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粟裕大将不只是一名儒将,还是一员勇将

粟裕大将外表文静,性格儒雅,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这一描述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儒将’是粟裕大将在担任高级军事主官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在担任连队主官时,粟裕大将可是一名勇将,试举一例为证。

在1928年6月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4次反进剿’中,时任红四军主力团28团连长的粟裕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出色的现场控制能力,指挥9名战士俘虏了一百余名国民党军。

粟裕是如何做到的呢?先来看看粟裕连队所处的战场形势吧。

对于此次‘进剿’,国民党军最初设定的预案还是比较有想法的:

江西方面以第九师师长杨池生为总指挥,率9师3个团和27师2个团由吉安出发,准备先‘收复’永新县城,继而进攻井冈山根据地(两县位置参加下图)。


颠覆认知:粟裕大将不只是一名儒将,还是一员勇将

湖南方面派吴尚所部第二师由平江调防攸县,进而向酃县、茶陵(三县位置参见下图)逼近,威胁井冈山根据地西侧,大有与赣军会攻井冈山之势,但从后来战局的发展来看,湘军的第一要务还是防范红军进入湖南。


颠覆认知:粟裕大将不只是一名儒将,还是一员勇将

对于红军来说,最大的困难还是兵力不足。当时红四军只有四个团及1个教导大队,共六千余人。红军若要分兵应对赣、湘两股敌军,显然哪边都应付不来。因此,红军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才能阻止赣、湘两股敌军形成合力?

只有阻止赣、湘两敌形成合力,才能使兵力不足的红军专心应付一路敌军。可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

时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的毛泽东已是胸有成竹,在军事会议上,他提出了一退一进的作战方针。‘一退’是红四军主动撤出永新,退往井冈山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宁冈)集结待命;‘一进’则是以主力佯攻湖南酃县,而后迅速返回根据地。

这一退一进收到了奇效。

‘一进’做的足够真,红军出击酃县,击溃湘军1个团,全歼2个连,湘军吴尚误以为红军是冲着自己来的,慌忙撤军回防;赣军杨池生在红军‘一退’后尝到了甜头,占领了永新。眼见红军这‘一进’又去了湖南,于是放心向井冈山宁冈前进。

紧绷的弦松下后,赣军杨池生犯下了唯一一个但也是致命的错误:分兵。

杨池生占了地,自然不甘心再让肥肉溜走,留下自己(杨池生是9师师长)1个团驻守永新,另留1个团在永新和宁冈之间策应,只派1个团向新七溪岭前进,另派27师两个团向老七溪岭前进(新、旧七溪岭犹如两扇大门,守护着前往宁冈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真正向宁冈进发的赣军,是3个团。单从兵力上来说,红军已不是绝对的劣势。

尽管如此,如何吃掉赣军满装满员的3个团,对于装备较差的红军来说也着实是个难题。而且从军事角度来说,杨池生分兵虽然不妥,但他抢占新、旧七溪岭的做法倒也算规矩,没有太大的破绽。

如此一来,只有硬碰硬了。红四军决定:朱德、陈毅率29团及31团一个营控制新七溪岭,应对赣军1个团,王尔琢率28团及32团一个营控制旧七溪岭,应对赣军2个团(28团装备较好,战士军事素质过硬,都是一个团打国民党军2个团)。

当然,红军还是留了杀招。可再狠的杀招,也得打得出来才行。

6月23日上午,战斗打响。新七溪岭这边,战况一度对红军十分不利,连朱老总都拿着机关枪上了阵,终于守住了阵地。旧七溪岭那里更激烈得多,而本文的主角粟裕,也终于登场亮相了。

当时,赣军先红军一步,控制了旧七溪岭阵地。红军多次佯攻,都未能奏效。


颠覆认知:粟裕大将不只是一名儒将,还是一员勇将

午后,粟裕率连队隐蔽接敌,在山石野草间潜行,随后突然发起进攻,一举突破赣军防线。粟裕深知占领制高点的重要性,带头向前冲。等他跑到制高点,回头再看,只跟他上来了九个人,连里其余的人还掉在后面。

粟裕觉得应该趁机扩大战果,防备敌人反扑。于是他留下六个人控制制高点,带领三个人越过山顶,猛追逃敌。

这一追不要紧,当他翻过山凹,突然发现有百把敌人猬集在一起。粟裕也不含糊,立即领着三个战士冲上去大喊:“枪放下,你们被俘虏了”。

恰在此时,留在制高点的司号员为了配合粟裕等人的追击行动,挥起了红旗,吹起了冲锋号。

赣军一见这气势,顿时以为自己被包了饺子,吓破了胆,乖乖的把枪放到了地上。直到此时,粟裕仍然十分冷静,因为已方只有四个人,无论如何也拿不动百把条枪。于是粟裕不动声色地命令俘虏卸下机柄。红军拿机柄,空枪让俘虏背。

就这样,粟裕创造了一个‘四人俘虏百余人’的战场奇观。多年以后,当粟裕在回忆这段历史时,也还是有些后怕的,他说:“这是很惊险的,如果敌人对我们来个反扑,我们就要吃亏了”,不过粟裕也点出了其中成功的关键:“两军相逢勇者胜”。


颠覆认知:粟裕大将不只是一名儒将,还是一员勇将

有了这样英勇的红军将士,领导层的决策部署才能顺利执行下去,预留的杀招也终于使出,28团击溃当面之敌后,随即迂回包抄,切断了进攻新七溪岭赣军的退路,最终将其全部歼灭。

是役,红军歼灭赣军1个团,击溃2个团,缴枪千余枝。而粟裕也因为他的英勇善战和沉着多智而被称为“青年战术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