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飛檐走壁的匠人在默默保護著桂林的瑰寶

有這樣一群飛簷走壁的匠人在默默保護著桂林的瑰寶!

桂林市區現存石刻近2000件,是全國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之一。然而,歷經多年風雨及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桂林石刻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為了保護好這些石刻,桂海碑林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探索出了一套桂林摩崖石刻傳拓技藝,為桂林石刻留存下了完整的資料,這套技藝也被列入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0多件石刻珍品保護難

桂林石刻,始於東晉,盛於唐宋,繁榮於明清。

據專家介紹,桂林石刻分佈於桂林市內及周邊30多座山崖。根據上個世紀80年代桂林文物工作者的統計,桂林現存自隋朝至民國的摩崖石刻近2000件、近200萬字。桂林石刻跨越上千年的歷史,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彌補了史書記載的不足,訂證了文獻記載的謬誤,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其中,尤其以宋代摩崖石刻的數量和質量為國內首屈一指,素有“唐宋題名之淵藪,以桂林為甲”、“唐碑西安、宋刻桂林”之譽。

在桂林石刻中,尤以桂海碑林博物館所在的龍隱洞和龍隱巖為最集中,這裡有古代石刻200多件,留存有宋代蔡京寫的《元佑黨籍》、著名將領狄青寫的《平蠻三將題名》、著名書法家石曼卿寫的《餞葉道卿題名》等。這些石刻都是絕世珍品。

但是,石刻現狀不容樂觀。據桂海碑林有關專家介紹,在千年風雨洗刷及其他因素的影響下,目前桂林石刻大多數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殘損,有的模糊不清,有的出現斷裂,還有的被人為毀壞。

北鸚鵡山上的《靜江府城池圖》,是國內現存的兩件最古老的古代石刻地圖之一,也是存世面積最大的一幅古代石刻地圖,然而卻已筆跡斑駁難辨,幾乎看不出是一幅地圖了。像這樣受損嚴重的桂林石刻,並不少見。

石刻所受侵害有幾種情形

一是風化。石刻石質為石灰岩,容易風化,日光、雨水、岩溶水、生物(如苔蘚、藻類、雜草灌木),都會使石刻遭到破壞和化學分解;

二是人為的影響。當年石刻開鑿時機械震動造成的表層裂紋,也是石刻的潛在危害因素。還有在搬運過程中的磕磕碰碰也可能對石刻造成難以逆轉的損壞。比如顏真卿的真跡《逍遙樓》碑刻,就在當初的搬運過程中缺了一個小角;

三是來自石刻載體———山體的危害。山體的震動,山石的滾落,都對石刻造成致命的危害。另外,洪水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如小東江每年的洪水均帶來大量的淤泥,《世節堂》等低矮的碑刻成為受害者。

那麼,如何保護這些石刻呢?

據專家介紹,目前在全世界,保護石刻都還是一個難題,還沒有一種特別有效的辦法。

就桂林來說,目前採取的主要辦法是搭建碑簷、護碑亭,遮擋雨水,這隻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緩石刻的受損,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拓本製作手續繁瑣

製作拓本,留下桂林石刻的原貌,無疑是一件載史流芳的工作。但是,傳拓技藝也講究季節性。

桂海碑林博物館館長曾燕娟

拓碑工作大多選擇在秋冬季節完成,秋天,秋高氣爽,宣紙易幹。春夏雨水多,在潮溼的環境裡拓碑很有難度。

目前一段時間,正趕上製作拓本的好時節,近日,記者前往獨秀峰,一探究竟。

這天,正在獨秀峰腳下拓碑的是桂海碑林的鮑師傅和韋師傅。

拓碑流程

1.對碑刻進行測量、記錄。

看似容易的碑拓其實步步玄機。桂林雨天多,碑刻表面容易形成厚厚汙垢,長年累月地結下來非常難清洗。而獨秀峰毗鄰水塘,肆意生長的微生物,讓石壁表面覆蓋了一層又滑又黏膩的東西。

2.把碑刻表面覆蓋的青苔和汙垢都洗乾淨。

要在保護石碑的前提下做拓片,清洗劑對石碑可能會有損害,如果遇到實在洗不掉的汙垢,就只好用竹刀片慢慢刮掉。鐵片和鋼片也不能用,因為多少都會對碑刻有傷害。

經過仔細的清洗,石碑終於露出了真容。

3.上紙。

拓碑的紙用的是上等的生宣,生宣吸水性、潤磨性強,有韌性,如果用了韌性不好的紙,從碑上撕下來的時候就容易撕壞。

(1)先將特製的中草藥水刷在碑面上。

(2)刷過藥水後,就要開始上紙。這是拓碑中最關鍵的程序。由於摩崖石刻不是平面,上紙上去會有折皺,這就需要把宣紙捋平。

(3)上好紙以後,韋師傅開始一邊噴水,一邊用一把大刷子用力捶打碑面,讓紙片凹進去,顯出字形。一定要把宣紙緊緊地貼在碑面上,不能留一點空隙。

有這樣一群飛簷走壁的匠人在默默保護著桂林的瑰寶

有一些大型的拓片需要好幾十張紙才能拓完。

4.上墨,也是一道非常講究的工序。要等到乾透了才好上墨。墨水要一點一點地上,要抹得均勻,墨水的濃淡、拍打的力度及在石刻表面上停留的時間都很講究。這樣精雕細琢地拍打,直至整個碑文紙面上都均勻地沾上墨汁。

