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對蘇東坡的人生態度和創作有影響嗎?體現在哪些方面?

曹二牛


東晉詩人陶淵明,不光能影響蘇東坡,而且會影響後世,乃至我們當代人的人生。

陶淵明少年時也有遠大的政治理想,人稱″猛志逸四海″式人。亂離時世卻無法實現濟世蒼生之抱負,三次出仕,三次退隱,思想矛盾,最後選擇歸田賦詩。代表作《桃花源記》一一充滿了生活氣息的桃花源與醜惡現實形成鮮明對比。

蘇東坡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文章如波灡迭出,變化無窮,內容新鮮帖切而又明白曉暢,說理透徹。他的詞風開創了豪放詞派,對後世的影響巨大。《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詞是千古傳誦之佳作。

如果說蘇軾受到陶淵明的人生影響,自然在情理之中。東坡少年時就博覽群書,精通經史,少不了讀過陶淵明的作品,定有深刻印記之影響。所以,20歲就中進士,受到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讚賞一一″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


全峰山


問題:陶淵明對蘇東坡的人生態度和創作有影響嗎?體現在哪些方面?

前言

縱觀唐人“山水田園詩”詩,我們很難從中體味到“陶淵明式的山水風格”,了,便是是有那也是“驚鴻一瞥”,缺少了一點避世歸隱的決心。他們大多以自然真趣為主要創作理念,山明水秀,鳥語花香,清新愜意,沁人心脾。唐山水田園詩人創造出的是優美寧靜,素樸淡雅式的美學境界。

正如同蕭統《文選序》中所言:“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文鏡秘府論》)南卷《論文意》,這個觀念在唐人中具有代表性的。所以說唐人還是以無意學陶為主。

到了宋代,詩人們同類風格的作品中,便有了“陶詩田園風格”的印記。特別是自宋蘇軾以來,則掀起了一股追隨“陶詩”的熱潮。

毋庸置疑,蘇軾作為宋代文壇領袖,當然他的文學嗜好,精神崇拜自然而然地會影響一大批文人。從歷史上來講,陶淵明有兩大“粉絲”:第一是蕭統,第二是蘇軾。

然而,較蕭統來說蘇軾更勝一籌,真可謂陶淵明的“鐵桿粉絲”,何以見得呢?

蘇軾崇拜陶淵明,到了什麼程度呢?

  • “粉絲”間的傾壓

據《東坡題跋•題文選》中記載:蘇軾曾因蕭統非議陶淵明的《閒情賦》,則說蕭統是“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他連蕭統的《文選》也看不上眼,說:“舟中讀《文選》,恨其編次無法,去取失當。齊、梁文章衰陋,而蕭統尤為卑弱,《文選》引斯可見矣。”

  • 幾乎是捨不得讀陶淵明的詩。“每體中不佳,輒取讀,不過一篇,唯恐讀盡後,無以自遣耳。”(蘇軾《東坡題跋•書淵明羲農去我久詩》)就是說只有在他身體不舒服時,就找陶淵明的詩來讀,但每次只讀一篇,因為陶淵明的詩很少,他怕讀完了,以後就沒有用來排憂遣悶的了。
  • 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讀有奇趣。如“噯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又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坡先生評價:“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運斤,無斧鑿痕,不知者則疲精力,至死不悟。”。
  • 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東坡先生的評價是“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 蘇軾給自己同為“唐宋八大家”的弟弟蘇轍的書信中曾說:他和陶淵明的詩有一百零九篇,還說自己並不是只好陶詩,更是仰慕陶的為人。(蘇軾《與蘇轍書》),所以後來宋代另一位詩人方回在《病後夏初雜書近況十首》中說:“折腰彭澤不歸去,未必東坡肯和陶。”也是不無道理的。
  • 蘇軾的一生,顛沛流離,正如他自己所言:“問汝平生功業,黃州儋州惠州”,其貶謫佔據了大半生。

在他南遷時,還曾經附和過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將其隱括到詞裡。在這首詞的序文中他認為陶的這首詩非常好,苦於不能吟唱。便將其語句拆散了,填到一首當時有音樂的詞牌名為《哨遍》的詞中去,便於吟唱。

《哨遍·歸去來兮》

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

歸去來,誰不遣君歸。

覺從前皆非今是。

露未晞。

征夫指予歸路,門前笑語喧童稚。

嗟舊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

但小窗容膝閉柴扉。策杖看孤雲暮鴻飛。雲出無心,鳥倦知還,本非有意。……

  • 除此之外,蘇軾在第一次被謫貶黃州後,結廬耕地,自建“東坡雪堂”,其處境與陶淵明有那麼一點相似,於是感慨之餘寫下的一闕《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中說:“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此情此景,時空逆轉,也許這時的感悟,使得兩位文化名人彼此走進了一個世界。

