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也有騎樓街,就在這個地方

桂林也有騎樓街,
就在這個地方!

騎樓“迴歸”

騎樓被作為正式的名稱,最早出現在1912年民國政府《取締建築章程和施行細則》中,被稱作“有腳騎樓”。1920年《修正取締建築章程》中,將“有腳騎樓”簡稱為“騎樓”。作為一種商住建築,騎樓這個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築形態。它的沿街部分二層以上出挑至街道紅線處,用立柱支撐,形成內部的人行道,建築騎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騎樓。


桂林也有騎樓街,就在這個地方

改造後,鳳北路一處臨街商鋪屋簷變身“騎樓底”。


“我們轄區此次立面改造的街區包括鳳北路與和平巷,總長度約1.5公里,其中約0.9公里在立面改造中運用了騎樓元素。”疊彩區特色街區改造指揮部表示,將騎樓元素運用到這次立面改造中,是項目設計之初就有的意圖。

改造後,“騎樓底”的廊道最寬處有3米,高約3.6米。疊彩區這一改造項目預計將於今年4月完工,到時,不僅帶來煥然一新的視覺效果,也更方便行人遮風避雨。


桂林也有騎樓街,就在這個地方

中華路,一處改造中的“騎樓底”


除了鳳北路與和平巷,騎樓元素也在中華路、濱江路段的立面改造中進行運用。騎樓闊別桂林城區已近20年,這一興盛於民國時期的典雅建築風格的迴歸,或將勾起很多老桂林人對那一段市井文化與溫情的回憶。

老桂林的騎樓風情

如果不是那一張張老照片,如今的年輕人很難想象,騎樓曾是桂林城標誌性的建築風格。



桂林也有騎樓街,就在這個地方

1944年的桂林十字街街頭,背景便是騎樓街道。(資料圖片)


上世紀40年代,美國人福爾曼作為《紐約時報》駐中國記者來到桂林,留下桂林那個時期許多珍貴的影像。從那些黑白老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十字街和解放東路街道兩旁曾是鱗次櫛比的騎樓。


桂林也有騎樓街,就在這個地方

資料圖片


2006年出版的圖書《桂林老闆路》中這樣記述桂林民國時期騎樓街的誕生:1936年,廣西省政府由南寧復遷桂林。那時,桂林逐漸有了汽車。原有的狹窄石板路不適應汽車行駛,省政府便責成市政建設部門在東西、南北大道上擴建馬路,修成能夠並行兩輛汽車的柏油馬路,馬路兩旁又各修一條人行道。為了美觀、實用,凡是向後拆退的房屋面前的人行道一律蓋成騎樓廊道。


桂林也有騎樓街,就在這個地方

上世紀40年代的解放東路,沿街均為騎樓建築。(資料圖片)


民國時期,從現在的三多路口到微笑堂、從博愛醫院到十字街口、解放東路延伸至解放橋……桂林這些主要商業街道幾乎都採用騎樓的建築形式。騎樓之所以能在桂林風行一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它適應桂林的氣候環境和當時商業快速發展的需求。當時,人們以步行為主,而嶺南地區炎熱多雨。遮陽擋雨的騎樓廊道,能方便市民沿街選購商品,在當時商業繁華的桂林出現、普及也就順理成章。


桂林也有騎樓街,就在這個地方

資料圖片


日寇圍攻桂林時,城內硝煙四起,大面積的騎樓街區化作焦土。桂林光復後,部分騎樓街區得以重建。


桂林也有騎樓街,就在這個地方

資料圖片


然而,與許多傳統建築一樣,騎樓也難免被社會發展大潮所淹沒的命運。上世紀80年代起,當人們專注於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物質豐富的喜悅時,騎樓漸漸地從人們的視覺中心慢慢消失。“在我的記憶中,桂林市區最後一片騎樓被拆除是在2000年左右,就在現在的博愛醫院對面。”周開保惋惜地說。

充滿溫情的市井文化

讓人很多人惋惜的,不僅是屬於那個年代的一種建築文化的消失,也有著對那段市井記憶的不捨。

人們可以在騎樓下悠閒散步、聊天、喝茶,孩子們則鍾愛在這遮風避雨的通道里嬉戲。陰涼通風的廊道里擺上一張躺椅,既是老闆、店員午間打盹的地方,也供行人休憩。


桂林也有騎樓街,就在這個地方

資料圖片


在灕江邊生活了一輩子的老桂林,許多人都還記得半個世紀前的那段童年時光:一到雨天,放學後還來不及回家放下書包,就趕忙跑到十字街的騎樓底下。那條長長的廊道,已經被三五成群的孩子分割佔據。女孩子跳著皮筋,男孩有的追逐打鬧,有的頭碰著頭圍坐在地上,玩著用小石子、木棒開發出來的遊戲。天色漸黑,已經做好飯菜的家長們來到廊道找尋自家的孩子。而被家長拖著往家走的孩子,心思卻還停留在騎樓下那幅歪歪扭扭的遊戲圖上。


桂林也有騎樓街,就在這個地方

興安縣界首鎮古街還完整地保留著騎樓建築群。


桂林城北邊的興安縣界首鎮,曾是溝通湖南、廣西的交通要津,繁華的商業催生了一條完整的騎樓街區。坡屋頂、馬頭牆、木欄杆,是這300多座騎樓的典型特徵,既有明清建築的簡約,也透著民國建築的典雅。一些店鋪前廊柱上還留有“志源祥”、“裕昌隆”等老字號鋪名。儘管旅遊開發算不得充分,但家住老街的幾位居民告訴記者,每天都有遊客大老遠慕名而來。

展現城市的歷史和記憶

今天,騎樓作為嶺南建築一道旖旎的風景重新受到人們關注。

近年來,廣州、海口、梧州、中山等地都採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將騎樓比較集中的街區劃定為騎樓商業街,對各種騎樓建築的保護、改造和新建提出了明確規定。依託古街騎樓建築群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後,興安縣界首鎮也通過歷史文化保護項目和棚戶區改造項目資金,對古街進行修繕。這座依託湘江運河而建的騎樓古鎮,正重新煥發出活力。



桂林也有騎樓街,就在這個地方

興安縣界首鎮古街還完整地保留著騎樓建築群。

雖然騎樓在桂林城區消失多年,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改造、復建等方式讓它重現。

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味道。事實證明,山水能夠吸引遊客前來,但真正要留住遊客的,還是文化。


桂林也有騎樓街,就在這個地方

資料圖片


去年6月,市長周家斌在王城片區歷史文化旅遊街區改造項目進行調研時強調,靖江王府拆圍透牆的成功實施,正陽東巷、逍遙樓的成功改造建設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贏得了市民和遊客的一致讚譽。靖江王府片區的改造提升,要參照正陽東巷改造提升的成功經驗,參照正陽東巷仿古建築的設計風格,與古老的靖江府和王府文化相得益彰。


桂林也有騎樓街,就在這個地方

資料圖片


桂林的騎樓建築文化起於明清,興於民國,與靖江王府有著相同的歷史脈絡。在王府片區改造中展現騎樓元素,無疑能彰顯這一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厚度。

典雅的騎樓不僅從氣質上吻合這座以山水秀美聞名的城市,民國也有助於向市民、遊客展現這座城市的歷史和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