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到底是學什麼,為什麼我感覺考試時書上內容幾乎都不考?

德約科維奇Novak


如果從應試的角度去考慮,那麼現代語文考試是漸漸地離開了應試。因為就目前的中高考而言,教材內直接用到的字詞句等知識點,也就是前面的十幾分。剩下的都是現代文閱讀、古文閱讀和寫作。寫作又有應用文部分以及場景練習,還有大作文。大作文不限體裁。非常考察學生對材料的領悟以及擅長體裁的掌控。

所以認真來說,初二語文初三語文甚至到高中的語文都是在學習閱讀與寫作的技術。因為我們翻看教材就會發現教材使用了大量的國內外近現代的優秀名家的名篇名作,還有大量的詩詞劇本。這些都是人類發展史上最寶貴的精神食糧,學生們是可以取經的。比如同樣是描寫春雨,韓愈有“天街小雨潤如酥”,杜甫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朱自清有“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戴望舒有“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的姑娘”,記憶力有限我只能找幾個有代表性的。無論是單純地寫景,還是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對於學生們來說這些版本的春雨會像一粒一粒的種子,在他們的意識形態裡生根發芽。

教育不是簡單粗暴地授之以魚,而是潛移默化間授之以漁。這條路上自然少不了大量看似普通的鋪路石。所以單憑教材書面知識點的考查是遠遠不夠的。大量的現代文閱讀和古詩文閱讀正是其成長路上的助推器。

最後用一句話結尾: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單單是為了考試。





大朋友小朋友


語文考試考查的範圍比較廣泛,看似考的課本內容少,其實並沒有脫離課本,因為課本就是大綱。

初二的語文試卷結構比例一般情況下是作文佔50分,文言文閱讀和詩歌賞析佔20分左右,現代文閱讀佔30分左右,積累與運用佔20分左右。

首先分析積累與運用的內容。這一部分考查的範圍比較廣,一般包括下列幾個方面:①拼音、②字形、③詞語運用、④詩詞名句默寫、⑤病句修改、⑥名著閱讀、⑦語序排列、⑧句子銜接(補寫句子)、⑨提取信息、概括信息⑩圖文轉換等。前三項一般不脫離課本,有時即使考查的不全本冊課本上的字詞,但大多也是以前學過的字詞;第四項一般考查的是本冊課本上的內容;第五項是從小學就開始練習的基本技能,不過會隨著年級的升高,難度逐漸增大,提高這方面的能力需要平時讀書時注意語言順序習慣和詞語運用的搭配習慣;第六項考查的範圍一般是本冊課本涉及到的名著內容,只要認真地把課本上要求讀完的名著讀完讀懂,一般情況下不會失分;第七、八項考查的是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習慣的掌握情況;第九、十項考查的是觀察、提取與概括能力,這些在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堂上都有練習。整個積累與運用部分看似有一部分內容不考課本內容,其實又沒有完全脫離課本。

第二個方面是現代文閱讀。這一方面包括兩篇課外閱讀,八年級一般是一篇記敘文一篇說明文,這是許多同學失分最多的方面,大家都認為這是課外的,與課本無關。其實這又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因為課外閱讀理解雖然不是課本上的原文,但是考查的題型在語文精講課裡都會進行細緻的反覆的練習,比如,考查人物形象和細節描寫的作用的題目,在七年級下冊的課本里有專門一個單元的練習(《鄧稼先》《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回憶魯迅先生》《孫權勸學》)。考查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特點的題目在八年級又有專門的訓練,只要平時課堂上注意掌握老師講解的審題、答題的方法步驟,到了考場上即使不是課本上的內容也可以運用學過的方法靈活應對。所以說課外閱讀理解,考的是課外閱讀,實際上考查的是課堂上修煉的功力。

第三個方面是文言文閱讀和古詩詞賞析。這個方面考查的形式是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既有課本上需要背會的內容,又有與課外文言文的比較閱讀。這不僅考查同學們對課本知識掌握的牢固程度,還要考查知識的積累程度和運用知識的靈活程度。

第四個方面是作文。作文是考查同學們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一篇作文寫得好與壞,可以看出一個學生的語文功底的高與低。而作文能力的提高,又離不開課本,每單元后面都有習作訓練,如果你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去做,三年堅持下來,你會從一個寫作的菜鳥變成一個寫作的能手。學生首先從仿寫開始練起,而課本又是最好的範文,通過多次的訓練,寫作表達能力逐步提高。

一切課外均是課內的延伸,因此要學好語文,首先要學好課本,其次還要擴展課外知識,增大閱讀量,平時用心揣摩,養成認真思考的習慣。


琴聲悠揚258


首先,恭喜你上了一所好學校,因為越是不好的學校,書上考得越多,越是好的學校,書上考的越少。

其次,這不是你的感覺問題,這是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對綜合能力的要求。

再次,可能你書讀得還不夠多,當你讀了足夠多的外國文學、古代文學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是考的,只是考的不是書本的死知識,而更多的是語言的理解和知識的再挖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