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常幫助別人,但不能讓被幫的人覺得理所應當”,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懂得付出,也要給自己留點餘地。引用一句很經典的話:別人幫你,那是情分,不幫你那是本分,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1.樂於助人是傳統美德,也是人的一種本能。經常幫助別人自己也會感到快樂,但是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動物。當別人習慣了你的幫助並把這當做是理所當然的時候,心裡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有時候心態會崩,會對這個世界報以冷眼,所以人可以經常幫助別人,但不能讓被幫的人覺得理所當然。

2.請不要把父母的幫助當做理所當然。

父母無條件的幫助子女是出於對子女的愛。父母可以傾盡半生積蓄為子女購買婚房,只為了讓子女生活的更好一點,父母也會一直用最真的心守護著自己的子女。百善孝為先,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子女如果總是一味的向父母索取愛索取幫助而不知感恩不懂得體諒父母,我想這樣的子女在生活事業上都不會如意吧。

沒有一種給予是理所當然的,不要一味把向父母索取當做理所當然,我們有長大的時候,父母也有老的時候,要尊重父母保護父母感恩父母。

3.請不要把朋友的幫助當做理所當然。

友情不會像親情那樣堅不可摧,如果單方面付出更多,朋友間互惠的平衡就會打破,就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大學期間的一個老鄉,大學畢業四年了沒有聯繫過,有一天他突然給我發微信向我問好,我也禮貌的回了好,之後他就開始問我生意怎麼樣啊,大概斷斷續續的聊了有一個小時左右,他開始步入正題了,沒錯,借錢。他說他媽媽病了需要2000塊錢,我聽說是他媽媽病了急用錢,我想也沒想就轉賬過去了,他也按時還了。

第二次距離第一次有四個月左右,他又是找我聊天聊家常,聊著聊著就步入正題了,沒錯,還是借錢,理由又是母親病了借2000元,我思考了下還是把錢轉給他了,但是到了還錢的日期他開始以各種理由推脫,欠錢的成了大爺,要錢的成了孫子。我陷入了好幾天的深思,這個朋友我值不值得擁有,他會不會用母親生病這種理由騙我……他還錢後我果斷的把他拉黑了,朋友間的信任就像一張紙,一旦出現這皺就再也鋪不平了。他把我對他的幫助和信任當做理所當然,只有用錢用我的時候才會想到我,一味的索取卻從來沒有說過一聲謝謝,只有再見了。

尊重是相互的,凡事只考慮自己,忽視別人的存在,這是自私自利,只有索取只得不捨,你失去的將會是永不復得的。用感恩的心去生活,不要讓理所當然去消耗掉別人對你的愛。

懂得付出,也要給自己留點餘地。


夢想蛻變


生活當中誰都會遇到困難,在別人有了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對困難當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盡力做到雪中送炭,樂善好施,扶危濟困,不圖回報,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有人說,“人,可以常幫助別人,但不能讓被幫的人覺得理所應當”,這句話說的很客觀,正確。

一、為什麼要幫助別人

助人為樂,樂善好施,扶危濟困,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自己能力許可的範圍內,儘量給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送人玫瑰,手有餘香。

但近些年,有個別無良之人,別人幫他,他卻要故意碰瓷,讓許多好心人不敢伸出援手,讓一些助人為樂的人寒心,擾亂了社會的風氣。不過這種人畢竟是少數,社會的正能量會讓他們逐漸沒有立足之地。

二、怎樣幫助別人

1、幫助別人要恰到好處,過猶不及。

古語說,“一碗米養個恩人,一斗米養個仇人”,一個人在飢寒交迫的時候給他一碗米,解決了他的生存問題,他會很感激。你如果繼續給他米,他就會覺得理所當然,最後他甚至會覺得你給他的太少,憑什麼你那麼多米才給他幾碗呢?不但不知道感激,反而滋生仇視你的心理。

