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微探第四期,科舉制度辨析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是無數考生追求夢想邁出最堅實的一步,一考定終生,雖然不是什麼絕對的話語,但那是絕大多數時候的事實。

現代社會高考制度源於何處?肯定絕大多數人脫口而出的必定是科舉制度,今天我們從社會影響方面,深入瞭解分析一下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古代封建社會統治者選拔官僚人才的制度,任何一項制度在漫長時間歲月的演化下,必將呈現出各個方面社會的影響。

歷史微探第四期,科舉制度辨析

科舉制度是封建中央集權和大一統思想最直接的表象,也是儒家思想和封建專制最有效的結合,通過儒家文化價值觀持續輸出,不斷加強統治者思想權威意識,通過公開,統一,固定的評判標準,構建以權貴和儒家精英為主的封建上層統治階級,形成強大的中央集權政治權利結構。

大一統思想是基於全體人民對文化共同體的認可,科舉制度是古代封建社會最有效的晉升手段,其有著許多現實的利益好處,如政治權利,土地,特權等等,這就導致整個社會對科舉趨之若鶩,長久以往整個社會就會充斥濃厚的學習風氣,使中華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文化的認同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和大一統思想的發展。

科舉制度促進了社會階級之間的上下流動和精英人才在空間上的流動,其作為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是千百年來知識分子學而優則仕的認識,這打破了門閥貴族對政治權利的壟斷,這種下而向上的階級流動直接造成了封建社會牢不可破的社會政治架構。

通過科舉選拔的人才精英分散到全國各地各部門為官,一方面不僅有效提高了國家社會管理能力和行政效率,另一方面,這些官員有著較高的政治素質和行政能力,保持中央對地方的價值輸出,極大遏制了地方勢力的獨立。

歷史微探第四期,科舉制度辨析

制度本身沒有好壞,但隨著時間的演替,不同利益群體對其有著不同的利益索求,他們通過對科舉制度不同的解讀和利用,使其符合自身階級的利益需要。這個過程必將導致一些逆向社會發展的表象,如不利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讓整個社會缺乏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尤其是封建社會後期,科舉所考的內容和形式愈發固化和保守,奴化底層百姓和鞏固統治的意向也越發強烈。

無論古代的科舉制度還是現如今的高考制度,都不存在絕對的公平,不同階級對經濟的壟斷程度不一,也就造成對於教育資源的壟斷不同,通過公開固定的制度和塑造大眾價值觀,合法穩定的維護自身階級的利益。

歷史微探第四期,科舉制度辨析

古代士族門閥根本在於對人口和土地的控制,進而在文化上強勢輸出,實現階級鞏固的目的。現如今富裕階級通過學區房和校外教育等經濟手段進而對教育資源壟斷,保持對財富和權利優先級。

另外不可忽視的一點,經濟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政治權利集中地區對政治邊緣地區,自古以來在科舉和教育上都保持強大的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呈現教育資源集中化和影響力度減化輻射,簡單來說可以用以前老來調侃的笑話來說,同樣的分數山東學生永遠上不了北京學生去的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