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中的100多噸水銀,到底從何而來?可能跟一位寡婦有關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这样一则记载:

秦始皇陵墓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在秦始皇陵中,有水银制成的百川江河。简单来说,就是秦始皇的陵墓中有着大量的水银,至于是不是江河湖泊,由于不能进入其地宫一探究竟,故而也不能肯定。

但陵墓中有没有水银,这一点,凭借着现在的科学考古技术,还是可以勘测得出来的。纵然秦始皇陵地宫很深,但水银极易挥发,经过了2000多年,便会迁移到地表。所以无需深入地宫就能探测出秦始皇陵中是否真的有水银存在。

秦始皇陵中的100多吨水银,到底从何而来?可能跟一位寡妇有关

1981年12月,物化探研究所的专家们在秦始皇陵的封土堆上采集土壤样品,并用研究所自制的测汞仪器对样品进行测量分析。

其结果显示,秦始皇陵的封土堆上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汞异常。而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专家们还在封土堆上抽取土壤间隙中的空气,分析其土壤中水银的蒸汽含量,结果也发现了汞异常。

最后,经过多方探究测量显示,秦始皇陵地宫中的确含有水银,并且数量还不低,据保守估计,应该有100吨以上。

可问题是,这么多的水银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秦始皇陵中的100多吨水银,到底从何而来?可能跟一位寡妇有关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司马迁的《史记》中找到答案!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专门提到了一个女人——“寡妇清”。在经过历史专家的证实,这个女人名叫“巴清”,早年丧夫,故而被人称作“寡妇清”。

在《史记》中记载道:

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清,寡妇也。 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 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这个巴清是一个生活在巴蜀(四川)地区的寡妇,因为她的家族掌握了‘丹砂矿’的开采技术,故而世世代代靠着它,赚了很多钱。

秦始皇陵中的100多吨水银,到底从何而来?可能跟一位寡妇有关

而我们都知道,丹砂在古代,除了用做书画、化妆的颜料和尸体的防腐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用途,那就是用它来“提炼水银”

在《汉书·食货志》中更是明确记载道:“巴寡妇清,其家族数代垄断丹砂经营”,成为巨富。所以,也正是由于巴清寡妇垄断了丹砂市场,故而秦始皇陵中的大量水银自然主要是靠她来供给。

实事求是地说,巴清寡妇在当时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司马迁对她的评价虽然只有“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八个字,但却足以说明她的地位之高,名气之盛。

一个商人,还是一个女商人,竟然能和皇帝的排场相匹敌,这简直让人无法想象。但这个巴清寡妇却做到了!

秦始皇陵中的100多吨水银,到底从何而来?可能跟一位寡妇有关

当然了,巴清寡妇之所以敢这样,我想除了她本身富可敌国,拥有很多护卫之外,还有秦始皇对她的支持。毕竟在那个年代,皇帝才是最大的,太过张扬的话,势必会遭到清算。

但巴清寡妇之所以能安然无恙,还能心安理得赚秦始皇的钱,可想而知她和秦始皇的关系并不差。或者说在某些事情上,秦始皇对她的做法是默许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现在算是搞清楚了秦始皇陵中这上百吨的水银究竟是从何而来的了!主要是富可敌国的巴清寡妇垄断开采的丹砂矿供应而来的。

秦始皇陵中的100多吨水银,到底从何而来?可能跟一位寡妇有关

不过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只说到了巴清寡妇家族掌握了丹砂矿的开采,但他们所开采的丹砂矿主要来自哪里,司马迁却没有在书中说明清楚。也许就连他也没有搞清楚吧!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在探究秦始皇陵的问题时,《史记》一书其实是很好的参考资料,还有很多我们无法解决的历史问题,基本上也都能在此书中找到答案。

当然,会看书的人,还会知道《史记》绝不仅仅只是一本史书,而更是一本权谋之书、观人待事之书。

秦始皇陵中的100多吨水银,到底从何而来?可能跟一位寡妇有关

俗话说:“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它不仅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与败,兴与衰,而且还蕴含着很多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败的奥秘。

而我们如果能加以吸收借鉴,就会让我们的人生少很多弯路。一本《史记》,我看了不下30遍,连书皮都被翻烂了,但我依旧对其爱不释手!

所以,我也特别推荐各位读者去好好读一下这部历史巨著。

秦始皇陵中的100多吨水银,到底从何而来?可能跟一位寡妇有关

当然,也许有人会觉得原版的《史记》全是文言文,读起来晦涩难懂。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套白话版的《史记》,厚厚的四大本,里面还有注释和插图,理解起来很容易。

这套书原价298元,现在活动价48元就能拿下,除去运费的话,一本才10块钱,简直不要太划算!

喜欢的读者可以直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