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用的典範有哪些?

搬空氣的大馬


古文今用的典範很多,我們分幾個方面來看。

一是總體來看。

首先是傳承的語言,我們的文字從甲骨文到秦統一,再到現代簡化字,這都是古文今用。

第二,國人的儒釋道三家的古文皆影響我們至深,從如何,到禮義,這是儒家的,到道德,這是道家的,到緣分,這是釋家的,這都是古文今用。

第三,整個歷史的一脈相承,雖經數千年曆史分分合合,也有異族融入,但總體還是傳遞了下來。這些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最不自知的,也最典範和明顯的。

二是具體來看。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儒家對易的解剖和核心觀念。講的是為人的基本原理。

過去現在未來,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是釋家對因果進行的描述。拿來修心可立地成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道家對真實世界和人類語言的理解。拿來化解思考上的問題。

更有上千個有故事的成語,沒故事的成語。為你我鋪開了一個穩定大千世界。


成都吉祥老楊


文化的傳承性就是古為今用的表現形式,大到治國方略,小到現代企業的治理無不帶有文化的傳承性。比如:

1.“民本思想”:

孟子的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毛澤東提出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倡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2.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

司馬光說過:“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毛澤東提出了“才德兼備”的幹部標準和“任人唯賢”的幹部路線。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指出,“堅持德才兼備、選賢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人才的顯著優勢。”

3.“義利並重”的倫理: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在市場經濟時代,以盈利為目的是企業的一個特徵。但企業經營應“義利並重”。重視社會效益,積極上繳稅收,維護自然環境,提供優質產品,關心社會公益等。

4.“知己知彼”的商戰法則:

《孫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戰爭法則,已被頂禮膜拜為市場經濟的金科玉律。企業制定戰略決策時不僅要研究企業的外部環境,還要研究企業的內部環境;要知道外部環境的挑戰與機遇,也要內部條件的競爭優勢與短板。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發展目標與戰略方針。

總之,我們應堅持“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溫故知新,服務現實。


半支蓮6


古代文化“以人為本”。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我認為凡是對現實生活和文化領域有用側精髄都是典範。比如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