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1000平的超市日銷1萬左右,銷售一直上不去怎麼提升?

遊天鯤


1000平的超市,算是一個不小的生活超市了,這樣體量的超市,日營業額3萬左右,才算正常,下面說說我給你的幾條建議吧。

一、加入生鮮經營,你自己不會做,完全可以將櫃檯分租出去,讓別人來做,採用分成扣點模式合作,這個非常重要,即使生鮮店不能給你帶來很高利潤,但必須要做,因為它會給你超市帶來不少客流,隨便捎帶購買點其他生活用品,你的營業額立馬就上來了。

二、需要重新梳理全品類商品的結構,很多超市對商品體系管理比較混亂,不能緊跟市場變化,是經營萎縮的主要原因。現在的經濟形勢下,建議你調整結構為(生鮮4):食品(4):(非食生活日化2),這種442的商品結構,是在滿足超市流量的前提下,爭取獲得更多轉化的黃金比例,實際操作中,你也可以根據當地消費習慣,適當調整比例。

三、緊盯競爭對手,可以專設一個崗位,瞭解周邊三公里競爭超市的動態,充分用好“海報商品”的局部價格優勢,帶動顧客,同時保持全場商品的相對平價,讓顧客有一個光臨你超市的強理由。

因為你沒有告訴座標,對你當地的商圈和環境情況不甚瞭解,所以權當參考。


MiloUU


【靈獸山】觀點:1000平米超市開業2年了,日銷售額1萬元的確很低。相比於5000平米商超動輒日銷40萬,以及不到100平米便利店日銷4000元,無論是利潤還是坪效都相差太遠,更不用說已經投入的。

另外,看起來臨近的生鮮超市與自己社區超市,在類別上進行了互補並雙向引流,但對盈利方面確是毫無幫助,甚至產生的成本都是浪費的。這樣的情況若想提升業績,需要對商品結構、面積坪效以及經營方式三方面進行梳理調配。

一、根據數據及坪效,縮小自營面積增加租賃或配套收益

從面積和銷售額看,超市的坪效和人效都很低。這種情況本質上反映兩個問題,一是客流不足以支撐這麼大經營面積,二是租金與前期投入在持續浪費。最少有個認識,超市銷售額如果不能在短期提升並持續,1000平的面積就太大。至於客流與商品,以及經營能力一會再論證。

1000平米超市已經不小,但因為沒有經營生鮮品類,這個面積就又變得很大。在餘下的食品和非食品兩個大類中,真正能產生業績和利潤的商品佔比並不多,這與二八原則是一個邏輯,生活中有需求的商品是相對固定的。也就是說,很多商品佔著陳列位卻賣不了多少,同時還佔用了大量資金和維護精力。

在無法增加生鮮品類的前提下,縮小超市經營面積,將空餘出來的位置做租賃來降低成本,實現收益是正確的選擇。這有個前提,外租業態要與超市品類錯位互補,另外要做好商品體系的重建,事實上現在實體店都在往小規模發展。

二、依據銷售重新梳理商品體系,組合好敏感引流品和利潤品

在超市經營中商品組織是核心能力,從商品採購、毛利率設定、品牌品類單品選擇、商品汰換和週轉等,都需要一定能力來支撐。在超市經營面積壓縮做平面規劃時,商品結構就需要重新篩選。

1000平米時日銷1萬,sku數量過多或者單品陳列面過大都有可能存在。面積壓縮後其中很多動銷率低的商品要被淘汰不再經營,銷售排名在前的民生必需品需要保留。這個動作要根據超市系統的經營數據來分析,總原則是對各大類中類單品通盤梳理。

商品體系整理是為了保留有消費需求的品種,放棄不能創造價值的單品,從而提高商品競爭力,同時能夠吸引更多流量並留存消費者。面積壓縮和商品調整會同時提高超市坪效,在降低成本實現增收的同時,讓超市運營體系變得更健康,如此雖然面積小了,但銷售額不見得會下降。

三、增加非競爭類生鮮品類,運用社交零售增加渠道提升業績

生鮮商品本來是超市最有價值的類別,不僅能夠引流還能賺錢,同時拉動食品和非食品的銷售,並且超市原有面積也足夠經營。旁邊有更專業生鮮超市,自家超市想做也做不好了。在整個社區商業中,生鮮超市與自營超市的組合,整體上是比較完美的,其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但對超市自身卻是不利的。

在接觸的生鮮超市中,很多400-500平米的日銷都在35000元以上,這算是正常的情況。生鮮超市可以細分獨立,而超市只做食品和非食品卻很難經營下去,這種品類結構多是便利店業態。用長線思維考慮,社區超市是不能放棄生鮮品類的,生鮮吸引人流帶動其他銷售的組合才是長遠的。

不過旁邊已有專業生鮮超市,自己也做明顯有心無力。超市在面積壓縮和商品結構調整後也沒有多餘的地方。但如今零售是多場景構建的,實體店大小並不很重要,通過社交電商模式,社群和小程序,通過與生鮮超市在競品的錯位上,進行拼購和社區團購等方式銷售,引流並增加銷售,方法有很多。

四、建議與結語

以社區超市現在內外部情況,不進行調整是很難有銷售增長的,用時間去養客更不可取。面積調整和商品結構梳理可以同步進行,這都是商業設計中平面規劃的範疇,但要規劃好促銷區。

植入生鮮品類其實是一種營銷方式,生鮮全品類複雜難以操作,要將選品做為重點,比如某一種應季進口水果,或者易於保鮮的蔬菜等。既不直接競爭又能達到經營目的,這對供應鏈要求不是很高。

最後,銷售的提升是多維度的,超市數據不好定是一個系統問題,需要全局考慮。如果條件還不成熟,也可以先從第三條先測試,接著第二條商品篩選,最後才進行賣場調整。在成本降低、商品力提高。生鮮品植入運營後銷售一定會有提高,盈利也會向好,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能力要強。

靈獸山天鯤,來自於底層實操,升維於時代節奏!100餘家連鎖品牌諮詢案例。歡迎關注!皆是原創!期待互動!

靈獸山


我個人覺得可以考慮直接縮小面積,做個數據分析,把品類縮小;

原因一,生鮮是中大型超市的黃金搭檔,你旁邊又來一個專業的;

原因二,近年來綜合體的崛起,基本在負一樓配備的都有超市,而且都是名牌,基本可以覆蓋3公里左右,另外24小時便利店也是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加上超市的毛利也是低的可憐,成本日益提升……內憂外患,是條不歸路……

如果說有沒有方法,我覺得可以考慮拿出來一部分面積,加盟個(雙匯賣肉),再搞個水果店,再找個人再來做個專業的生鮮店,假如旁邊有一個再開一個,其實反過來想想,可能會形成一種勢能,吸引力……

只有這兩個出路吧,第一縮小經營,第二往大了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