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的令你最觸動的電影是什麼?

Gina愛追劇


因為一句“Look at me”徹底愛上《哈利.波特》系列電影,西弗勒斯·斯內普是我最喜歡的電影角色。身為一個雙面間諜,一直偽裝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不管你是否認同他,不管你是否喜歡他,但斯內普始終是說出“永遠都是這樣(always)”的斯內普,是藍天大樹下淺笑的西弗。他應鄧布利多的請求殺了他,保護了馬爾福的靈魂;他成了霍格沃茨在伏地魔面前的最後一道防線;他不得不面對無力救助的同事的死亡;他給伏地魔無關緊要的信息以取得他的信任,避免霍格沃茨全部落入食死徒的掌控;他儘量保護每一個學生,自己卻喪命在納吉尼的毒牙下;他彌留之際的一句“Look at me(看著我)”“You have your mother's eyes(你的眼睛就像你媽媽的一樣)”,見證了他從未表白卻一生不變的愛戀,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可以戰勝死亡,那就是愛。





黃埔老胡講公考


日本電影《如沐愛河》中的老教授,為了抵抗衰老和孤獨,竟然想到了花高價叫援交少女,然後像對女兒、或者孫女一樣照顧她。這故事讓人感慨、感動,然後,沉默。

人都是要老的,如果你我有幸活到老。

我們奮鬥終生,為了晚年做好充分準備:

好好培養孩子,所幸老了沒有子女拖累;

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老了身體也健康;

再理想些,事業有成,老來有車有房多金,在業界有名望仍然可以做些事情——

然而,當你果然老了,你會發現這一生的努力都不足以應付那一天的到來。

比死亡更恐怖的,是衰老和孤獨。如果有幸活到老,這將是人類共同的遭遇。

《如沐愛河》裡的老教授,就是這樣一款“理想型”老人。

明子是從鄉下來到東京唸書的女大學生,為了維持學業,悄悄作了援交少女。

明子坐車去接下一單活。

而這位客人竟然是一位可以做女孩爺爺的老者,一位年逾八旬、道貌岸然的老教授!

老人站在窗前,俯下微胖的身子向樓下探頭,也許是在打量下車的這位女孩是不是他想要的那種;

他邁著老人特有的急促的碎步在房間裡走來走去,煮咖啡,接電話,接起來對方等不及已經掛掉了——

他滿頭白髮,戴著眼鏡,孤身一人住在堆滿了書籍的公寓裡。

不知為什麼看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感覺這老教授和《背影》中的父親一樣,單是這微胖的、遲緩的、衰老的身影,就讓人心生憐憫與同情——

他花了大價錢叫來明子,卻似乎並不著急。

女孩拿出職業性的花招,故作天真地在房間裡向老教授問東問西,“我像不像這副畫裡的女人?”“這是您的太太嗎?”

老教授像爺爺那樣慈愛而寬容,很耐心地給她解釋畫作的歷史,介紹日本的文化和傳統,簡單而誠實地說說自己的家庭情況——自從夫人去世,他已然孑孓一身了。

他為女孩專門熬了她家鄉的湯,可是女孩說不喜歡喝湯;

他趁女孩去洗手間斟滿了葡萄酒,點上了溫馨的蠟燭,放起了他最喜歡的詠歎調,《如沐愛河》——

其間老教授衰老而笨拙的身影會不時地經過他亡妻的照片,開始時這照片會讓觀眾以為這是導演借他的亡妻以這種方式譴責他——

可是女孩卻不理解這位客人與別人有何不同,她按照慣常的做派直接脫光了鑽進被子,並且嬌聲呼喚她的客人快來安慰自己,只是她很快就睡著了——

作為僱主,此情此景,教授完全可以拿出金主的大爺氣派,粗暴弄醒女孩、喝令她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表現——然而他的教養不允許,他的意願也不允許。

他原本就是想找一個清純的女孩,有溫度會說笑的女孩,安慰自己的孤獨與不安。

如此而已。

他是有多孤獨,才會想到花錢叫援交少女這一出!

細思恐極。

老教授拔掉了電話線免得吵醒女孩,然後默默地回到餐桌旁,關掉了音樂,熄滅了蠟燭,端起酒杯自己慢慢地品味——

鏡頭再一次掃到了亡妻的照片,還是那樣誠懇地看著他,而這時觀眾感到的早已不是譴責的目光,而似乎能聽到她從那個世界為自己的丈夫發出的深深嘆息——

在這樣的時刻,你很難說誰更幸福,是那個未亡人,還是那個先走的人。

不要說,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衰老和孤獨,終將與我們每個人狹路相逢。

無處可逃。


亂而且亂彈


《綠皮書》展開於1962年的美國,一個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的年代。故事講述了一個粗俗暴力的白人——託尼,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開車。黑人鋼琴家唐要從紐約開始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開始了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

