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沈從文的故事,你覺得他有什麼好習慣?這對你有什麼啟發?

天若有情210744622


淺談作品

沈從文的文字,很少有一些激烈的情緒,大多數時候看下來都是一種很溫和又平實的感覺。

他最出名的作品莫過於《邊城》,細碎的描寫手法就像夏日的清泉水一樣,將湘西的風土人情從質樸的文字中一點點帶出,比華麗的詞藻更能沁人心脾。

他曾評價說自己是個“耐煩”的人,作品中也不時透露出對生命的寬容和平靜。

個人經歷

一代文學巨匠,起初卻是小學文憑。後來憑藉自己出色的文字讓北京大學的招生老師眼前一亮,成為了一名北大的旁聽生。

在北大的刻苦求學可以說是為他深厚的文學功底打了堅實的基礎。之後遇見貴人郁達夫,在他的幫助和鼓勵下漸漸在文壇有了名氣也站穩了腳跟。

堅持自我

曾經他的文字鋒芒畢露,充滿了對社會的批判和人性的諷刺,後期他溫和的文字,也許是從湘西回來的那一刻開始改變,又或許與他長期堅持練書法有關。

讓他在被生死之交攻擊時仍能保持沉默。在不能用文字宣洩情感的日子裡,並沒有就此沉淪,而是在服裝領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好的習慣和啟發

沈從文有練字書法和閱讀的好習慣,這使得他在很多次人生的重大變革中始終能保持平心靜氣。他從不隨波逐流,清楚自己要什麼,而且從不吝嗇於付出,最終歲月回報他的寬厚溫和就是最好的證明。

即使初始文憑很低,他也從不看輕自己,而是努力成為更好的人。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並且堅持,在任何時代背景下,不會被同化的永遠是這樣的人。


臣十六


沈從文是我國近代作家,原名叫沈嶽煥,筆名換過不少,直到最後才以沈從文的名字開始創作。沈從文是湖南鳳凰人,他的祖父是漢族人,祖母是苗族人,而母親卻是土家族人。沈從文的一生創作了多部作品,非常受人尊敬。但是沈從文性格卻有些過於固執。

沈從文在追他的妻子時候,就很明顯的將他性格里面固執的一面體現了出來。雖然當時他妻子並不喜歡他,甚至都到校長那裡告發他了,但 他依然不屈不撓。儘管沈從文被拒絕了無數次,甚至連校長婉轉勸說了他,但他仍然沒有放棄,直到對方被感動接受為止。

有人評價沈從文性格說他外表看起來很謙和,還有些柔弱,不過隱藏在這份柔弱之下真正的他,卻是一個不願隨波逐流,性格剛直的人,而沈從文對親人、朋友都很關心,對後輩也是非常慈祥的。不過沈從文那份固執己見,不願接受新思想的性格,還是給他帶來了一些煩惱,讓他一度出現了憂鬱症,甚至住進了精神病院,但他最終還是從裡面走了出來,並做出了一些新的改變,又在創作之外的事業上有了一定成就。

從沈從文一生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是不懼艱辛、肯上進的人。



文墨閣樓


毫不誇張的說,沈從文的文字重塑了我的世界觀。

俗話說“少不讀魯迅”,意思是說如果對社會、國民性認知較少的話,是讀不懂魯迅的。我想沈從文也一樣,第一遍讀沈從文,不過是覺得他寫了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平靜如水的故事。如果說魯迅是一個提筆戰鬥的勇士,在他的鄉村視野中是無盡的封建禮教和“吃人”的獸性,而沈從文則開闢了另一條寫實的路徑——對世間最無情的事物,仍能做最有情的觀看。沈從文對人事的觀察,超越了社會道德的判斷,他看到的不再是禮教、秩序和愚昧,而是人在這天地之間活出的那一點點小小的悲喜和滋味。

他筆下多是個性鮮明又卑微的小人物:上過戰場的士兵、住在吊腳樓上的妓女、一生漂泊的水手、童養媳……沈從文從沒用一種居高臨下的知識分子視角去訴說他們的故事,他看到的是人自身能量、人性的優美和自然,即使卑微,也能在這卑微之上生出美好來,即使傷痕累累,也仍然擁抱著有情有義有滋有味的生活。正如他在《湘行散記》裡寫的那樣“我覺得他們的慾望同悲哀都十分聖神,我不配用錢或者別的方式滲進他們的命運裡去,擾亂他們生活上那一份應有的哀樂。”

從某種意義上說,沈從文重建了鄉間敘事,對佔據話語權的所謂風雅人士略有諷刺的意味。

年紀漸長,看了很多人寫的書,才更加體會到沈從文看似平淡無奇的文字,卻不是每一個作家都能達到的,清新而又沉穩,一如天然去雕飾的珍珠,剝開,仍能見到更廣闊的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