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防空,支援裝備和派出軍事顧問,我軍組建防空力量中的外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美方的支持與配合下,國民黨空軍欺負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缺乏防空力量,不斷派出飛機到祖國大陸上空實施轟炸與偵察襲擾活動。


協助防空,支援裝備和派出軍事顧問,我軍組建防空力量中的外援

1950年2月6日轟炸示意圖

1949年底開始,國民黨空軍加緊對上海進行空襲,在1949年11-12月間共有7次。1950 年初 , 臺灣軍事會議決定 , 對上海及附近城市的發電廠、碼頭、倉庫、船隻、車站、鐵路、橋樑等進行廣泛轟炸,造成上海經濟癱瘓。空襲更為頻繁,轟炸規模不斷升級。1 月 25 日中午,國民黨空軍從舟山出動 B-24轟炸機 12 架, 以江南造船所為主要目標 , 同時沿黃浦江對十六鋪、高昌店、楊樹浦、楊家渡等處投擲重磅炸彈 52 枚 ,江南造船所中彈21枚,廠房和機器設備遭受重大損失。

1950年1月發生了3次,而破壞最大的就是“二·六”轟炸。這一天,從中午 12 時 25 分到下午 13時 53 分 , 國民黨空軍出動17架飛機,分4批輪番轟炸上海電力公司、滬南以及閘北水電公司等地,投彈60餘枚。儘管我高炮部隊進行了猛烈射擊,但不是由於提前量修正不準,就是射擊時機較晚或者不會對環繞目標射擊,使得上海發電量由15萬千瓦下降到4千千瓦,死傷居民1400餘人,被毀房間2000餘幢。為此,2月18日,上海地區防空兵力由原先的2個高炮團變為4個。


協助防空,支援裝備和派出軍事顧問,我軍組建防空力量中的外援

巴季茨基,未來的蘇聯防空軍司令

同時,為了進一步增強上海地區防空火力,軍委決定聘請蘇軍部隊來華協助防空。1950年2月14日,中蘇雙方簽訂互助條約,2個月後的4月15日,蘇方成立1個軍隊戰役集群,集群下轄殲擊航空兵第106師(2個殲擊航空兵團和1個混成航空兵團)、高射炮兵第52師(1個對空探照燈團、1個獨立對空情報無線電技術營、3個獨立航空技術營、1個獨立通信連和1個軍事運輸航空兵大隊),共計飛機118架(39架米格-15和40架拉-11殲擊機、10架圖-2轟炸機、25架伊爾-10強擊機和4架裡-2運輸機)、高炮60門、雷達12部和探照燈72部,駐防在上海、蘇州和南京。集群指揮官則是日後的防空軍司令巴季茨基中將。當時,蘇軍判斷國民黨空軍共有飛機240架(158架戰鬥機、65架轟炸機等)。根據安排,該部負責長江南岸到杭州灣北岸,以上海虹橋機場為核心,150公里半徑內(但向東不得超出海岸線)的防空任務。

為了配合蘇軍行動,3月1日,華東軍區決定組建上海防空司令部,配合蘇軍為其提供一切保障,由郭化若任司令員,連夜突擊擴建江灣、大場、龍華3個飛機場。3月中旬 , 蘇軍雷達部隊先期到達上海。到3月10日前後,以上海為中心,由 5個雷達站組成的地區性雷達情報系統已經形成。距上海 250 公里的高空飛機、150 公里的中空飛機都可以及時發現、連續跟蹤了。


協助防空,支援裝備和派出軍事顧問,我軍組建防空力量中的外援

1950年在中國的蘇軍飛行員,旁邊是米格-15

該部3月份相繼到達上海,3月14日在徐州地區首戰告捷,擊落B-25轟炸機1架。4月28日,殲擊航空兵第106師所屬近衛殲擊航空兵第29團使用米格-15殲擊機擊落國民黨空軍1架P-38偵察機,這是蘇聯飛行員使用噴氣式飛機取得的首次勝利,因而在蘇聯防空作戰史乃至在蘇聯航空製造歷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5月11日,近衛殲擊航空兵第29團的4架米格-15殲擊機擊落國民黨空軍1架B-24轟炸機,首創蘇軍噴氣式殲擊機夜間擊落敵機記錄。

從1950年3月8日至8月1日,蘇聯援華的殲擊航空兵第106師的飛行員們進行了230次戰鬥飛行,其中夜間飛行11次。蘇軍共進行了7次空戰,擊落敵機6架,圓滿地完成了他們所擔負的保證上海和所屬地區安全的戰鬥任務。因此,他們使得一同來華援助的高射炮兵第52師的炮兵們無事可做,“失業”了。同時,蘇軍的米格-15殲擊機還首創了晝、夜間擊落敵機的記錄。蘇聯防空部隊集群航空兵的這些戰績,將永遠載入中國航空史冊。

