜摯等人臉上的焦灼之感。

商鞅這是在說,智者思“變”,愚者樂“守”即真正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是墨守成規的那一位,只有愚笨的人,才安於現狀、照葫蘆畫瓢,眼盲心盲一般,看不見這多變的世界。

話說得雖有些個難聽,但是確實也是這麼個理。其實,我們拋開商鞅思想的學術探討,也可以深挖他這段“怒懟”在告訴我們什麼。

其一,商鞅問了我們一個問題,約定俗成的存在就一定是最適合的?

恰恰相反,時間不等人,即便都是“俗”,過去的“俗”也不能是未來的“俗”。因過去的成功經驗而看不見未來的不確定性,這才是愚蠢的。或者說得文縐縐點,商鞅這是在否定脫離時代背景的“常驗性”。

《商君書》|商鞅:智者思“變”,愚者樂“守”
/
/
/


其二,群眾的眼睛就一定是雪亮的?還真不一定!群眾反對怎麼了?群眾認同的東西就一定是對的嗎?為什麼要怕天下的悠悠眾口?最初思“變”的人,總是那個少數派,與思變的少數派比起來,大多數人,甚至說群眾,某種程度上也屬被“舊”所束縛的人。既束縛於“舊”,那眼中心裡,哪裡可以看到、可以理解“新”?由此種邏輯看來,群眾的眼睛,還真不一定雪亮。接地氣點說,不盲目從眾,你才是你。

關於這兩點,我們回到生活,按照商鞅的邏輯,我們可以知道,約定俗成的東西不具備常驗性,這是其一;其二,智者頗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在理性指導下敢於第一個衝破傳統的,大多都是不被理解的存在。所以,千夫所指亦不足為懼。商鞅是尖銳的,也是勇敢的。

《商君書》|商鞅:智者思“變”,愚者樂“守”
/


最後還是要多說一句,智者和噴子有質的區別,一個在以“理性”驅趕怠惰、封閉等等,一個則用感性煽動情緒、攪動是非,叫人不得安寧,大家可以好好體會。


原創不易,請勿不問自取!

喜歡請點贊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