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奸詐還是厚道?

吉星高照Vip


一、折而不撓,敗而不餒

《三國志》作者陳壽說:“先主(劉備) 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劉邦) 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國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曹操) 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這段話相當精煉地概括了劉備的性格特徵,他是三國中個性較為豐富的人物之一。

作為一個英雄,《三國演義》一開頭介紹劉備就是“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說他有政治遠見,比別的統治者更懂得“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而且也非常機智,能屈能伸,並能竭力隱蔽自己的英雄本色,體現出他“折而不撓”的總體性格特徵。

劉備的性格形成與他的出身背景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三國志·先主傳》說:“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這樣的出身對他的成長及為人處世自然產生了微妙影響。因在講究門第等級的漢末他經常遭人歧視,所以,劉備非常看重自己的出身。

劉備的人生道路非常曲折,在創業過程中,他經常像喪家之犬一樣惶惶不可終日。毛宗崗曾批註:“前乎此者,依託呂布,又依託曹操,後乎此者,依託劉表,又依託孫權。煢煢一身,常為客子,然則備之為君,殆在旅之六五雲。”他的一生自始至終都充滿著危機和生機,撇開劉備的政治動機不講,這的確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折而不撓,敗而不餒,為了憧憬的目標而始終不懈奮鬥著。

二、寬厚仁慈,人心所向

劉備的性格主要表現為仁義,這與他的政治背景有關。他既沒有過硬的軍事實力又沒有廣大的革命根據地,既無“天時”,又無“地利”,只能佔“人和”一條。劉備在《三國演義》中表現出“寬厚仁慈”,待人以誠的性格特徵。他曾說:“我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他的這些仁義表現使他的名聲在民間迅速擴大。因此他在落難之時仍然有強大的號召力,有軍民十萬願背井離鄉追隨他。

劉備愛民得民,他曾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他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為政在寬,史無岢斂記載。更是注重社會安定,他非常贊同趙雲的意見,“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避免了試圖“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 的一次重大的傷及民利的決策失誤。最受人們讚揚的是他寧知不利而不棄民的舉動,他因此而博得了廣泛同情,對其以後的發展和歷史評價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劉備用人重義,待人以誠,對於人才的吸引的確收到了“以性情相契”的效果。孔明自詡“鳳翱翔於九仞,非梧不棲。”他之所以應劉備之聘,是因為備乃“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毛宗崗第三十七回評:“玄德望孔明之急,聞水鏡而以為孔明;見崔州平而以為孔明,見石廣元,孟公威而以為孔明,見諸葛均,黃承彥而以為孔明。”無論是德行、名分,還是對人才的態度,都符合孔明心目中的明君條件。首先,政治上是“仁義”之主,能夠建立一種君民上下相親和諧的封建政治秩序。次之,人倫上應是“知己之交”,能建立一種君臣亦兼師友的和諧的封建人際關係。他對人才的吸引力並非來自家世、地位和實力。而是由於他的政治倫理素質符合先進知識分子的理想願望。

三、隱忍韜晦,權謀詭詐

身處亂世之秋而想成就一番霸業,需要極高的智慧。如劉備者,曾依託呂布、曹操、劉表、孫權,都能夠逢凶化吉,非隱忍韜晦、隨機應變而不能存其身。他是一位頗有政治頭腦的野心家,能夠隨機應變,度過重重逆境。他善於團結部下,從諑郡起兵,一生打了不少勝仗,常常是寄人籬下,但他所領導的集團,卻始終是敗而不散,最後進入益州,取得根據地,建立蜀漢王朝。

劉備的出身在漢末各個軍事集團首領當中可算是最沒有地位的,其奮鬥歷程也相當艱辛,經常東竄西逃,甚至兵敗到老婆孩子都不顧的地步。這些獨特的生活經歷,讓他學會了處事謙恭小心,養成了隱忍韜晦的性格特徵。

劉備作為一個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有著很深的城府。在很多時候,他的仁義都是為其政治目的服務的,這些體現了他性格中權謀詭詐的一面,也是他隱忍韜晦性格隨著現實環境改變的發展趨勢。不利的政治環境迫使劉備在世人面前戴了一副假面,將真實的東西深藏心底。李贄評本在篇末批道:“劉玄德不受徐州,是大奸雄手段,此所以終有蜀也。蓋大貪必小廉,小廉之名既成大貪之實亦隨得也。奸雄舉事,每每如此,非尋常人所能知也。”