協助防空,支援裝備和派出軍事顧問,我軍組建防空力量中的外援

1950年5月11日國民黨3架飛機來犯上海,1架被擊落,墜毀在塘橋,市民圍觀飛機殘骸


同年10月17日,上海防空部隊完全接收該部裝備,共有米格-15殲擊機38架、拉-11殲擊機39架、РАП-150雷達探照燈36部、3-15-4Б跟蹤探照燈36部、П-3與П-3A雷達12部等。

另外,在1950年10-12月,蘇軍還先後派出13個航空兵師,到我國東北、華北、華東和中南地區,協助一些主要城市的防空。

為了加強防空,1950年10月23日,我國成立防空軍司令部,12月16日正式辦公。而為了學習蘇軍先進經驗,軍委聘請道布良斯基少將為防空司令部首席顧問。1951年1月,聘請高射炮、探照燈、通信、雷達顧問,他們同時兼任華北防空司令部顧問。1954年又增聘了殲擊機顧問、軍械顧問和炮瞄雷達專家。先後在軍委防空司令部工作的蘇聯顧問共17人,首任高炮顧問彼得羅夫上校、首任探照燈顧問伊果爾金上校、首任通信顧問熱列茲洛夫上校、首任殲擊機顧問蘇林諾夫上校、首任雷達顧問格拉比克少校、首任軍械顧問加里寧上校、首任炮瞄雷達專家薩多夫斯基中校。同時,各軍區防空司令部也聘請了蘇聯顧問。

協助防空,支援裝備和派出軍事顧問,我軍組建防空力量中的外援

РАП-150型雷達探照燈


1954年10月5日-10月14日,蘇軍訪華軍事代表團中的防空代表薩維斯基中將、朗斯科伊中校、代理防空首席顧問彼得羅夫、防空殲擊機顧問蘇林諾夫與我防空部隊領導人周士第、成鈞、譚家述、谷景生、梁軍等就防空部隊建設相關問題舉行會談。1955年7月1日-7月12日,防空軍司令楊成武率代表團參加蘇聯航空節活動。在此期間,參觀了莫斯科防空指揮所、防空殲擊航空兵師和對空情報聯合指揮所等。之後,經軍委批准,以國防部名義,邀請蘇聯謝苗諾夫為首8人專家小組於1955年11月來華,幫助我防空軍指揮所建設,後於1956年1月30日回國。

1950年10月到1951年底,防空部隊共接收蘇聯進口85毫米高射炮174門、76毫米高射炮164門、37毫米高射炮240門、探照燈216部;1954年11月接收蘇軍安東地區防空部隊裝備有161門85毫米高炮、141門37毫米高炮。到1955年底,進口和有償接收蘇軍來華協助防空部隊雷達100餘部;進口探照燈324部,有償接收探照燈487部(雷達探照燈148部)

1955年,我軍還從蘇聯引進了48門KC-19型100毫米高射炮與64門C-60型57毫米高射炮。最初裝備這上述兩型高射炮的高炮團都在蘇軍防空軍官兵教課、示範操作、協助訓練下完成。

協助防空,支援裝備和派出軍事顧問,我軍組建防空力量中的外援

KC-19型100毫米高射炮


КС-19型(西方稱M1949式)100毫米高炮,1947年-1957年生產,共10160門,1948年開始服役。全重9.46噸,炮管長6.07米,彈重15.6公斤,高低射界-3到85度,方向射界720度,射速14-15發/分,初速900米/秒,射程21公里,射高15公里,編制7人。配備СОН-4型炮瞄雷達和ПУА30-7射擊指揮儀。

C-60型(西方稱M1950式)57毫米高炮,1950年裝備部隊,在德國1943式55毫米高炮基礎上改進,在防空軍和空軍高炮團中使用。炮管長4.11米,射程12公里(有效6公里),射高8.8公里(有效4-5公里),理論射速105-120發/分(有效射速70發/分),全重4.75噸,彈重2.8公斤,初速1000米/秒,高低射界-2到87度,方向射界360度,編制7人,1957年後被ЗСУ-57-2 自行高炮替代。

此外,根據1957年10月15日中蘇雙方簽訂的協議,1958年6月蘇聯援助了我國5套C-75地空導彈系統,導彈62枚(含2枚訓練彈),這成為了我國地空導彈兵的基礎。之後我國的地空導彈兵用C-75防空導彈首戰擊落RB-57D高空偵察機,又先後擊落5架U-2高空偵察機等,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協助防空,支援裝備和派出軍事顧問,我軍組建防空力量中的外援

C-60型57毫米高射炮

為此,末任防空軍(1957年防空軍與空軍合併)司令楊成武回憶道“為了便於組織地面防空部隊和空中殲擊機部隊的作戰協同,形成了統一的國土防空體系。國土防空這個概念,是中國防空部隊建設過程中,在蘇聯專家、顧問幫助下,從蘇聯那裡接受過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