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開篇聲明:本文為筆者原創圖文,歡迎關注@九州錚史 帶給你別的平臺所沒有的歷史哲思。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古人聚酒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李白《月下獨酌》(其二)

李白斗酒詩百篇”,大詩人李白好酒那是千古皆知的常識了,不僅有“詩仙”之才,更享“酒仙”之名。他的一首《月下獨酌》便讓天下酒客找到了理直氣壯的底氣和不可言傳的“酒中趣”。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李白月下獨酌

古代文人在斗酒之餘,即興成詩,詩詞與酒香密不可分,除了“對影成三人”的獨酌之樂外,他們更喜歡的是聚酒共歡之淋漓暢快。既為共飲,則免不了相互之間的敬酒和勸酒。然而在杯盞之間,單調直接的幹勸未免略顯寡淡無趣,因此漸漸便形成了形式多樣、五花八門的勸酒文化。

總體而言,古代勸酒文化大致分為雅勸武勸兩大類,而其中雅勸又可分為以酒令行酒戲勸以吟詩賦對行酒文勸兩類。武勸多盛于軍人和武夫,文勸興於文人墨客間,而戲勸則老少咸宜,適用性較廣。

曲水流觴——流動的詩酒風流

“蘭亭絲竹。高會群賢,其人如玉。曲水流觴,燈前細雨,簷花蔌蔌。”——柳梢青《蘭亭絲竹》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會稽內史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個同僚及好友相邀于山陰縣的蘭亭清溪舉行祓禊(fuxi)儀式。所謂祓禊,亦稱修禊,是中國古代一個祛災祈福的節日。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王羲之“曲水流觴”

王羲之等人在完成修禊祭祀儀式後,便在清溪兩旁擇溪流拐彎之處席地而坐,命人將盛放好酒的觴(酒杯,多為木製)放置在溪流上游,順流而下的觴最後在誰的面前停下或打轉,誰就即興賦詩並飲酒。這便是被引為千古佳話的“曲水流觴”的典故由來。最後,王羲之將其中二十六人所作的三十七篇詩文彙集成冊,並趁著酒興為之揮毫作序,寫下了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蘭亭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蘭亭集序》書法作品

而他們所玩的“曲水流觴”這個遊戲,也成了世代文人雅士爭相模仿的儒風雅俗,甚至有人在自家莊園之中特意修建了蜿蜒小渠用於聚酒行樂。在蜿蜒的溪水中,流動的是無盡的詩酒風流和妙不可言的雅趣。此後,這種以流水助酒興的方式便成了無數讀書人相聚之時或詩或酒、最為盛行的酒令,堪稱古人雅勸行酒的巔峰之作。

“酒令”的興起,五花八門的“戲勸”

前文所講的“曲水流觴”,實際上既是“戲勸”,也是“文勸”。東晉之後,古人“以令勸酒”逐漸興起,歷朝歷代發明的“酒令”遊戲可謂五花八門,從雅到俗各有千秋。

大體上,古代的“酒令”又可分為“雅令”、“通令”和“籌令”三類,其中“雅令”,多為文人騷客的酒令,又有字令、詩令、詞令和花鳥蟲令之別,一般席間會推一人作為令官,其餘的人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對不上的人判為輸,便被罰酒;“通令”,則多為民間百姓的大眾化玩法,不需要什麼詩情畫意和滿腹經綸,例如投骰子、拋花球等方式行酒皆為此類;而“籌令”,則是雅俗共賞、各種層次水平的人在一起飲酒之時比較適合的一種酒令,基本的玩法就是將竹片、木片製作而成的籌子刻上飲酒罰令然後插在桶中,由令官或參與之人輪流拔籌並按籌子上所寫的酒令行酒。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古人行酒

