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僅存的古城牆遺址,原來隱藏在此……

城牆,作為歷史的文物,隨著歷史的發展進程,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冷兵器時代那種防衛功能早已消失。

龍門僅存的古城牆遺址位於龍城街道辦環城西路(縣政協至袁屋路段),約120米。斑駁的牆壁見證著這個城市的歷史變遷。

龍門僅存的古城牆遺址,原來隱藏在此……

選址西林七星岡臨河據險建城

龍門僅存的古城牆遺址,原來隱藏在此……

龍門又稱“星城”,據1993年出版的《龍門縣文化志》記載,縣城西端,屬舊城之內,有大小七座山頭相連,這七座山名曰:樞精岡、璇岡、璣岡、權星岡、衡岡、闓陽岡、搖光岡,統稱七星岡。七星岡在城內平原突起,大小相連,若天上七星。

龍門僅存的古城牆遺址,原來隱藏在此……

▲清咸豐元年《龍門縣誌》龍門縣城內外全圖

明弘治九年(1496年),龍門建縣,龍門古城牆圍繞七星岡而建,工程浩大,城牆週四百九十二丈九尺、高一丈、基廣六尺,換成今天的標準是:周長1640米、高3.3米、基寬2米。此外還設有警鋪10間,雉堞950垛;城牆設有4個城樓,東門為青陽門、南為宣化門、西為秀兌門、北為拱北門。

龍門僅存的古城牆遺址,原來隱藏在此……

▲清咸豐元年《龍門縣誌》龍門縣城南門文明門

明清兩代,城牆進行重修或增高

龍門僅存的古城牆遺址,原來隱藏在此……

在明清兩代,由於天災人禍,龍門古城牆數毀數壘,人們多次對城牆進行重修或增高。

龍門僅存的古城牆遺址,原來隱藏在此……

▲龍門城牆遺址(牆體)

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風雨壞城,城牆坍圮,知縣張翱將其修繕。嘉靖六年(1527年),知縣趙華重修,四十一年知縣林宗和因寇警而加強戒備,增高城牆三尺;隆慶二年(1568年)又增高城牆二尺。後城垣頹毀。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夏季,龍門縣連續下雨3月之久,崩城牆200餘丈。

明清交替,帶來龍門20餘年動亂,城池多有毀壞。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知縣劉棟、教諭李應龍捐資重修;康熙五年(1666年),知縣楊熚復捐,修東西北三城樓和七星樓等。楊熚還修葺名宦鄉賢祠,疏浚城濠。當年農曆五月,東門青陽門城樓落成,登樓遠眺,目入東郊紫氣連,野橫樹晴開錦地。楊熚一時興起,作《東樓記》稱,“為樓於四門之巔,以肅瞻視,而東樓稍壯麗倍三樓。”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縣蕭大成重修城牆,更改城名,東門改為仁育門,西門改為義正門,南門改為文明門,北門改為貞安門。到道光二十八(1848年),城垣城樓馬道等均有坍塌,知縣毓雯詳報上級並捐資修城。

民國城牆被拆毀

龍門僅存的古城牆遺址,原來隱藏在此……

歷史的車輪緩緩向前,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城牆被拆毀,只剩下197米。

龍門僅存的古城牆遺址,原來隱藏在此……

在這數百年裡,龍門古城牆歷經重修、增高、拆毀,如今還剩一段約120米的古城牆守護這個城市。2003年7月15日,龍門縣人民政府公佈龍門古城牆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