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餐飲企業漲價。消費者:我可以不來!你怎麼看?

拓荒者之吾吶喊


1斤土豆43.33元!1斤香菇60元!1斤白蘿蔔33.33元!1碗米飯7元!

近日海底撈、西貝莜麵村等餐飲企業開始漲價,個人對此完全不能理解,疫情警報還沒有解除,消費者的信心還沒恢復,這個時候難道不應該是降價促銷讓大家走出家門,先把人氣聚攏起來再說麼?好嘛,報復性消費還沒開始呢,報復性漲價倒是先搞了起來!

媒體報道說,火鍋品牌海底撈公司承認復工後漲價,原因是受疫情和成本上漲的影響,且漲價幅度控制在6%。那麼海底撈到底漲了多少呢?

上面這份賬單上的菜品合計440元,還有鴛鴦鍋底100多,一碗米飯7元,合計560元,這是一份人均280元菜單。

我去過海底撈幾次,因為個人對火鍋類的飲食相對比較剋制,所以去的少,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人均150元左右,很少突破200元的,這份人均280元的單子,說實話,漲價幅度可不低,比如半份白蘿蔔就10元,才150g,也就是1斤白蘿蔔33.33元!半份香菇125g就15元,也就是1斤香菇60元,半份土豆150g13元,也就是1斤土豆43.33元!

雖然說飯店的價格與菜場裡的價格不好放在一起比,但是這個價格真是貴得有點離譜!

說實話,在這個時點,很多人心理上都還有點忐忑呢,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在外面堂食的,尤其是無症狀感染者、健康帶毒者逐漸被發現,疫情防控並沒有徹底結束,因此,這些餐飲公司的漲價決定,怎麼看都有點配合疫情防控的感覺,這是明著告訴大家,你們別出來吃飯,還是老老實實呆在家裡比較安全。

別人不知道怎麼想,我看了這個菜單之後,還是覺得先不出去吃飯比較好,今年疫情耽誤了大家的工作和收入,本來錢就要省著點用,現在好了,這麼漲價,我在家吃飯的理由都不用找了。



遁逃者


消費者在飲食方面的確有很強的選擇權,並不像其它商品那樣的專營,所以選擇範圍會更大。

1、一些無法替代的產品漲價必須硬槓

無法替代,獨一無二的產品,在這個市場上也有很多,如成品油價格,92、95、98號汽油,生產廠家就是三家石油企業,價格漲跌已經形成定價機制,一漲一跌我們都沒有辦法,必須硬槓。

2、一些有代替選擇但效果不及原產品理想

比如國酒茅臺,別的地方真還生產不出來這玩意,商家漲價我們只能遣責,當然這還能用其它名酒替代一下;再比如說醬油,同樣是釀造的,每家企業生產出來的味道都不一樣,一般廚師只要用慣了一家商品,很難會轉換到其它品牌,使用別的品牌效果並不理想。

3、一些商品是可以替代的,替代品甚至會有更好的體驗

比方飲用水,各地生產的都有自己的特色,並不會有明顯的高低等級,或者消費者會感覺不出區別來,大自然搬運工某夫山泉與水中貴族某歲山,有多少人會喝出區別?碳酸飲料方面,你能比較出可樂與百事的區別嗎?這些東西完全可以交替使用而覺得出現任何問題。

4、餐飲企業屬於那一類?

大部分餐飲企業都應該是第三類,有特色但可複製,你行別人也行的那種,可替代範圍太大,單獨一兩家企業漲價,消費者忠誠於漲價企業的概率較少,大部分消費者會選擇同一檔次的其它企業進行替代,就像可樂沒了,飲飲百事沒有問題,所以消費者說我可以不來完全沒有毛病。

總結:

儘管包含企業有明顯的漲價行為,但作為消費者,我們是有權選擇不消費或者替代消費,就讓他自己漲價去吧。


風雨順德人


為了對沖疫情對餐飲行業的影響,很多飯店採取了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漲價。

疫情發生後,特別是第一季度,受影響最嚴重的莫過於餐飲業了,第一季度很多飯店的營收基本“交了白卷”。面對高昂的人工成本、房租、和食材損耗的損失,很多飯店復工後急於“找補”第一季度的損失,復工後直接“漲價”了之,完全不顧及同樣在疫情下收入受損的消費者的感受。

那麼疫情之後餐飲業為了自救,應不應該漲價?自救自能靠漲價嗎?

“漲價”是很多飯店疫情之後的自救手段,某全國大型火鍋連鎖店目前的漲價行為就得到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對於該火鍋店的漲價行為很多網友也持有不同的態度,有人認為漲價是應該的,畢竟餐飲業受損嚴重,通過漲價來對沖損失無可厚非,要予以充分的理解;但是更多的網友認為,火鍋店漲價無疑是在轉嫁損失,將自身的損失轉嫁給“上帝”消費者!

我們結合兩邊網友的不同意見,充分平衡商戶和消費者關係的基礎上,儘量做到換位思考、公平公正,我們認為,假設復工後疫情原因導致食材價格或者人工開支成本增加,適當漲價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飯店也不是公益性組織;但是假設飯店僅僅靠簡單粗暴的“漲價”來對沖損失那就說不過去了,畢竟疫情下的消費者收入同樣受損,不能互相間依靠“損失轉嫁”來“甩鍋”,而且盲目的漲價也不利於品牌的發展,更不利於建立“粘性客戶”,一味的漲價能讓消費者來吃一次飯,下次消費者還會來嗎?顯然不利於長期發展,對飯店自身百害而無一利。

結語

餐飲行業應該充分平衡飯店、市場、消費者三者之間的關係,不能粗暴的“一漲了之”來轉嫁損失,這不利於品牌的建立和長期發展。

疫情之後最重要的是抱團取暖而不是盲目甩鍋。

同時各地相關部門有條件的話儘量多推出一些“消費券”,以此刺激餐飲發展和經濟提振。

評論點贊,腰纏萬貫;關注老劉,越來越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