除了“曲水流觴”之外,我們在古人留下的詩文典籍中還發現了很多種趣味性十足的“戲勸”之法。

  • 擊鼓傳鉤或擊鼓傳花

大致在唐朝時期,一種名為“

擊鼓傳鉤”或“擊鼓傳花”的戲勸酒令在社會上開始盛行起來,成了古人在酒宴之上行酒助興的遊戲,這在唐代詩人留下的詩句中多有言及。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擊鼓送鉤

詩人李商隱在所作《無題》

裡寫道:“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詩中所提“送鉤”指的就是擊鼓傳鉤的這種酒令遊戲,有兩種玩法:一種是眾人圍坐傳遞玉鉤,令官擊鼓,鼓停,鉤在誰手便是誰罰酒;另一種是一人擊鼓,鼓停之時,由擊鼓人來猜測鉤在何人之手,猜錯罰酒直至猜中為止。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擊鼓傳花

而同時期的詩人杜牧《羊欄浦夜陪宴會》中也有詩句雲:“球來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豔光”,所描述的也是類似的宴會遊戲,只不過所傳之物不是玉鉤,而是花球。

宋代張耒《塞獵》一詩中也有提及:“青氈帳高雪不溼,擊鼓傳觴打令急”。詩中的“擊鼓傳觴”所描繪的也是同樣的酒令形式。

  • 分曹射覆

所謂“分曹”,意思是分組;而“射覆”,射(猜度)覆(遮蓋隱藏)也。因此“射覆”的意思並不能理解為往壺裡投擲木箭,而是在甌、盂等器具下隱藏覆蓋某一個物件,然後讓人猜測所覆蓋的東西為何物,以此為令,猜錯罰酒。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分曹射覆

這種玩法在前文所述李商隱的詩句“分曹射覆蠟燈紅”中亦有提及。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中寫道:“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而清代沈復在《浮生六記.卷一.閨房記樂》

中也有“芸不善飲,強之可三杯,教以射覆為令。”的描述。可見這一玩法流傳甚廣,且經久不衰。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飲酒射覆

  • 葉子戲

很多人只知道“

葉子戲”是古代人玩的一種紙牌遊戲,和骰子配合著玩,最早源於漢代,被看成是字牌和麻將的鼻祖。殊不知它還和古人酒場行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是民間流行甚廣的一種酒令。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水滸葉子

宋朝時期,人們將“葉子戲”與喝酒發生了聯繫,玩出了新花樣,使用樹葉大小的長條形紙片作為酒籌,上面寫上行酒令。到了明清時期,更是由此衍化出更多的玩法,其中比較流行的是“

水滸葉子”。所謂“水滸葉子”就是將水滸傳中人物畫在葉子上,並寫上酒令,然後將葉子牌扣在桌面上,眾人輪流揭牌,然後按照牌上所寫的酒令來決定誰來罰酒。例如,所揭之牌上畫著“神行太保戴宗”,同時寫著的酒令為“步健者飲”,那在座的人中,大家公認的走路最快的那個人就得飲酒。想想也是別有一番趣味。

  • 拋花球

其實拋花球與前面介紹的“擊鼓傳花”頗為類似,不同之處在於這是一種以歌舞化展現酒令的獨有文化。這種酒令在行令之時,以花球為令,在滿堂賓客之間被拋來打去,當伴奏的樂曲響起則開始行令,當樂曲中斷或者結束之時則令止,花球在手之人便是飲酒之人。想想也是熱鬧非凡,唐代詩人劉禹錫《拋毬樂》中曾有描述:“五色繡團圓,登君峨渭筵。……幸有拋毯樂,一杯君莫辭。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拋花球行酒

  • 觥籌交錯令和福祿壽全令

這兩種酒令都是屬於“籌令”的一種,在木製籌令上寫上“觥籌交錯

”或是“福祿壽全”等字,當抽中的籌令揭開之時便要按照上面的酒約來行酒,比如說抽出的是“福祿壽全令”,那就是大家齊歡共飲,共祝主人福祿壽全。在《紅樓夢》中怡紅院群芳開夜宴時,大家所用的便是這類籌令,不需要什麼文采,便可將聚會的氣氛推向高潮。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群芳夜宴

