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和才有怎樣的關係?

letmelook


德與才的辯證關係: 德與才既是兩個範疇,又是辯證統一的整體,兩者互為條件存在和發展,不能割裂開來。

1、德與才是有機統一體:

(1)道德與人才的統一是能力與政治誠信存在與落實的根本條件。德中有才的因素,才中也有德的因素。通過加強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有利於幹部提高黨和國防事業的思想認識和認識能力,把人才的作用轉化為積極的方向; 通過人才的提高和積累,完善幹部理論、層次,增強修身和道德品質的力量,提高道德水平和境界。

(2)道德與才能的統一最終體現在相互依賴,相互轉化和相互滲透的影響上。 可以說德國是美德與人才相結合的“催化劑”,它是能力和政治誠信最直接的“展示代理人”。 因為有必要檢驗幹部的素質,必須通過某種效果來反映。

2、德與才之間存在著主從性關係:

德是第一個,德是前提。 “德”是選拔任用幹部,發揮決策作用的第一個條件。 “德”不好,職業太難,能力高,不能承擔重任。 然而,強調美德作為第一位並不意味著它無關緊要。 如果幹部不瞭解專業,指揮能力很差,那麼“德”就沒有好處,必須在堅持道德的前提下才華橫溢。

正確處理道德與人才之間的辯證關係必須因工作而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關注點。 在現實生活中,幹部和道德絕對統一的情況不存在,但相對較重。 如果專業技能優秀,指揮質量好,但自我要求不嚴格; 或思想好,自我要求嚴格,但組織能力低。 因此,應結合擬議的立場,以瞭解影響工作責任績效的比例作為確定其比例的起點。

擴展資料:

“德才兼優”是一個科學的用人原則。在選拔黨的幹部上,《中國共產黨章》的第六章“黨的幹部”中提出:“黨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選拔幹部”。

“德才兼優”是一個高標準,一個人只有了優秀的“德才”才能說是“德才兼優”。為此,我們選拔幹部(黨內和黨外的幹部),尤其是選拔各級各類主要領導幹部(“一把手”),要把那些最優秀、最先進的幹部選拔上來,應當按照“德才兼優”的原則選拔幹部。



天天利和


儒家認為一等人,有才又有德,是聖人。二等人,德大於才,是君子。三等人,有德無才,是庸人四等人,才大於德,是小人。



R與詩


以我看,德就是德,才就是才。要不然,為什麼我們要把它分開起來說呢?不過德和才這兩個詞,在我們人們的心目中,都是至高無上的,它就像我們做人的目標一樣;德,一般是指做人的人品和修養,大公無私,還包含有正義,公平等等。而才,它主要的是顯示一個人的聰明智慧,一般的是指那些科學家,和有重大的發明創造家等等。我們還常常把有錢的人,富裕的人,也稱為他們有才,因為有才,才有財。

所以就意思來說,德和才是各有不同的,是有分別的。德,和才,可以把它做為我們做人的兩大顛峰。一個人,如果成為了有高尚道德的人,有修養的人,有人品的人,那他(她)就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和愛戴。比如我們有的人,平常不做違反公德的事,不損公利己,對人誠實善良,和氣待人等等;而又憑他們平常勤勞的工作和節省,有了一定的財富,在別人遇到了困難,災難,和疫情時,他們又能把他們的財富毫無保留的慷慨拿出來幫助別人,像這樣的人,我們稱他們為道德高尚的人!

而才,就不一樣了。如果一個人有才,他(她)可以把他(她)的聰明才華,傳化為財富;有些才華,也就是有才華的人,還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安定,為人們帶來幸福。比如我們都在享受電影、電視、電腦丶手機丶汽車丶火車,飛機等等科學成就。這些都是有才華的人想出來的,這隻能說明他們有聰明才智,而與德無關。

當然,如果一個人,能德才兼備,那是再好不過了。因為有德,有才,我們常常把德才當作做人的標準,做人的典範,拿它來衡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和道德修養。當然,我們一般人是做不到這兩點的,不要說兩點(指德才),就是一點,也難做到。因為人一生下來,只要稍微有一點懂事,就開始了自私,從小就養成了自私的習慣,所以一般大多數人,難以成為一個完全有德的人,為人在德字這方面,只要不違背常理,過的去就可以了。

剛才說的是德,而才,我們不如這樣說吧:我們的學生讀書,實際上就是在學才。如果我們把大學生還不能當做有才的人,那麼研究生,博士導師生,可以算有才的人了吧。當然,才的智慧顛峰,可以說是科學家,和有突出科學創造發明的人,這些人,我們都稱他們為有才華的人。

我這樣說,和分析,可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