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惑:為何發達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

最近在關於中美博弈的短視頻評論上看到一條嘲諷式反問:為什麼跟著美國走的國家日子過得都比較好?


事實上,這也是很多老公知張口就來的話術:只要中國跟著美國走,就能過上好日子!


答案真是如此嗎?什麼叫好日子?從我們大多數普通人的視角來看,發達國家那樣就算好日子。


根據世界銀行(Home)以國家為單位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共有31個發達國家或地區,其中歐洲有23個、美洲2個、澳洲2個、亞洲4個。


疑惑:為何發達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


以下是具體地區和國家:


歐洲:英國、愛爾蘭、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奧地利、瑞士、挪威、冰島、丹麥、瑞典、芬蘭、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斯洛文尼亞、捷克、斯洛伐克、馬耳他、塞浦路斯。


美洲:美國、加拿大。


澳洲:澳大利亞、新西蘭。


亞洲:日本,新加坡,韓國、以色列。


疑惑:為何發達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


以上31個國家經濟總量加起來約為51.19萬億美元,佔全球GDP59%,整體人均GDP為4.6萬美元左右。而他們也都有一個共同點:要麼與美國有雙邊同盟關係,要麼就是身處於由美國領導的同盟系統之中。


正是因為發達國家強烈的親美色彩,才導致很多國人單純的認為,只要跟著美國走就能過上好日子。


但其實這是一個很容易干擾判斷力的邏輯陷阱。


除開依託第三產業和資源出口崛起而工業基礎薄弱的國家,我們可以通過發展歷程大致將發達國家分為三檔:

美國為第一檔,老牌歐洲和加拿大為第二檔,日韓等國為第三檔。


第一檔無需多言,我們從第二檔說起。




老牌歐洲和加拿大

搜索


把老歐洲和加拿大歸為一檔的原因,主要是這些國家工業底蘊非常深厚,並不是全盤由美國扶持而起。


先說老歐洲


關於戰後歐洲復興,不少文章將功勞歸結於馬歇爾計劃。



客觀看,馬歇爾計劃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它的成功也只是建立在歐洲諸國本就強大的工業基礎之上。


歐洲很多老牌工業企業不論是在歷史積澱方面,抑或是產品技術方面,都與美國沒有多大聯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形成了競爭力。比如達索與通用動力、阿爾斯通與通用電氣、空客與波音等。


這其中空客最能代表歐洲工業的實力。


疑惑:為何發達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


現代飛機制造業,尤其是以追求經濟效益和安全性能為主的商用客機制造業,就是一個縮小版的工業系統。在全球民用市場的可視範圍內,你找不出任何一種工業產品比大型商用客機還要複雜。


以波音747型客機為例,全身上下的零部件高達600萬個,涉及行業五位數!


這是什麼概念?


人類最大的工業製成品汽車的零部件(參照物為產值),也只有三萬多個,比大飛機少了整整200倍。這就意味著,大型商用客機在解決技術難題的同時,還要搭建一套完整且能互相融合的供應鏈。


要知道,600萬個零部件就意味著出問題的機率高達600萬個,只要有一個零部件出問題,生產線就會停下來。換言之,供應鏈整合也是一門核心技術。


所以,即使商用大飛機的很多零部件可以靠供應商解決,但迄今為止敢於全面進軍該市場的企業只有三個,歐洲的空客、美國的波音、中國的商飛。而從市場反饋來看,真正掌握供應鏈整合能力的企業,也就只有空客和波音。


疑惑:為何發達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


供應鏈在現代工業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技術,越是高端的工業製成品,涉及到的零部件就越多,供應鏈也就越長。


在本土化率方面,波音50%的零部件來自於美國以外的地區,而空客只有不到40%,這意味著歐洲在工業門類上比美國更為齊全。注意,大飛機的零部件超過七成屬於高端工業製成品,就連最不起眼的起落架,也需要採購特高端特種鋼材。


這也是為何很多人把大飛機生產實力視為衡量一國工業實力主要標準的原因。


第一、零部件本土化率反應工業梯度和廣度;


第二、大範圍供應鏈的融合反應複雜系統下的工業協作能力。


通過空客和波音對本國工業能力的反饋來看,歐洲在面向市場化的工業領域比美國做得更好、更優秀。這一點,充分證明了歐洲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本土工業底蘊,而非美國扶持。


如果把歐洲經濟看成一輛汽車,歐洲雄厚的工業底蘊則是發動機,而馬歇爾計劃的援助頂多是燃料。


再說加拿大


作為世界第七大工業強國,加拿大實際上是一個被長期忽視的存在。


楓葉國工業起步很早,大概只比美國晚了四十多年,獨立性也比較強。1919年,在普遍反應工業國實力的鋼鐵產能方面,加拿大已經達到2250萬噸。如果從人均產值來算,也稱得上是工業強國!