劉備收買人心的手段更是高超,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這一諺語便源於人人熟知的典型事件。當陽長坂坡,趙雲單騎救回阿斗,雙手遞與玄德。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試想劉備臂長過膝,棄此子於地,能傷之乎? 他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是哭,用眼淚和假裝的殉百姓來收買更多人民的歸附之心。最體現他收買人心手段的便是他送徐庶一事。

劉備的仁義其實就是他的政治策略。《三國演義》六十回引正史曰:”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他明示誠敬、陰懷詭詐。特別在他對待劉表父子的態度上,使他獲得了很大的政治資本。劉備陰懷詭詐的一面也應從另一角度看待,成大事者往往不以小義而廢大謀。道義上固然不足為鑑,但從政治鬥爭的殘酷性角度分析,似乎無須多責。

四、性格複雜,悲劇人生

劉備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出身卑微形成了他複雜的性格,而他的性格又是造成其政治悲劇的主要原因。《三國志·吳書·陸遜傳》載陸遜上吳王書說:”備於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尋備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畏懼。”這是深知劉備悲劇之言。但就”群”的連鎖反應而言,劉備必繼關張而死———因為他們的鮮血流在一起,一人流血,別人亦必血盡而亡。

劉備為二義弟之死而伐吳,從道德上講,無可厚非。然而作為三國時期的一位政治家,劉備卻是失敗的,這點與曹操相比就差了一截。政治家要綜觀全局、冷靜理智的處事。劉備是一個不夠格的政治家,雖然在道義上他是勝利者但在現實中他是一個失敗的君主。自從關公死後,他就喪失了基本的理性,錯誤連連。張飛再死,終於使他作出了或許連他都終生遺憾的決策--伐吳。劉備將兄弟之義看的高於一切,最終也為這義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和國家的前途。

劉備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悲劇,從更大一個層面上講是時代的悲劇。“性格因素是他悲劇的內在原因,而時代因素則是他悲劇的外在力量。”

雖然劉備定國西蜀勵精圖治,諸葛亮努力發展經濟,使得蠻夷之地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但與中原相比,西蜀無論是地域、人口,還是經濟繁榮方面都遠遠落後。在經濟實力上,西蜀小國很難與曹操的中原大國相抗衡;對於軍事人才的錄用和培養上,劉備讓很多有志之士失望。無論在經濟方面,還是在軍事方面,劉備的實力都要比曹操遜色許多。歷史選擇了曹操,也只能選擇曹操。因為在各方面曹操是那個時代的最強者,這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正確選擇。劉備則只能是一個逆歷史潮流的反動者,是一個時代悲劇的犧牲者!




風鈴閣閣主


謝謝你的問題!

新冠疫情被控住後,鍾南山院士為醫護人員說道:“醫護人員在公眾的形象會變,以前有人說成是‘白衣豺狼’,現在都說是‘白衣天使’。我說廣大醫務人員從來都是‘白衣天使’,因為人的本性不會變來變去。

同樣,翻開史書,我們看看真實的劉備,他的本性也不會變來變去,從小就是一個仁義忠厚的人!

  • 一、年少時就惹人喜歡
  1. 讀書時的小夥伴

劉備雖然是皇族後裔,但那都是很多輩之前的事了,傳到自己手裡,家裡已經很窮了,父親又死的早,所以就和母親賣草鞋,勉強度日。窮不要緊,母親還是想讓孩子多學點知識,就把他送到了學堂。在學校裡劉備就和同學關係相處的很好,不但和同學關係好,和家長的關係也很好,同學劉德然的父親覺得劉備很惹人喜歡,不顧老婆的反對,主動資助劉備。

雖然學習不太好,也不太愛說話,但人緣混的好,同學們都喜歡跟他玩,爭先恐後要做他的小夥伴。

“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三國志•蜀書二》

2 信義換來的投資

粉絲一旦多起來了,跟風的人會來也越多,慢慢的也可以變現了。隨著和劉備結交的人越來越多,有些有錢的商人也願意出錢了。第一輪融資,由中山有兩個大商出了上千金,馬上就迎來了第二輪,賣馬的商人也跟著投了很多錢,劉備集團才得以正是成立。如果說以上融資是需要回報的,劉備可能用一些奸詐欺騙的行為,但這些錢都是不佔股份的,白給的,所以只能靠信譽換。