如是說(結束語)

綜上所述,蘇軾的人格魅力,恐怕在中國文人當中曠古無幾。按東坡先生的秉性,他一生中令其“欣賞”的者原本就不是很多,能讓他“崇拜”的人也許只有陶淵明瞭。

蘇軾在《陶驥子駿佚老堂二首》中說:“淵明吾所師,夫子仍其後。”

這位集“儒釋道”為一家的一代文豪,能將詩文書畫彪炳史冊的文化大家,甚至把吃都能作出學問來的全才,卻將這位東晉時代老前輩私淑為自己的老師,令人匪夷所思!

這是怎樣的一種文化現象?值得後人反思!

曾經有一位網絡作家調侃道:中國唐詩“四大特點”:田園有宅男,邊塞多憤青,詠古傷不起,送別滿基情。

當然這是瞎掰,是用自己的方式對傳統文化的調侃,缺乏敬畏之心。這一點東坡先生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認為,他對陶淵明的崇拜和推崇,我想不外乎以下幾點:

  • 共同的處境衍生出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並非文人相輕;
  • 懷著一顆敬畏之心,正視先賢;
  • 對前輩精神世界中那份自由真純的推崇和膜拜;
  • 再就是對其詩文中美學風格的憧憬,人生境界的嚮往。


【溫馨提示:兵法天下,詩詞文化。尊崇原創,不忘初心。自古讀書本難,行文不易;既然頭條有緣,文筆相見。如果您認可“兵法天下”,敬請贊轉分享,雅評留言】


我是 ,原創文章,一家之言,不喜勿噴。贈人玫瑰 ,手有餘香;奇文共欣賞,疑意相與析。


兵法天下


“然吾與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

這句話出自蘇東坡給他弟弟子由的信,他和了陶淵明的全部124首詩歌后,叫子由給這些詩寫一篇序言。所以,無疑,陶淵明對蘇東坡的人生態度和創作是有巨大影響的。蘇東坡還曾寫過一首詩,說陶淵明一定是他的前身。這樣的話如果是一個小詩人說出,別人肯定覺得這人怎麼這麼狂妄自大。而由蘇東坡口中說出,世人皆認為妥當自然。因為無論是二人取得的文學成就,還是為人處世,是歸於一類的。

“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於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學者,殆未之有也。”

王國維先生在1912年發表的《文學小言》中這樣寫道。這裡面提及的分別是屈原,陶淵明、杜甫、蘇東坡(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從王國維的這句話,可以看出,陶淵明和蘇東坡兩人,在文學之天才,和人格方面是可以並提的,而文學之天才可以對應創作,人格對應人生態度,我認為是可以的。


蘇東坡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他在城東的坡地上開始耕作,號東坡居士,他覺得自己的生活也是越來越像陶淵明歸隱田園後的生活。陶淵明做的《歸去來兮辭》,只可惜不能歌唱(古代詩歌是可以唱的)。蘇東坡那時候就是農民了,每天在田裡耕作,有了感想,就把《歸去來兮辭》的詩句重組,照民歌唱出,還教給當地的農夫唱。可以想象在田野裡,蘇東坡放下手頭的鋤頭,拿一根小木棍,在牛角上打拍子,和那些農夫們一起唱《歸去來兮辭》的場景。

蘇東坡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偶像陶淵明的“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因為處境相似,(蘇、陶兩人都是文人入仕途,然而宦海波濤洶湧,陶淵明歸隱,蘇東坡是“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在黃州惠州儋州這些地方當農民),所以蘇東坡真正理解陶淵明的內心想法,並在自己的生活中躬行實踐。

要說陶淵明對蘇東坡創作的影響,最起碼,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蘇東坡和陶詩124首。古代詩歌講唱和,一個人做了詩或詞,別的人和詩,肯定是對欣賞的詩歌才去和的。這裡,我相信在蘇東坡的北宋時期,肯定只能找到陶淵明傳世詩歌124首,因為蘇東坡是和了所有的陶詩。在潁州的時候,他已經開始這項和詩工作,而到他後來被貶嶺南,廣東惠州,看到的數據,他離開惠州的時候,已經寫了109首。蘇東坡的大弟子黃庭堅,就寫了這麼一首詩,“子瞻謫海南,時宰欲殺之。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最後的15首,蘇東坡是在海南島寫的,還給他的弟弟子由寫信,叫他給這些詩寫序言,“然吾與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

最後,這裡把蘇東坡、陶淵明兩人的詩詞分享一二,大家比較比較。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蘇東坡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蘇東坡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 江城子·密州出獵》等都是佳作,值得仔細品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