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在即,高校應做好疫情常態化下的網絡輿情應對

當前,雖然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但國際上的疫情形勢依然嚴峻,與之相伴的網絡輿情形勢仍不容樂觀。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複雜變化和輿情洪流,加強輿論引導工作是打贏疫情防控戰的重要一環。目前,各大高校已陸續開學並施行“相對封閉管理”,高校輿論環境將更為複雜,因此特別要警惕輿情的“反轉”,比起直接爆發的負面輿情,這些反轉輿情應對起來更加棘手。

造成高校網絡輿情“反轉”風險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大學生群體在我國網民中的規模不容小覷。高校網民是網絡信在即息的主要接收者和積極傳播者,集體興奮點高度趨同,人際信任與社群粘連屬性使大學生群體中的熱點問題極易產生圈層傳播。二是當前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信息混雜,自媒體的推波助瀾,容易對高校系統的官方政策、通知等產生誤傳、誤解,引起突發性的輿情反轉風險。三是高校系統內部對政策理解的簡單化、執行的僵硬化,管理培訓不到位,對教師群體的關懷和支持不足等,易引發高校系統內部自黑式的輿情反轉,導致社會公眾、師生對疫情期間高校安排產生極大的質疑,削弱了教育部門、高校系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綜上所述,如果不能及時對高校的網絡輿情給予防控與引導,則容易導致不良輿情信息的泛濫與輿情“反轉”的風險。因此高校要因地制宜佔據網絡輿論的制高點,一方面加強和改進對大學生疫情網絡輿情的引導,另一方面做好應對衍生輿情、反轉輿情的配套服務,掃清衍生輿情、反轉輿情問題醞釀發酵的土壤

第一,渠道深度融合,放大權威主流聲音。隨著疫情已進入常態化防控新時期,高校要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中央部委部署、各地疫情防控動態等,融合多元的社交網絡平臺,採取多種形式,及時、真實、準確、有效地發佈輿情信息。

高校作為能直接並首先影響師生的權威主體,一要迅速“現身”“就位”,穩定情緒,主動解讀政策,並且及時回應師生關切問題,解疑釋惑、疏導情緒、澄清事實、說明情況;二要發揮好上傳下達的功能,既確保各級黨委和二級單位部署落實落地,又能與師生形成有效互動,健全反饋機制;三要實現動態續報,只有持續“刷存在感”,滿足師生及公眾信息需求,才能放大權威主流聲音,營造同心抗疫救災的良好氛圍。

第二,多方有效聯動,提升輿情引導效能。高校系統內部的信息發佈部門應與輿情監測部門、技術支撐部門等多方有效聯動,相互支撐、相互配合,構建起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協同高效的輿情引導體系,客觀準確發佈並分析媒體和師生關心的熱點敏感問題,及時發現和應對各種不實不良信息的傳播,第一時間發聲,掌握話語主動權,引導良性表達,把各種不良影響降至最低。

第三,有效整合數據,增強輿情監控預判。輿情風險時常伴隨網民情緒變化而發展,網民情緒通過個體之間或群體之間的互動傳播、相互影響形成的共同情緒體驗易引發廣泛輿情。高校系統應對輿情反轉必須藉助輿情監測平臺的及時收集、大數據平臺的有效分析,洞察網民情緒變化,呈現輿論對該信息或事件的情感變化。當敏感信息數量顯著上升時,意味著負面言論或網民負面情緒上漲,高校相關部門需要立即引起注意,迅速研判是否存在風險隱患,抓住輿情重點,組織力量研究制定引導處置工作方案,明確責任主體,統籌協調,分工負責,做好口徑準備、回應方式等相關工作。

第四,官方及時應對關注輿論後續反應。出現反轉輿情事件後,輿論的後續反饋極為重要。尤其要注意,一是輿論是否滿意官方回應內容及回應速度、態度,是否會引起次生輿情風險;二是輿論是否存在其他訴求,官方除在線上引導應對之外,是否還應及時完善線下處置;三是時刻關注應對舉措的落實和執行,督促相關部門執行到位、跟蹤相關各方執行情況,避免應對措施落實不力造成輿情反覆。

總體而言,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已成為互聯網時代的社會風險之一,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第一陣地,要不斷提高輿情防控能力,積極應對高校網絡輿情“反轉”風險,打贏疫情防控戰。

(《抗“疫”視域下高校網絡輿情“反轉”風險的對策研究》成果 趙穎)

https://c.m.163.com/news/a/FMLPLEI00519TCKU.html?spss=adap_pc&referFrom=&spssid=24bb01033dc0b53d4e81ad8d951cc338&spsw=1&isFromH5Share=art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