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三國志•蜀書二》

  • 二、起義後的人員投靠

1、 一起來談談心吧

如果某個人的人品太差,太奸詐,基本不會有什麼人願意和他談心。關羽張飛和劉備拜把子開始就睡則同席,吃則同鍋,天天談心說事。劉備並不是只對自己兄弟這樣,對其他人也差不多,所以歸附的人越來越多,連趙雲也從公孫瓚那裡跑過來了不願回去。不光是吃吃飯,談談心,遇到饑荒的時候,劉備還把財產施捨出來救濟窮人。和平年代施捨容易,戰爭年代散財難。

“”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三國志•蜀書二》

對朋友這樣不算什麼,對敵人也這樣就很了不起了。劉備搞得氛圍太好了,別人就認為他點高調了,有個叫劉平的就妒忌,就像找個刺客刺殺劉備。但劉備不知道刺客是來殺他的,請他喝茶,和他說話。刺客聊著聊著,被感動了,走心了,不忍殺他,告訴了劉備自己的意圖,尷尬的離開了。劉備因為真誠,上演了一出白雪公主和獵人的故事。

客不忍刺,語之而去。《三國志•蜀書二》

2、 我就是要跟你

劉備後來跑到荊州劉表老兄那裡,依然保持著結交好友的好習慣。搞得荊州的許多豪傑跑到劉備這裡來,劉表就不高興了,所以劉備建議他打曹操的許昌他不聽,當然也不會臨死前將荊州讓給他。後來劉琮接位,又有許多荊州的人士跑到劉備這裡來。

“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三國志•蜀書二》

劉琮沒有骨氣,帶著七八萬人投降了,劉備只有幾千人馬,但還是要和曹操鬥爭到底。曹操開啟瘋狗模式,窮追不捨,一也一夜跑了三百多里地,可劉備卻帶著當陽十萬百姓,慢慢悠悠的走,一天才走十多里地。被人勸他:“領導快走吧,曹操要咬過來了,不要管這些老百姓了。”劉備卻說:“成大事要以人為本,現在他們都主動投奔我,我怎麼能拋棄他們呢?”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三國志•蜀書二》

  • 三、\t奠定蜀國

1、 赤壁見周瑜

赤壁大戰,在魯肅和諸葛亮的撮合下,達成了孫劉聯盟,周瑜帶著三萬人馬來和劉備會師。按照等級,劉備讓關羽和張飛迎接周瑜已經算是很給面子了,可週瑜卻想擺擺譜,讓劉備親自來接。劉備說:“為了對付曹操,周瑜想要臉,我就給他嘛。”為了表示誠意,主動跑過去迎接周瑜,給足了周瑜面子,鞏固了孫劉聯盟。

彼欲致我,我今自結託於東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三國志•蜀書二》

2、 我要打你,但請你先動手

蜀國就是四川一帶,三分天下,劉備只能取蜀,但四川是劉璋的,雖然劉璋無能,但都姓劉,有沒有什麼大的過錯,不能直接打。劉備計劃是先幫劉璋抵抗曹操的,再看情況的。建安十六年,曹操來了,劉備帶著人馬去抵抗,可劉璋先起了疑心,把劉備手下的劉松和龐統幹掉了,主動和劉備撕破了臉,劉備才掉頭圍攻劉璋。在戰爭年代,能做到這樣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

“於是璋收斬松,嫌隙始構矣”《三國志•蜀書二》

  • 四、總結

看一個人,不管是要看別人怎麼說的,關鍵是要看他怎麼做的。在《三國演義》的宣傳下劉備成了一個愛哭鼻子的戲精,其實劉備情商很高,而且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親和力。親和力這種東西不是奸詐的小人能裝出來的,諸葛亮等人何等聰明,會分不清奸詐還是忠厚?

從劉備身上,我們可以學到的是:真誠待人,莫問前程。當大多數人都想跟你做朋友,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鉗工雕歷史 越雕越精細}


鉗工雕歷史


關於劉備究竟是厚道,還是奸詐,這場爭論由來已久,很多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在文史不假個人看來,劉備屬於奸詐之中透著些厚道。

劉備(161年——223年),幽州涿郡人,東漢末年的一代梟雄,也是蜀漢政權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史稱漢昭烈帝。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劉備被刻意塑造成了一個無比光輝和高大的正面人物,一個幾乎是十全十美的封建帝王,處處都能透露出來一股子“仁義”。