實際上,古人所玩的“戲勸”方式,招式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絕不止這裡所列的幾種,尤其是唐朝時期,濃厚的酒文化的催生下,將酒令文化推向了歷史最高峰,南宋洪邁專門寫了一冊《容齋續筆·唐人酒令》,其中有云:“又有旗幡令、閃擪令、拋打令,今人不復曉其法矣。惟優伶家,猶用手打令以為戲雲。”可見,到了宋代時期,唐人所創立的很多酒令都已失傳,人們搞不懂原來的具體玩法了。

詩意盎然、令人盛情難卻的“文勸”

從前文的描述中,我們大致瞭解了“戲勸”適合於大聚會或者多人聚酒的場景,當只有兩人之間甚至是自己對月獨酌之時,大部分的酒令戲勸便不那麼應景了,於是便有了寄酒於詩的“文勸”。

從古代文人雅士留下的無數詩詞中,我們依稀看到古人與朋友相逢或是送別之時的風雅、煽情勸酒場面。每每讀來,均讓人彷彿置身於當時的真實場景之中,在體會古人詩酒風流的同時,也感受到朋友之間的真情切意,更感慨於古人勸酒之風雅和高超功力。

可以說,中國古代文華之盛,莫過於唐宋,期間關於勸酒的詩詞佳作不可勝數。而在這些作品中,最是將勸酒寫的滿紙菸霞、酣暢淋漓又境界高遠的,又莫過於李白的名篇《將進酒》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將進酒》

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正處在“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人生低谷的詩仙

李白與好友岑勳來到嵩山的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做客遊玩,三人一起登高宴飲。雖是借酒抒情,卻為我們展示其瀟灑豪邁、奔放不羈的絕世勸酒詞。“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一句句經典詩句,或隱勸或直勸,猶如排山倒海、洗腦一般。此等勸酒架勢,何人能夠招架,恐怕也只能一杯一杯接一杯,一醉方休了。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李白、岑勳、元丹丘

李白一生所作的勸酒詩不在少數,在《金陵酒肆留別》中留下了“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的詩句,所描繪的是朋友相送來勸酒的生動景象。在《月下獨酌》一詩中,更是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勸月亮一同暢飲的奇特、浪漫之舉。此外,詩酒不分家的他還曾經因為勸酒失敗,而專門吟詩一首《嘲王歷陽不肯飲酒》來嘲笑一位滴酒不進的歷陽縣令王某某:“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 ...... 空負頭上巾,吾於爾何有。”尤其是最後一句“吾於爾何有”更是將他勸酒失敗的鬱悶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對影三人

實際上,以詩勸酒可不是李白的獨門絕技,如白居易、韓愈、王維、歐陽修、范仲淹、孔平仲等人均是“文勸”的頂級高手。白居易說“殘杯勸不飲,留醉向誰家”,王維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杜荀鶴說“憑君滿酌酒,聽我醉中吟”,辛棄疾說“且對東君痛飲,莫教華髮空催”,而孔平仲也說“我今為君一歌之,酒行到君君莫辭”。可見唐宋文人雅士的勸酒功夫。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此外,古人除了上述這些常規勸法之外,還有通過許美好願望來敬酒的,更是讓人難以招架。最為典型的當屬白居易勸老友飲酒的典故了,他是這麼勸的:兄弟啊,你把這杯幹了,我為你發三個願望,一願世間太平,二願兄弟你身體永遠強健,三願當咱兩都年老的時候,還能常相聚首,把酒言歡。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一願世清平,二願身強健,三願臨老頭

再比如五代時期馮延所作的《長命女.春日宴》中也記載了彼時女子發願勸酒的場景:妾身來敬酒,一願郎君你長命百歲,二願妾身我能身體康健,三願我與郎君像樑上燕子一樣,長相廝守。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發願敬酒

