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如果用在吃上丨迎秋特輯 · 金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如果用在吃上丨迎秋特輯 · 金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如果用在吃上丨迎秋特輯 · 金


2020 年的春天和夏天像被世界放棄掉了:人在這兩個綠油油的季節居家蟄伏,城市一個盹兒接著一個盹兒地打,空氣又肅殺又冷峻。到了 8 月裡立秋的那一日,你可能跟我一樣,像是被驚醒的:搞什麼?居然是秋天了。

我是誰?我在哪?我今年都幹了個啥?很多人困擾於以上問題,不過終於可以出門了,別想那麼多,醒一醒,走出去,去吃。

你知道,經過長時間的蟄伏,時空和人的腦子搞不好會錯亂一陣兒。這個節骨眼,更應該是異彩紛呈、「趁亂打劫」的。秋天到來,貼秋膘不應侷限於老三樣,讓主流的「食物金子」去保值,讓新金子冒出來 —— 說實在的,它們也早就該發光。我要講的「早該發光的金子」都是金色系的,不能盡述,但有如下一些,尤其值得花費筆墨。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如果用在吃上丨迎秋特輯 · 金


對大眾來說,嶺東暨潮汕地區的美食,認知度一直較低。即便今年夏天,因為來自潮汕的五條人樂隊,那裡已經在精神上被人們嚮往了無數次,但聚光燈還是沒來得及跑到食物上去。但必須要說,跟五條人一樣,他們背後的美食也是滄海遺珠。

因為疫情,汕頭,這個位於潮汕地區的著名經濟特區,即便是在往年最招徠遊客的老城「小公園」裡,行人也寥寥。

這裡的天氣倒是比往年更潮熱了,我住在一棟空調溫度可調低至 5 度的大廈裡,一旦開窗,10 分鐘內,牆壁、地板表面便冷凝結出一層水汽,像黃梅天,走路要穿防滑鞋。

隔幾座大樓能看到內海灣,海面上有幾聳腳手架,上下都沒有人,海上的建設也沒徹底恢復。

但口罩是沒有人戴了。哪怕在最繁華的龍眼路上。這條佈滿了小吃店的街,白天鮮有人,掛著上世紀 1990 年代流行的鐵皮、塑料招牌的小食店們,像是為了做文化展示而存在。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如果用在吃上丨迎秋特輯 · 金

左上起順時針:桂花小麥啤酒、硬柿子、三角粿、綠豆沙朥餅。


然而傍晚一到,日頭下山,人頭湧上來。


我站在龍眼路邊,等那個藏在透明冷櫃後面的「甘草柿子」。甘草柿子屬於甘草水果店,一個沿街的冷櫃,裡面齊齊整整擺著幾十個敞口方盒,盒子裡裝滿鮮切水果,有釋迦、芒果、芭樂、油柑子、桃、楊桃、柿子等等。

柿子是北方硬柿子,北京的朋友都知道,這個季節柿子脆甜,屬於絕色。甘草水果店的女主人實在熱情,我莫名其妙於甘草水果是個什麼東西,她大方地讓我免費嚐了不下十種,以至於飽到不需要進行消費。

甘草水果是把甘草在水裡煮出香氣,撈出加鹽、白糖做成料汁,再混合水果的吃法,相當生津促消化。有的水果適宜花幾個小時泡在甘草汁裡,比如桃子,有的則適合「跳水」,裹一層甘草汁就夠了。

甘草柿子屬於「跳水」一類,甘草汁因為鹹甜混合,反而更突出了柿子的香氣,味道驚豔。如果在冰箱裡浸泡一晚,熟成過的甘草柿子會更有嚼勁。咬下去,牙齒像先碰到棉花糖,接下去是棉花糖的反抗 —— 熟成了一宿的甘草柿子,在嘴裡像演一出反轉的戲劇。

對北方朋友來說,甘草聽著不明所以,易聯想到甘草片,實際不然。用來調製水果的甘草汁,吃起來酸、鹹、鮮、甜,是味覺的一次革新,但絕不算另類體驗。北方的水果種類跟南方比起來可以說乏善可陳,不如試試調味改良,有心人如果看到這裡,可以考慮南下學藝看看了。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如果用在吃上丨迎秋特輯 · 金


汕頭的中山公園在汕頭的地位表現在汕頭人的影集裡。

60 後也好,90 後也好,凡是汕頭人,總會有一張照片是同中山公園門頭的合影 —— 這個漂亮的公園建於 1926 年,儼然快 100 歲了。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如果用在吃上丨迎秋特輯 · 金

蠔烙是廣東潮汕地區的傳統小吃,屬粵菜系。


中山公園附近好吃的很多。想說一下被著名的蚵仔煎掩蓋了光芒的蠔烙。位於中山公園民族路的「老姿娘炒粿糕」的蠔烙是民間的藝術品。

「老姿娘」是汕頭話裡「老女人」的意思。現在駐店的女店主是第二代,她的婆婆上世紀 80 年代推著車賣蠔烙,不講禮貌的人喚她「老女人」,婆婆索性開店,就叫「老姿娘」。

蠔烙是鴨蛋混合麵糊、蔥、蠔肉、白胡椒等的產物,跟福建、臺灣的蚵仔煎很像,但蚵仔煎是軟糊狀的,而蠔烙煎制的時間在 5 分鐘以上,外皮是硬脆的,熱度和油也更加催生了一些香氣。吃的時候放大量香菜,配潮汕的單樅茶,每一口都想感謝天 —— 太好吃了!

