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永辉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血脉,金融学是当今显学。这门显学一方面可以带来未来可观的现金流(近年来金融行业平均收入往往位列各行业之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理解经济社会运行,提升个人智慧。如果把学金融作为一项投资,毫无疑问地,它是一项高回报(高夏普比率)的投资。
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在此发挥作用,导致学习金融的人越来越多,开设金融专业或者金融相关课程的院校越来越多,毕业的金融背景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越来越多,以至于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当精英都想做金融的时候,这个社会一定出了大问题。
笔者这里不对热衷学金融这件事做价值判断,只是谈一谈对于金融科班的学生而言,在金融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哪些能力,以确保未来不被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淘汰,而是在金融行业中立足、发展,创出一片自己的天地。高薪和财务自由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能力1:读报表的能力
一是微观企业的三张表,即企业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分配表。心中常有三张表、读懂会计语言,才能拥有金融的敲门砖。无论是去银行做信贷经理、去券商做研究员,还是有幸去做基金经理,看企业财报都是基本功。这项基本功不扎实,贷出去的款收不回,推荐的股票不靠谱,配置的股票不赚钱。不懂财报的话,个人投资或进行家庭资产配置时,请自觉远离股票、信用债等资产类型。
二是宏观经济分析中常用的报表,包括央行系列报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信贷收支表)和外管局系列报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对外投资头寸表)。央行系列报表与货币银行学(有时也叫金融学、货币金融学)最相关,不懂这几张表格,学完以后,只能记住诸如“M0是流通中的现金、M1是M0加上活期存款”等死知识,而无法回答“M0、M1、M2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这类活问题,也无法分析诸如“为何近年来M1增速持续超过M2”这类新现象——其实等于没学。外管局系列报表与国际金融学(开放宏观经济学)最相关,离开国际收支平衡表很难判断汇率走势,离开对外投资头寸表,就不知道中国的外汇储备怎么来的、怎么用的。
能力2:读报告的能力
此处研究报告特指券商、基金和经济研究所等机构提供的报告,包括宏观分析报告、策略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等。
读研究报告,首先要找研究报告。研报发布的渠道众多,各大财经媒体(华尔街见闻、FT中文网、财新网等)、券商研究所开通的微信公众号(李迅雷、高善文、汪涛等研究界大佬均有公众号)、Wind数据库中的研究报告平台,每天都有海量研究报告发布。择其经典、重要者读之。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明确自己存在哪些知识短板(核心概念不熟、理论框架不熟、事实数据不熟)并及时补短板。这样,在未来的面试中,当面对“你觉得是新周期还是心周期”之类问题时,才能谈笑自若,侃侃而谈。
当读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会有写研究报告的想法。当他人的简历还停留在“精通Excel、计算机二级”时,你的简历上已经有了“撰写研究报告多篇”,谁的简历更能激起面试官的兴趣不言而喻。
能力3:抠数据的能力
所谓抠数据,是指要明白统计指标的编制过程(这个数据是怎么被统计出来的,比如:M2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发掘统计数据背后的经济故事(这个数据的变化或特征反映了什么经济现实,比如M0的季节性反映了春节因素)。只有善于抠数据,才能跳出课本,分析现实。例如,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量平价升”,量平的表现是什么?价升的表现又是什么?需要关注哪些关键统计指标?这些问题,在此不详细展开,可以参考光大徐高的研究报告《宏观经济数据入门》。
关于数据来源,一方面,一手权威数据在统计局、央行调查统计司、外管局、财政部有定期批量;另一方面,一些数据提供商早已将相关数据整理好,方便大家查阅使用。主要的数据提供商有Wind和CSMAR,前者偏市场研究,后者偏学术研究。值得一提的是,Wind的口号就是:研究源于数据,研究创造价值。可见,没有数据,就无从分析,无米不成炊,要饿肚子;有了数据,不会分析,有米不会做饭,最后也要饿肚子。
能力4:编程序的能力
趁年轻,学编程。掌握至少一门编程语言(VBA、C++、Python、R、MATLAB、Stata),牢记“能用电脑,不用人手”,从低效易错的重复劳动中解脱,享受自动化的美好。
对于编程的重要性,一万句话也说不完,所以干脆不说。这里只说一下自己的三点体会:
一是编程需要实践,千万不要光看书不敲代码。二是编程需要任务导向,千万不要为了学习编程而编程。三是编程需要记笔记长复习,千万不要今天记住了隔天又忘了。
我相信,报表读得好、报告写得好、数据抠得好、程序编得好,毕业就一定能找到心仪的金融行业高薪工作。如果没找到,可能性只有一种:你的竞争者比你更能读报表、更能写报告、更能抠数据、更能编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