不過,在筆者個人看來,劉備的“仁義”,更多的是一種假仁假義,是一種籠絡人心的手段。最典型的事蹟,當屬劉備集團在建安十三年被曹操擊敗,從樊城撤離時。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荊州百姓大多願意追隨劉備逃亡,先主曰: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除此以外,劉備的“仁義”在《三國演義》就更是被無限擴大了,甚至於到了誇張的程度。比如,桃園三結義、秘授衣帶詔、三顧茅廬、白帝城託孤等諸多的情節。

不僅文史不假個人這麼認為,許多人都對於劉備表現出來的仁義表示質疑。魯迅先生就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這樣闡述:

《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似偽。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重新認識和定義劉備的仁義道德,重新評價這位複雜而你矛盾的歷史人物。具體,從以下幾個點方面入手:

一、假借皇叔之名

劉備最初起家時,他最大的一塊招牌就是天天掛在嘴邊的“中山靖王之後”,以此來攀附漢室皇族,鼓吹自己的正統地位。

不過,得知真相後您可能會笑了。因為這個中山靖王名叫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四個兒子。此人一貫胸無大志,貪財好色,典型的紈絝子弟。

劉勝一生毫無建樹,最大的嗜好就是交配,交配,交配。在他強大的繁衍能力下,生出了眾多的子嗣和後代。據史書記載,就勝共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有一千多個孫子。再往下開枝散葉,簡直可以用不計其數來形容了。

劉備的確姓劉不假,但究竟中山靖王是不是他的先祖,那就完全無從可查。畢竟,那時既沒有詳盡的記載,更沒有DNA進行驗證。

在東漢末期時,兩漢的歷史已經傳承了三百多年,經歷了王莽篡權的危害後,西漢已經變了東漢,很多的傳承已經混亂。

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宣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這個來歷和支脈可就太值得人懷疑了,完全可以自說自話。

二、虛情假意籠絡下屬

在劉備的五虎上將中,趙雲曾多次為其出生入死,戰功赫赫。尤其是,在長坂坡之戰中,面對鐵定的敗局,他依然多次突入重圍殺進殺出,孤身救下了劉備的兒子劉禪。

可是,身為父親的劉備,竟然將襁褓之中的孩童作為自己的道具,當著趙雲的面將劉禪摔出。以表明自己對趙雲的愛護,要遠勝過自己對兒子的愛護。

劉備違揹人倫綱常,大打感情牌博取忠心,完全就是為了獲取趙雲的死心塌地,以便能輔保自己取得霸業。

據說,劉備當時的演技相當到位,搞得趙雲當場就表態要肝腦塗報。不過,劉備似乎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虎毒不食子”。你想啊,如果做兒子的尚且能被他拋棄,那做下屬的豈不是更加朝不保夕。這樣的主子,誰敢投靠?

三、視百姓如芻狗

赤壁之戰前,曹操揮師南下已經平定了劉琮。之後,曹操捎帶腳地開始追擊劉備。而劉備也發揮自己一貫的特長,那就是逃跑,畢竟,這麼多年下來,他已經習慣了。

不過,劉備這次的逃難顯得與之前有所不同。因為,他竟然決定要裹攜當地的百姓一起出逃。此時的劉備,明顯已經自身難保,為何還要大張旗鼓地攜數萬百姓舉家遷逃。究其原因,大致應該有以下幾點的原因:

(一)

大批百姓追隨自己疲於逃命,必然會造成戰場局面的極度混亂。這種亂局,顯然是曹操不願意看到的,但對於勢單力薄的劉備潰軍來說,無疑能大幅提升生存機率。

(二)

在這種生死關頭,劉備內心或許已經嚇尿了,但表面依然還是滿口仁義道德。他不惜捆綁數萬百姓和自己冒險,甚至是為自己陪葬,其為人的心性狠毒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四、強搶荊州不還

在赤壁鏖戰後,曹操雖然沒有完成消滅孫權和劉備的既定目標,主力被迫撤退。但是,他還是完成了對荊州七郡的瓜分和部分佔領。

曹操雖然戰敗,但他卻繼續佔據著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在戰後分得了江夏郡和南郡,劉備雖然出力最少,但卻趁機得到了荊州南部四個郡,分別是長沙、零陵、桂陽和武陵。

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劉備竟然不知廉恥地向孫權提出暫借南郡。起先,對於劉備的無理要求,孫權當即予以了拒絕。