一般要上兩到三次墨,墨幹了再上一次。

有這樣一群飛簷走壁的匠人在默默保護著桂林的瑰寶

有些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使用人工風源進行風乾。

此道工序還有一個高要求就是,宣紙的背面不能浸墨,也就是說,緊貼石刻的那一面的宣紙仍是白的。整個拓片需著墨均勻,字跡清晰,著墨過多太黑太亮的拓片則不易保存。

5.墨幹後將成品慢慢揭下,拓碑大功告成。

有這樣一群飛簷走壁的匠人在默默保護著桂林的瑰寶

有些大型的拓片需要後期進行修復。

拓碑中找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處

拓本完成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記錄。

把製作完成的拓本小心翼翼地裝入了檔案袋。同時,在拓片的檔案登記表上,捶拓人、捶拓時間、石刻的內文等均有詳細記錄。每塊石刻都要做4個拓片進行歸檔,這真是一件磨鍊人耐心的技術活啊。

有這樣一群飛簷走壁的匠人在默默保護著桂林的瑰寶

這是剛拓好的拓片。

有這樣一群飛簷走壁的匠人在默默保護著桂林的瑰寶

把拓好的拓片保存影像資料後存檔。

目前桂林市專業拓碑人不超過20個。由於大多數碑刻都是在山岩上,從上紙到完成,拓碑師傅的整個手臂都需要抬起,而且很多時候,人需站在搭起的架子上仰視操作,於是,肩周炎、腰、頸椎骨質增生等,就成了拓碑師傅幾乎人人都有的職業病。

有這樣一群飛簷走壁的匠人在默默保護著桂林的瑰寶

在王城獨秀峰的山腰上拓片,有一定的危險性。

有這樣一群飛簷走壁的匠人在默默保護著桂林的瑰寶

在戶外工作,錯過飯點是經常的事。

不過,提起自己的技藝,很多專業拓碑師傅還是很自豪的。

“很多珍寶就是在拓碑過程中發現的。”

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的出處就是楊寅生和胡湘武在拓碑過程中發現的。

1983年的一天,桂林市文物工作隊的拓碑師傅楊寅生和胡湘武在獨秀峰讀書巖內拓印碑文,發現有一幀摩崖石刻因長期滲水形成了厚約1釐米的石鐘乳覆蓋層,只隱約露出一點邊角來。覆蓋層下的真跡是什麼呢?兩位師傅小心翼翼地用工具將那覆蓋層一點點剷除,想看看裡面究竟寫的什麼東東,鏟著鏟著,忽然像看見了金菩薩一樣快活地“啊”了一聲。

當他們將全部的覆蓋層輕輕鏟開,展現在面前的是兩首七言律詩。其二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

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

九關虎豹看京力敵,萬里昆鳥鵬佇劇談。

老眼摩挲頓增爽,諸君端是鬥之南。

詩的序言明明白白記載,此詩寫於南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的9月16日(農曆),時值鄉試結束,時任廣西提點刑獄權靜江知府王正功,為桂林鄉試高中的11位學子特設的鹿鳴宴,於席間即興賦七律二首。兩首詩讓赴宴的舉子們深為敬佩,並由張次良刻於獨秀峰讀書巖口。

這個發現非同小可,進一步證明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早在800多年前就已傳唱。而這方石刻也因此成了獨秀峰的鎮山之寶,到獨秀峰旅遊的客人,沒有不對這幀石刻感興趣的。為了永久性保存石刻上的文字,拓碑師傅們也把這幅碑文完整拓印下來,存檔入庫了。

有這樣一群飛簷走壁的匠人在默默保護著桂林的瑰寶

工作人員正在拓“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處的拓片。

據瞭解,對桂林石刻的拓碑,實際上從上個世紀80年代來陸陸續續都在進行,數十年來,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的拓碑工作。有關人士預計,對桂林石刻全面的拓片完成要到2020年左右。

有這樣一群飛簷走壁的匠人在默默保護著桂林的瑰寶

在高達幾十米的腳手架上拓“南天一柱”。

有這樣一群飛簷走壁的匠人在默默保護著桂林的瑰寶

由於“紫袍金帶”拓片太大,用了好幾十張紙,回來後需要一一拼接起來。

當然,拓片完成入庫後,還有最後一道工序——編制文物保護手冊,文物工作者將利用現代化手段對這些拓片進行數字化存檔,詳細全方位記錄文物信息。

目前,已經完成了包括象鼻山、寶積山、穿山、伏波山、疊彩山等市內主要12座山的石刻登記整理和入庫工作,預計隨著拓片工作的全面完成,摩崖石刻數據庫也將不日與世人見面。屆時,將有更多的人能夠通過數據庫來感受摩崖石刻的文化魅力,體驗桂林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