二戰時期,高烈度的軍事消耗對工業產量提出了巨大的需求,而由於英國本土常年遭受德國空襲,與英國同宗同源且遠離於硝煙之外的加拿大,其工業迎來了一次國運式發展。


到1945年第二次大戰結束時,在明面生產數據上,加拿大已經是世界第四大工業強國。


疑惑:為何發達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

由加拿大阿弗羅公司生產的FC100戰鬥機在五十年代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截擊機


七十年代後期,憑藉著雄厚的工業技術底蘊,加拿大產業界在政府政策的積極融入第三次產業革命,並取得了一系列不菲的成就。如果是對工業比較熟悉的朋友,對加拿大那些知名企業肯定能如數家珍:


龐巴迪,世界第三大民用客機制造商,專攻支線客機和商務客機市場,同時還是世界第五大軌道交通供應商。


麥克納國際,世界第三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在全球共設有294 家工廠、87個工程、研發和銷售中心,服務於北美,南美,墨西哥,歐洲,南非和亞太區等26個國家和地區。

CAE,世界最大的飛機全動模擬機研發商。


IAMX,集設計、開發、供應為一體的世界知名投影系統企業,專門為全球IMAX附屬影院進行電影開發,製作,後期製作和發行。


疑惑:為何發達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




亞洲發達國家

搜索


亞洲四個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即日本、韓國、以色列、新加坡(如果只算經濟體臺灣也是其中之一)基本上是由美國一手扶持起來的。當然,這主要取決於它們對美國的利用價值!


先說日本:


同樣是擁有先進工業基礎的戰敗國,日本戰後初期的待遇,與德國有著天壤之別。整個社會從工業到農業,沒有一個處於正常運轉狀態。


超過80%的工廠及硬件設施遭到毀滅性打擊,工人大面積失業

——僅在1945年戰敗後的兩個月時間裡,日本就有413萬工人失業,到年底時,全國已有1300萬人失業!


即使沒有被摧毀的工業設備,也在美國對日《武器、飛機生產禁止令》的硬性規定下,全部被美國沒收。注意一個細節,由於日本戰前窮兵黷武式發展,其工業產能主要集中於軍事武器供應,涉及民間市場的工業比較少,這就意味著美國對日本軍需工業的沒收,相當於把整個日本工業給端掉了


再加上糧食危機和各種戰爭賠款,戰後初期的日本,可以說是看不到任何希望,以至於當時有很多日本政治家悲觀的說道:

日本要恢復戰前的水平,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


雖然這種說法有點誇張,但按照當時美國的管控程度,日本確實沒有什麼二次崛起的可能性。


疑惑:為何發達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

作為工業一級原材料,工業生產通常能直接反應下游成品製造的狀況

通過歷年來礦業生產指數對比可以看出,戰後日本工業出現了明顯的斷崖式暴跌


就在日本舉國絕望之際,一場戰爭給日本帶來了不亞於甲午海戰的國運。


沒錯,就是朝鮮戰爭!


關於朝鮮戰爭對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很多人只侷限於美軍物資需求對日本工業的刺激。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即便是一場世界大戰,也難以支撐起西方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三十年高速增長。


真正的原因在於,朝鮮戰爭讓美國意識到,中國與蘇聯的聯合將導致整個亞太地區的戰略天平向蘇方傾斜。而基於當時蘇聯對外輸出革命的大背景,在這種實力對比極其失衡的情況下,美國勢力在此地被肅清只是遲早的問題


因而出於地緣戰略安全的考量,華盛頓迫切的需要一個穩固的橋頭堡,來保障自身勢力長期植根於此。


很顯然,日本就是最好的選擇:


其一、日本的戰略位置北能遏制蘇聯南下太平洋,東能鉗制中國前出太平洋,可最大限度增加中蘇兩國海上力量對接的成本。

其二、得益於工業軟實力的基礎(工人、工程師、圖紙),日本能在短時間內形成戰鬥力。


疑惑:為何發達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


明確了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定位後,美國開始著手做以下幾件事:


第一、對日本進行廣泛且深度的社會改革,以最大程度消滅生產關係中的封建落後因素。

第二、取消日本一切戰爭賠款。

第三、簽訂美日軍事同盟條約,並向日本歸還沒收的工業財產。

第四、向日本大規模轉移落後產業,尤其是能支撐起製造業長遠發展和系統化發展的重化工業,比如機械製造業、鋼鐵業和金屬加工業。


1955年,日本工業及經濟全面恢復至戰前水平。在這基礎上,日本又用了十年時間,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如果沒有遏制中蘇這個“因”,日本經濟能結出這個強大的“果”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再系統性的說一下韓國、新加坡、以色列