如此勸酒詞加上女子嬌嬌欲滴的悅耳之聲,即便是再不善飲之人,估計聽罷也只得強裝瀟灑的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簡單粗暴、以勢威逼的“武勸”

說完古人以令行酒和以詩勸酒之後,我們來看看別具一格的“武勸”。古代軍旅之人,除了行軍打戰和操練守備之外,所能夠娛樂的項目不多,而喝酒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與文人勸酒的委婉風雅所不同的是,軍旅之人更加講究一個“豪爽”氣概,最討厭的莫過於下屬飲酒之時的扭捏作態,因而在勸酒之時常常會選擇簡單粗暴、以勢威逼的“武勸”方式。

  • 勸法一:石崇“勸酒斬美人”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石崇與王愷鬥富

魏晉時期,石崇與王愷鬥富的典故想必無人不曉,其鬥富之方式常讓人驚訝咂舌。據《世說新語》記載,石崇為了顯擺自己的富有,特別喜歡宴請達官貴人聚眾飲酒,而且每次宴請都會給每一名賓客安排一名府上的美人斟酒,並有言在先,若是賓客不喝酒或者沒喝乾淨“養魚”,便會讓侍衛將勸酒的美人押出斬殺,搞得美人和在座賓客壓力山大。石崇的這一招可謂是屢試不爽、無往不勝,不過也有例外。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石崇勸酒斬美人

有一次,丞相王導與大將軍王敦兄弟兩被石崇盛情邀請前往石崇府上宴聚。王導平日不好酒也不善酒,但他為人心善,因擔心石崇亂殺美人,每次行酒也都只好豁出老命,勉強一飲而盡。然而哥哥王敦卻對此並不買賬,身為大將軍的他最厭惡的就是被要挾,原本善酒的他偏偏就硬拗著不喝。石崇拿他沒有辦法,只好拿美人撒氣,結果接連斬殺了三個美人,然而王敦偏不就範。在一旁於心不忍又不想陷入僵局的王導便責備王敦,沒想到王敦卻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說:“他自己殺他自家人,與你有何相干!”無奈之下的王導只好藉故強行拽著哥哥打道回府。

就這樣,一場本來想極盡顯擺之能事的酒宴最後只能不歡而散了。石崇的“勸酒斬美人”,則成了千百年來“武勸”的最殘忍、極致的標杆。

  • 勸法二:張飛軍棍勸酒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張飛影視劇照

張飛好酒,眾人皆知。《三國志》中記載,劉備時常擔心這個弟弟會因為酗酒又愛“鞭撾健兒”而“取禍”,因此對他經常耳提面命和百般交代,希望他有所收斂和關愛士兵。無奈張飛秉性難改,一罈酒下肚,糊塗蟲便上腦,經常還要逼迫下屬陪他一塊痛飲。對於喝酒磨嘰的兵士,便會拉出去鞭笞或軍棍伺候,搞得那些不勝酒力的下屬們苦不堪言、憤懣不已。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張飛勸酒

《三國演義》雖非正史,但可作參考。書中對於張飛逼迫曹豹喝酒一事這樣交待:劉備領徐州牧後,親率大軍與袁術在淮陰石亭激戰,命令張飛和曹豹固守下邳。結果張飛因無聊又在帳中邀屬將曹豹等人飲酒消遣,曹豹因為本就不善酒,只是禮節性的喝了一杯,張飛覺得他不把他放在眼裡,便讓左右將曹豹拖出賞了他五十軍棍。後來,無端捱揍的曹豹越想越不忿,於是便與呂布裡應外合直接將徐州城拱手送給了呂布。

張飛是大家都非常喜愛的一個三國人物,但是最後被手下夢中斬首,其原因說到底盡與其粗暴的勸酒方式脫不了干係,也是讓人感慨和遺憾的。

  • 勸法三:曹操攜典韋舉斧勸酒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典韋

《三國志.典韋傳》記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率兵攻打荊州之時,宛城的張繡出城迎降,曹操非常高興於是設宴祝賀,意氣風發的孟德公下來向張繡等人敬酒之時,一直站在他身後、手握大斧的典韋便舉起大斧並雙目圓睜緊盯被勸之人。好傢伙,這等架勢,怎能不喝?嚇得張繡和他的部將沒有敢仰視的,都乖乖的將酒全乾了。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典韋影視劇照

