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陰雨天,灰黴病大爆發!教你4招搞定灰黴病,很實用

灰黴病是全國各地露地、保護地蔬菜常見且難以預防的病害,危害作物包括瓜類、茄子果類、十字花科、百合科、菊科等多種蔬菜。 溫溼度條件合適時,發病蔓延速度快,引起大面積爛葉、爛水果,低溫、連續下雨天氣多的年份受害特別嚴重。

連續陰雨天,灰黴病大爆發!教你4招搞定灰黴病,很實用

1 病原及發病特徵

灰黴病由真菌中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侵染所致。條件適宜時,整個生育期的花、果、葉、莖等各個器官均可發病,但是主要發生器官為敗花、幼果和衰老葉片。

果實發病時,病菌多從殘留花瓣及柱頭處侵入,初呈水漬狀褐色小斑,病斑逐漸擴大引起花器變軟和腐爛,然後再向果臍及果蒂部擴展,果實發病部位呈現灰褐色水漬狀腐爛。

病斑表面有灰褐色黴層,溼度大時會有明膠狀液體流出(圖1)。 葉片發病時,病菌多由葉尖或葉緣開始侵入,葉緣出現灰褐色水漬狀病斑,病斑沿葉脈間成“V”形向內擴展,表面有薄層灰褐色黴層(圖2、3、4)。發病後期,病斑呈灰白色,病、健組織分界明顯(圖5)。

莖蔓發病,一般多發生在分枝處或莖基部,初呈淺褐色水浸狀小點,後擴展成長條形病斑,嚴重的繞莖一週,導致莖部腐爛、瓜蔓折斷,病部以上莖葉枯死,溼度大時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黴層。

2 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

灰黴病是一種典型的氣傳病害。病原菌以菌絲、分生孢子及菌核附著於病殘體上或遺留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條件適宜時,灰黴病菌的菌核萌發產生分生孢子,從傷口、殘留花瓣、未脫落的柱頭、葉邊緣、衰老器官及枯死的組織上侵入植株導致發病。

帶菌的花粉、花瓣、病果、病葉成為侵染次生源,病原菌隨氣流、雨水、露水、農事操作等傳播蔓延。 灰黴病多在冬季和春季的連陰雨雪天氣條件下發生,高溼和持續的低溫寡日照天氣是引發灰黴病的重要原因。高溼維持時間越長,發病及蔓延速度愈快。病原菌在4~30℃溫度範圍內均可萌發,但發育適溫為10~20℃。與萌發適宜溫度相比,空氣溼度對灰黴病發生的影響更大。

空氣相對溼度大於90%時,特別是植株表面結露有水膜持續時間長,非常容易引發灰黴病。當氣溫超過30℃或空氣相對溼度低於90%時,病原菌孢子的萌發基本停止不再蔓延。

3 綜合防治技術

灰黴病菌寄主範圍很廣,很難徹底消除,條件具備時病菌孢子很快分生繁殖引發病害。該病的核心防治技術就是去除病菌、抑制病菌萌發。良種良法配套才能有效綜合防治,具體如下。

3.1 選擇抗病良種,增強品種抗性

根據我們多年的經驗,果實表皮無蠟粉的節瓜品種對灰黴病菌的抗性較強。

3.2 減少初侵染源

對種子、苗床、種植田、大棚進行清理與消毒。

①種子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浸種1 小時後播種。

②育苗或定植前,仔細清除苗床、種植田中的殘枝敗葉。

③定植時,提早半個月以上扣棚,利用高溫或熏蒸劑提前殺菌消毒。另外,每年夏秋季利用40℃以上高溫密閉悶棚半個月以上,進行高溫殺菌消毒。

3.3 改善環境,降低病害發生幾率

①採用高壟、地膜覆蓋、膜下灌溉等利於除溼的栽培方式,同時壟溝地面鋪一層稻草或麥稈毯,既可吸收地表水,還能保溫,減少因高溼大溫差所造成的結露。

②選擇晴天上午灌水,避免大水漫灌,推薦膜下滴灌。氣溫低時,不宜在下午或陰雨(雪)天澆水。

③覆蓋大棚、溫室的薄膜最好選用透光率高的紫光膜。保持棚膜潔淨、合理密植、及時整蔓,提高通風透光率。拱架式栽培,株行距要求80 cm以上。

④科學進行通風管理,晴天時,建議推遲上午通風時間,使棚內溫度保持28℃以上一段時間後再通風,起到高溫抑菌作用;當下午空氣返潮時再關閉通風口。在氣溫低的陰雨天,儘量早通風,延長通風時間。儘量減少或避免葉面結露。

⑤寒流來時,注意保暖,防止發生凍傷後引發灰黴病。

3.4 及時清潔田園,減少病菌再汙染

①種植過程中,注意區分健株與病株,以防人為傳播病菌。

②及時摘除病殘體,摘除病殘體時,用塑料袋套住病體後再摘除,摘後放入袋中,並帶到田外深埋或燒燬,避免病菌散發傳播。

③拉秧後,及時徹底清除所有農殘體,集中銷燬。

4 藥劑防治

①可以密閉的大棚、溫室栽培設施,推薦採用百菌清、腐黴利、腐黴•百菌清、異丙威等煙霧劑進行防治。因為噴施液體藥劑,反而會加大田間空氣溼度,防治效果適得其反。

②使用液體防治藥劑時,最佳方法是選擇晴天上午,在利於通風除溼的情況下,對葉片正反面和地面進行仔細噴施。病株周圍的植株重點 防治。推薦藥劑有啶酰菌胺、嘧黴胺、異菌脲、異菌•多•錳鋅、乙黴威、甲硫•乙黴威、腐黴利、己唑•腐黴利、唑醚•代森聯等。

③灰黴病得到有效防治的標準是:病部乾枯、無黴層。不同藥劑交替使用,用藥的間隔天數及用藥次數根據病情而定。一般噴施間隔時間3~4天,連噴2~3次,能有效控制病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