幫助太多,容易讓對方產生依賴心理,一旦停止幫助,他就會覺得你做的不好,認為你幫他是理所應當的。大家可能還記得孫儷曾經資助過一個學生考上大學,結果反被資助的人所傷害,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心甘情願的去幫助別人,不要老想著別人應該對你知恩圖報,感恩戴德。

主動幫助別人,是一種善行,不要考慮付出就一定有回報。如果對方沒有回報,你覺得對方就是一個忘恩負義之人,覺得應該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本來幫助別人就是快樂自己、方便別人的事,如果你有這種想法,你肯定不快樂,所以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要少計較,多行動。

3、如果你幫助了別人,對方要給你回報,你應該欣然接受。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子貢贖人以後不接受獎金,他本身的行為很高尚,但讓以後其他贖魯國人的人怎麼辦呢?獎金是接受還是不接受呢?普通人有多少誰能做到像子貢這麼高尚呢?

子路救人以後,欣然接受了對方感謝的牛,這樣讓老百姓覺得做了好事會有好報,自然會帶動更多的人做好事,可見有時做好事可以改變風俗,教導百姓。

因此,當你幫助了別人,別人誠心誠意要回報你的時候,你還是應該接受對方的感謝,這樣既讓對方心安,同時也可以帶動更多的人去做好事。免得讓接受幫助的人感覺到有心理負擔,感覺自己欠別人的太多。

4、幫助別人,提供方法思路非常重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不管是幫助一個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還是幫助一個學生的學習,交給他們方法更為重要。

三、哪些人需要幫助

1、災難中的人

2、身體有缺陷的人

3、老弱病殘孕

4、突遇緊急情況的人

5、盡力而為也不能達成某一個目標的人

四、哪些人不能去幫助

1、遊手好閒的人不能幫

2、白眼狼不能幫

3、依賴性太強的人不能幫

4、貪婪自私的人不能幫

總之,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幫助,願我們大家都有一顆善心,並用我們的慧眼去識別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幫他們渡過眼前的難關,為他們雪中送炭,如果人人都獻出一份愛,這個世界將會更加的溫暖。


鳳竹清韻


很認同題主的觀點。

凡事都應有個度,過了這個度,有可能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幫助別人也一樣,本來自己是施恩的,被幫之人應當感恩才是,可是一旦這種幫助過於頻繁,過於徹底,讓人產生了依賴感,感恩的級別就會下降,甚至蕩然無存。此時,如果停止幫助,對方非但不再有任何感激心理,反而會產生怨言,認為不幫他是不應當的,好像別人天生就該幫他,生來就該為他服務似的。

  • 現在好多孩子不知道感恩父母,感恩師長,除了教育問題外,很明顯的一點就是父母對孩子施愛太過,幫助太多,讓他習慣於被幫助,而不自覺自己正在被幫助,認為本來就如此,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例如父母每天都幫孩子收拾玩具,整理書包,假如有一天不幫了,孩子勢必會責怪父母,認為父母少做了一件事,而根本不會想到這是他自己的事,根本不會想到父母其實是在幫他,根本不會想到感恩。一切都理所應當,作為他父母就該為他做事。
  • 朋友之間也有濫用友情而幫助過度的個例。總有些人認為:是朋友,就該幫自己;也總有些人認為:這個人是我朋友,我就得幫他。這些想法都不錯,甚至都很好,關鍵是有些人以友情作宣傳牌,一味索取幫助,或總想幫到徹底。

曾經讀到過一則小故事:

甲乙丙丁四個人是很要好的朋友,甲很富有,對朋友也很照顧,每次聚餐都是甲做東,平時在一起吃吃喝喝、玩玩樂樂也都是甲主動買單。有一回,甲因有事未出席某次聚會,買單時,所有人都在埋怨:“甲不夠朋友,太摳門!”“即便不來,也該把錢付了,真太不夠意思了!”

甲的所作所為,不僅自己好心得不到好報,反而還招惹一頓怨言,實在愧對自己一番好意,但卻怨不得別人,誰叫自己濫做好人呢?

因而,幫助別人,需要幫到點子上,不可亂幫,更不能毫無底線地去幫,適可而止,方是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