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滄桑鉅變,臨退“寶成二代”講述辛苦鐵路人



見證滄桑鉅變,臨退“寶成二代”講述辛苦鐵路人


今年恰逢寶成鐵路通車運營60週年。寶成鐵路作為全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又是當時出川北上的第一條“鐵路蜀道”有著道不盡、數不清的故事。60年過去了,對於寶成鐵路的發展變化,李忠貴算是最有發言權的了。


見證滄桑鉅變,臨退“寶成二代”講述辛苦鐵路人

八十年代寶成鐵路作業現場




已經為寶成鐵路“服務”35年的李忠貴是成都工務段青白江線路車間一名線路工人,還有不到3年時間就退休的他對寶成鐵路早已有著深厚的感情。

從小就在寶成鐵路旁長大的李忠貴今年已經52歲,從他17歲接替父親的班來到成都工務段就一直在這條鐵路工作至今。

李忠貴可謂名副其實的“寶成二代”,他的父親曾是成渝鐵路上的一名養路工人,1958年寶成鐵路建成通車,當時急需大量有技術、有經驗的養路人。“父親從那時起就來到寶成鐵路工作,直到我17歲接過他的班。”

為寶成鐵路“服務”的這些年,李忠貴親眼見證了寶成鐵路的滄桑鉅變,除了鋼軌和軌枕之外,使用的其他配件也越來越先進,自動的機械工具代替了原來的手動工具,電動扳手取代了手工扳子,液壓起道機取代了齒條壓機,電動振搗棒取代了“八斤半”搗鎬,所有這些變化在李忠貴的腦海中依然記憶猶新。

“老實說,現在的勞動強度跟以前沒法比,特別是對我們工務系統來說,以前工作必用‘四大件’:搗鎬、三齒耙、鏟子、套筒扳手,勞動強度極大,幹著衣服上班,溼著衣服下班是家常便飯,體格弱小的人根本吃不消,如果遇大型施工,全靠人海戰術;現在,各式各樣的機械維修機具代替了傳統作業工具,真正實現了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的轉變!”李忠貴不由得感嘆鐵路發展的鉅變,為生產生活帶來天翻地 覆的改變。


見證滄桑鉅變,臨退“寶成二代”講述辛苦鐵路人

人工使用搗鎬進行手工搗固




見證滄桑鉅變,臨退“寶成二代”講述辛苦鐵路人

電動直杆式機具搗固作業




見證滄桑鉅變,臨退“寶成二代”講述辛苦鐵路人

寶成鐵路全靠人力成段更換鋼軌



見證滄桑鉅變,臨退“寶成二代”講述辛苦鐵路人

人工均砟完成道床整理



見證滄桑鉅變,臨退“寶成二代”講述辛苦鐵路人

大型機械代替傳統作業方式真正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的轉變


見證滄桑鉅變,臨退“寶成二代”講述辛苦鐵路人

通過最新的數顯軌距尺檢查鋼軌幾何尺寸,比起傳統的撥盤式道尺更加精準,檢查效率更高




從普軌線路到無縫線路、從時速60公里每小時到120公里每小時、從方塊式軌距扣板到M型彈條、從木枕到混泥土枕,這些變化都在述說著寶成鐵路從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逐漸茁壯成長為體格健壯的成年人。


見證滄桑鉅變,臨退“寶成二代”講述辛苦鐵路人

李忠貴利用起道燈檢查線路設備狀況


見證滄桑鉅變,臨退“寶成二代”講述辛苦鐵路人

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安全生產屢創新高




“83年上班那會兒,鐵路上的鋼軌全是12.5米的短鋼軌一截一截拼起來的,火車跑在上面會發出‘哐璫哐璫’的聲響,車速最高也就60公里每小時。如今的寶成鐵路全部更換為60公斤每米型鋼軌和混凝土III型軌枕,實現跨區間無縫線路,列車跑在上面再也聽不到‘哐璫哐璫’的聲音。”李忠貴回憶說,這條鐵路以前一天最多也就30多躺過往列車,如今每天過往列車達到160躺之多,可見寶成鐵路的運輸能力和設備穩定性較以前發生著翻天地覆的變化。

隨著鐵路建設蓬勃發展,鐵路人的生活也產生了巨大變化。“以前三五個同事擠在一個小房間,冬天沒熱水、夏天沒電扇、全工區就一個公廁;現在兩人一個房間,空調、熱水器、電視機一應俱全,非常舒適,都捨不得走了。”李忠貴一臉滿足地說。

還有三年,李忠貴就到退休年齡了。他說,只要還有一天在崗位上,他就要負起責任來,確保鐵路的安全暢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