不過,為了防止曹操再次南下,也為了繼續維持孫劉聯盟,在魯肅的勸說下,孫權最終勉強同意將南郡借給劉備。雙方言明,待劉備攻取西川之地後,要立即歸還南郡。

當劉備在攻取益州後,已經成為西川之主,當孫權先後多次派人前去討還荊州時,劉備卻開始賴賬,一再推脫並且虛與委蛇,拒絕歸還荊州。從借荊州不難看出,劉備本性不純,毫無誠信可言。

五、背信棄義滅劉璋

雖然說,劉璋此人的確算不得是有為之主,不僅生性懦弱,毫無治國之策,而且還毫無主見。可是,這也不能成為他被劉備加害的原因,畢竟,劉璋和劉備是劉姓的宗親。而且,他也沒有對西川施以苛政。

那麼,問題來了,劉備之前因為同是宗親,而不忍謀奪劉表的荊州。今天,他對待劉璋卻為何如此決絕,前後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因為,當初劉表統轄下的荊州,域內兵強馬壯,而且上下一心,全部提防和抗拒劉備。而從自身實力來看,劉備當時太過薄弱,壓根就不是荊州集團的對手。

可是,現在具體到劉璋的西蜀集團時就不一樣了。劉備經過赤壁之戰後,自身勢力已經大增;而且,劉璋內部派系紛雜,四分五裂,先有張松獻地形圖,後有法正、孟達暗中投靠,願意與劉備裡應外合消滅劉璋。

基本上,劉備在入川之前就沒存什麼好心眼,他心心念的就是要霸佔人家的地盤。至於說,要對抗張魯,那完全就是幌子罷了。

率軍入川后,劉備還沒和張魯交戰呢,就開始不斷地要兵、要糧、要地、要錢。當逼得劉璋實在無力滿足時,劉備立即就開始翻臉,率軍攻擊,奪取城池。

反倒是劉璋,在自己掌權的最後時刻,顯得深明大義。他為了避免川中的生靈塗炭和百姓受難,在自己兵精糧足的情況下,主動向劉備開城投降。

僅憑這一點,劉璋就不是一個一無是處之人,就值得虛情假意的劉備慚愧不已。

六、借關羽之死攻吳

為了在東線戰場給曹操增加壓力,劉備下令要求關羽主動出擊,發起了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開始後,關羽打得順風順水,一路攻城略地北伐。可惜,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擊下,尤其是孫權的背後一擊,使得關羽節節敗退,還丟掉了荊州的大本營。

關羽多次向劉備求救卻無果,無奈之下只得被迫敗走麥城,被孫權部將擒獲後斬首。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

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當時,劉備的蜀漢政權正處於最強盛的時期,可謂是兵多將廣,糧草充沛。雖接到關羽的多次求救,劉備卻遲遲沒有發兵。

後世,很多人將此事的責任歸咎於孟達和劉封二人。可事實,他們二人駐守上庸等地,本就兵力不足,根本不具備救援關羽的實力。

試問,那時的劉備在幹嗎,他為何沒有直接從川中發兵呢?唯一的解釋,關羽已經不再有利用價值。而且,他的聲望和資歷,根本不是區區劉禪可以制衡的。

在劉備看來,面對關羽這個尾大不掉的隱患,藉助曹操或者孫權之手清除,才是最好的選擇。

七、死前白帝城託孤

劉備主動發起夷陵之戰,可謂是來勢洶洶。但是,卻被初出茅廬的青年將領陸遜給徹底擊潰了,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在臨死之際,劉備對自己奪來的江山還不放心,甚至試探諸葛亮的態度,表示自己願意傳位於諸葛亮。聽起來,感覺劉備特別爺兒們,特別大義凜然,可以為了江山社稷換人。實則,這是他最虛偽的表現。

他的這次試探,是希望換來諸葛亮的一個承諾,一個公開的承諾,當著文武百官的承諾,保證不會謀奪自己的江山。

諸葛亮之能,雖沒有《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麼誇張,但他也算矜矜業業的輔保劉備。可是,劉備卻一直都在提防他,張飛新亭候,馬超都亭候,趙雲永昌亭侯,黃忠關內侯。甚至於,就連諸葛亮最看不上的魏延,都被封了都亭侯。

  • 而偏偏諸葛亮,始終沒被劉備封侯,在劉禪登基後,才被封為“武鄉侯”。可見,劉備有多麼寡恩少義。

總結一下,劉備可稱得上是一代梟雄,一代帝王。但是,他卻算不上是仁君,更算不上厚道的人,他表現出的厚道,更多隻是作為一種演出的道具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