韓國對美國的利用價值在於遏制日本在經濟上的猛烈攻勢。


以半導體為核心的電子產業無疑是韓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它的發展史起源於當時愈演愈烈的美日半導體大戰。


疑惑:為何發達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


六十年代末期,日本在半導體領域已與美國形成分庭抗禮之勢。為從側翼牽制日本產業上升速度,美國動用行政力量強制日本向韓國轉移產業。1969年,韓國在光州建立起的第一座晶圓廠,就是由日本三洋半導體所援建。


1973年,韓國政府在美國智庫的建議下,將半導體列入韓國六大戰略產業。


1975年,青瓦臺修改外資入境法,法案規定外資企業未經韓國政府同意,不得涉足或收購韓國半導體。


1978年,鎂光科技與韓國電子技術成立合資公司,韓國建成本國第一條3英寸晶圓生產線。


1980年~1985年,韓國半導體在美國的援助下產值增幅高達170%。


在半導體這一核心技術的加持下,韓國電子產業全面崛起。根據《全球電子產業主要國家生產動向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韓國電子產業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中美的全球第三大電子產業強國。


而在全球電子零部件生產方面,韓國更是以19.2%的全球佔比,穩坐世界第二把交椅。


誇張嗎?必然的!要知道,整個韓國的人口只有5000萬人!


疑惑:為何發達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

用韓國媒體的話講:如果沒有半導體韓國經濟會就不會用今日之成就


新加坡和以色列的情況差不多,這兩個國家從本國自身實力出發,不要說成為發達國家,能不能在周邊國家環境中生存下來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以色列當年如果不是美國援助能自己能頂得住阿拉伯國家的圍攻?


誕生於冷戰時期的新加坡由於其扼守馬六甲海峽的戰略位置,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道理能讓它在大國林立的西太平洋地區獨善其身?


說來說去,還不是利益取捨和交換?


綜上,發達國家之所以能成為發達國家,不外乎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自身工業底蘊雄厚,本國產業發展起到決定性因素,如英法德意;第二種是對美國存在利用價值,並通過利用價值的上限決定扶持上限,如日韓新以;第三種是人口較少,且處於發達國家經濟圈,能用第三產業支撐高額消費,如冰島等。


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在不具備以上三個條件的情況下,由美國單獨扶持成發達國家的先例。


比如菲律賓:


杜特爾特上任前的菲律賓對美國如何?鐵桿盟友,甘願為美國利益在南海當馬前卒,這差不多算是死心塌地跟著美國走了。但現狀還是不盡人意,工業條件薄弱、基礎設施落後、產品本土化率極低。


這些年來,在亞洲四小虎的發展中,最緊跟美國的菲律賓已經淪為僅次於越南的墊腳石(如果沒有戰爭,越南也肯定比菲律賓發展得好)。


像馬來西亞這種堅持較為獨立外交原則的國家,反倒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疑惑:為何發達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

疑惑:為何發達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


事實上,即使像日韓這種既緊跟著美國腳步走,經濟收入在亞洲絕對領先的國家,它們的日子也算不上好過。


大家有思考過一個問題沒有:

同樣是發達國家,日韓就業人群為什麼壓力比歐美大得多?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德國工作者的年均工作時長為1317個小時,韓國工作者的年均工作時長為2124個小時,是德國人的1.6倍。


另外,日韓兩國自殺率常年排名世界前三,是發達經濟體中最高的兩個國家。


還有就是這兩年韓國優秀的電影,多半出自於反應社會壓力的題材,比如去年名聲大噪的《寄生蟲》。這些現象背後所反饋給觀眾的信息就是日韓民眾的日子不好過,至少在發達國家陣營中,算是絕對墊底的存在。


而這一切也與美國有關。


美國扶持韓國經濟是出於狙擊日本的目的,這就導致了兩國在產業上的同質化競爭。同一塊蛋糕以前一個人吃,現在兩個人吃,量少了不說,還要付出代價動手搶。而這個代價,就是那些普通又辛勤的勞動者!


連日韓這樣緊跟美國走的發達國家尚且如此,更何況擁有10億級人口體量,不甘願給發達國家充當消費市場的中國?


綜上所述,跟著美國走就能過上好日子,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


至少對中國是如此!


文章最後,筆者有話說


老實講,跟著XX走就能過上好日子,是單純的小國思維。


對於大部分小國而言,選擇一根正確的大腿抱的重要性,要遠高於自身後天的努力。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國就是一種“勢”!


而大國必須要做被別人抱的大腿,千萬不要想著去抱比自己更大的大腿。


答案很簡單: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你足以比肩它們的體量,就是虞叔懷中的那塊“寶玉”。保護它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增強自身實力。


須知,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殷鑑不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