福建和臺灣地區的小吃蚵仔煎當年因為《王子變青蛙》等熱播偶像劇聲名鵲起,不知道潮汕的蠔烙什麼時候能「蠔起」一下。比起蚵仔煎,它顯然更值得發光,是大金子,去吃吧,不好吃可以來找我退錢。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如果用在吃上丨迎秋特輯 · 金


今朝中秋,月餅吃不出新花樣的話,這種你一定要嚐嚐,吃完你可能會感嘆:「遺珠棄璧啊!」

它是潮式月餅,又稱「

餅」,「朥」是當地話裡豬油的意思,屬於中國四大月餅流派之一。朥餅巨大,巨沉,巨金黃。酥皮和滿了豬油膏,放在那裡,僅憑目測,就覺金色的油脂要破皮而出。老店喜歡將它們擺在木盒子裡,會覺木頭的皮膚裡早已滲滿了酥酥的油,都是被時間「盤」過的。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兒齁?不會不會,皮很薄,豬油讓餅皮酥到失心瘋倒是真的。朥餅的第二個特點就是餡子細,無比細,吃到嘴巴里像含著一朵雲。

朥餅確實捨得擱油,是豬油製品的良心體現,所以我要推薦一個清爽的口味:老香櫞。老香櫞是佛手瓜經過清洗、晾曬、蒸煮軟化、糖醃等多道工序製成的陳果,兩廣地區很常見,香氣接近檸檬、橙子、西柚這類柑橘水果。

老香櫞餡的朥餅,我可以吃上半塊。別看是半塊,已可以讓幸福感爆棚,荷爾蒙亂飛。為了控制熱量,半塊後你得作罷,但第二天清早起來,整個身體的細胞都會拽著你往餘下那半塊浸透了包裝紙的老香櫞朥餅而去:天哪,這是什麼人間美味啊!

你可以試試看汕頭「小公園」地區的老潮興粿店,傳統潮式酥皮朥餅,皮薄餡大,還有諸多美麗的粿品陳列。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如果用在吃上丨迎秋特輯 · 金


一說到滷鵝,就想到李碧華的小說。

情殺、血、老滷水、女人、愛情,成就了江湖氣極重的滷鵝。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如果用在吃上丨迎秋特輯 · 金

潮汕滷鵝是廣東潮汕地區的傳統名菜,屬潮菜系。


潮汕人愛死滷鵝了。秋天貼秋膘,一定得一週吃幾次滷鵝,街頭巷陌都是滷鵝店。

他們對吃喜歡到當地的食材已經不能滿足的地步。比如他們早就愛吃牛肉,從吃本地水牛,到尋求牛的極致。目前有一半汕頭人,在超市買的都是從內蒙古運來的牛。從內蒙古運來,在汕頭養幾天,然後宰殺,最好最新鮮的潮汕牛肉還會跳,但來自內蒙古。所以你在汕頭街頭能看到很多「蘇南滷鵝」店,鵝來自蘇南,滷是汕頭滷法。

其實汕頭那邊有個澄海,盛產獅頭鵝。就是腦袋鼓鼓囊囊,面容霸氣的那種鵝。一個腫囊囊的獅頭加脖子,據說可以賣到一千塊。是要搞麼子?盤鵝頭嗎?

獅頭鵝做的潮汕滷鵝要吃一吃的。醬油、冰糖、桂皮、砂仁、豆蔻、八角、南姜啥的都搞在滷子裡,很香,一點也不膩,香料的滋味深入滷鵝的骨髓,上頭那種,一下子又讓人想到李碧華那個把丈夫泡在滷汁裡的故事了。

鵝的嚼勁一貫很好,潮汕滷鵝又香得直衝天靈蓋。汕頭人會說「雞前鴨後鵝中間」,大概是說最好吃的部位。可以和老友鬼混一起,邊喝啤酒,邊嚼滷鵝到天黑,再嚼到天亮。愛吃滷鵝的人,吃完都不想刷牙,就這樣濃香濃香回味一晚上。

啤酒的話,今年秋天很流行的小眾桂花啤酒可以配滷鵝喝,香氣撲鼻,但區別於滷鵝的香型。就像深情大叔遇到精靈少女的組合,最近有個電視劇叫《我,喜歡你》,滷鵝配屬於秋天的桂花啤酒,大概就是這樣有年齡差又發光的愛情。

不能再說了,已經餓到失心瘋。趁假期,戴好口罩,去汕頭那邊走一走,吃一吃我說的美味。那裡很靜寂,很像冷靜的秋天。也許你會認同我,它們確實是金子,而且早該發光了。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句話如果用在吃上丨迎秋特輯 · 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