曹操是士人出身,也有文才,按說不會行此粗魯的勸酒方式,但若我們集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便可以理解了。面對剛剛投誠的張繡,曹操此舉的目的絕不僅僅在於勸酒,更重要的目的有連個,一是為了防止宴席上出現不測;二是為了震懾張繡一干人等迫其真心臣服。

然而,不管其真實目的為何,典韋舉斧勸酒倒是成了勸酒史上一個極為生動、充滿畫面感的“武勸”案例。

  • 勸法四:孫權“水潑醉臣”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孫權影視劇照

實際上吳主孫權雖是一代明君,但也異常好酒,而且勸酒方式也是與眾不同。 《三國志.吳書》中記載的關於孫權的一個典故——“釣臺罷酒”。說的是孫權有一次在武昌率文武百官登臨釣臺並大擺酒宴,無數回合之後,在座的眾臣醉的醉,倒的倒,意猶未盡的孫權便命左右提冷水潑到醉倒地上的群臣身上,生生將他們衝醒,並說到:“今天我們酣飲不歸,除非喝得從臺上掉下去,否則不能停!”後來張昭實在看不下去了,便憤而離席、準備驅車回府。這才讓半醉半醒的孫權警覺起來,最後被張昭以商紂王為反面例子說服,才慚愧的“罷酒”而歸。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釣臺罷酒

孫權的這招“水潑醉臣”也算是在勸酒史上獨樹一幟了。

  • 勸法五:劉表“大針”勸酒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劉表影視劇照

說到喝酒和勸酒,還不得不提及一個人,那就是荊州牧劉表。據《典論.酒誨》記載,劉表平日裡非常好酒,還專門創造了三種大小不一的酒杯,最大號的叫“伯雅”,能裝七升;中號的叫“中雅”,能裝六升;而最小的叫“季雅”,能裝五升酒。東漢時期,一生約為現在的兩百毫升,即四兩,一杯七升相當於二斤八兩,六升相當於二斤四兩,五升相當於兩斤。雖然那時候人們喝的是濁酒,但即便是最小的“季雅”喝上一杯也是有兩斤的量,想想都很恐怖,更別說連續喝了。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伯雅、中雅、季雅等酒杯樣例

為了讓宴席不散場,於是劉表便發明了一種勸酒器,名曰“大針”,我們可以理解為類似狼牙棒一樣的東西。每當酒酣之時,如果賓客中有人喝醉了趴倒,便使左右用“大針”去將他扎醒繼續喝,也算得上一個獨門勸酒秘籍了。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狼牙棒

綜上所列案例,我們知道了在東漢、魏晉時期,古人的飲酒文化已經相當深遠,且“武勸”之法更是獨闢蹊徑。

九州君評

誠如前文所述,從“曲水流觴”、“擊鼓傳花”的戲勸,到“以詩詞勸酒”的文勸,再到“水潑醉臣”和“大針”勸酒的“武勸”,的的確確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古人在勸酒方式上的花樣百出,或是風雅成頌,或是詩意盎然,抑或是簡單直接,無不歎為觀止。

從“曲水流觴”到“水潑醉臣”,這樣的勸酒架勢,讓人難以招架

九州配圖:曲水流觴的風雅

九州行此文,目的不在於倡導飲酒和勸酒,即便需要飲酒,也當適量。然而作為古代文化的一部分,瞭解古人的飲酒文化,也是我們後世之人在讀史之時,應當去兼而視之的。


參考:《三國志》、《典論.酒誨》、《世說新語》等。

聲明:1.圖片多源於網絡,首先感謝圖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2.本文為個人觀點,如有錯誤之處或觀點不一,請留言探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