相對老套的故事背景,展現了無數次的種族問題,讓不少人心中生疑,這部電影為何斬獲奧斯卡三項大獎。而在看過之後,胖梨不得不說,這流暢舒服的敘事方法,自然真摯的社會問題,演員們用心地演繹,奧斯卡三項大獎,實至名歸。而在大獎的背後,這其中包含著打動無數人的情感與人性。

孤獨

故事的男主人公天才音樂家雪莉博士是孤獨的。這種孤獨來自於白人社會對黑人的不公平和歧視,也來自與與同膚色同胞的巨大的經濟、文化差異,更源於用實際行動去突破社會階級的不被理解與質疑。

在音樂方面的成就背後,是一夜夜的孤獨與酒。永遠用禮貌、高雅的微笑去面對舞臺上的榮光,去解決生活中的不公待遇。可這種笑容不是不堪一擊的,因為它早已在屈辱的生活中變得呆板僵硬。

都說家是溫馨的港灣,但孤獨的唐都不曾與自己的兄弟聯繫。他認為哥哥知道自己的聯繫方式卻沒有來找自己,便不願意做主動的那個人。

明明有勇氣去打破黑白的界限,卻連與家人主動聯繫的動力都沒有,人性的矛盾交織在唐這個“複雜”的個體中。

而託尼卻看得透徹,只是說:“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

在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展現的是唐因同性戀性行為被抓進監獄,託尼來到警察局用賄賂警察的方式將唐糾結出來。隨後兩人因解決方式爭吵起來。

在貧窮的託尼眼中,唐是住在城堡裡,高高在上的音樂博士。而唐憤怒地喊叫,一個人住在城堡裡有什麼意義。

認同感

常見的種族問題電影,常常講述了底層黑人的奮鬥歷程。而在《綠皮書》中,這種問題展現為人與人的自我認識與追尋。

託尼作為一屆“屁民”,秉承著自己的一套生活習慣:大聲說話,滿口髒字,不爽就打,可以在路邊草叢裡小便,吃完的垃圾直接甩出車窗。

而雪利作為整日生活在上層社會的音樂家,必須時刻自律,時刻保持尊嚴:嚴謹的用餐禮儀,考究的吐字用詞和發音,整潔的著裝,以及面對所有人保持的微笑和尊重。

片中有一個頗為意味深長地鏡頭,烘托了電影主題。兩人的車子因為發動機過熱不得不在中途停下來,路邊是一片農場,一群黑人正在烈日下揮舞著鋤頭幹活。

身著西裝的雪利走下車來透氣,農場上的黑人們紛紛停下來,用奇怪的眼光看著公路上發生的一切。

一邊是衣著襤褸,大汗淋漓的黑人農民,一邊是衣著考究,精緻優雅的黑人藝術家。相同膚色的人群,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命運。馬路邊的柵欄,如同一道巨大的分割線,將唐隔離在外。

而在白人生活圈裡,舞臺上的唐是受人尊敬高高在上的殿堂級音樂家。而走下舞臺的他,依然是白人口中的那個nigger,連在洗手間內如廁的資格都沒有。

他不被白人社會認同,不被黑人群體接納。他隻身一人站在兩個社會的交界處,孤獨地讓人心疼。這也就推動了雪利博士後來的痛苦獨白。“所以如果我不夠黑,也不夠白,我甚至不夠男人,告訴我託尼 ,我是誰?”

我是誰?你是誰?缺乏認同感的人如同浮萍,孤獨痛苦地在這世上飄零。

勇氣

勇氣可以說是全片的主題關鍵詞,也是激勵大眾共鳴的主題詞。雪莉博士明知道當時的美國南部對黑人的種族歧視很嚴重,越往南越嚴重,可是他還是選擇要去南部巡演,去經歷去突破自己的舒適區,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化去捍衛大眾的認知。

在故事的前半段,託尼十分不理解為什麼唐放棄在紐約第三大道三倍薪酬,且受人尊敬的表演,卻選擇艱難地在美國陸地上行走,闖蕩。而在影片快要結束時,唐三重奏的音樂夥伴給出了答案。

他說:“因為光靠天賦是不夠的 改變大眾的想法需要勇氣。”唐正是因為懷揣這樣的勇氣,才有了拿著綠皮書,用音樂來改變人們對黑人的其實。

《綠皮書》中的勇氣更多地來自與和自身的和解。作為一個從事高雅藝術的音樂家,唐學會放下姿態,大肆啃著炸雞。像甩開所有煩惱般地將雞骨頭扔在窗戶外。

作為一個黑人,他學會擁抱自己的同胞,在黑人酒吧大肆享受音樂的樂趣與快樂。而作為一個最基本的人,他學會捍衛自己的權益,當對方不允許自己在餐廳內吃飯時,取消演出。

溫情

《綠皮書》作為一個喜劇,用戲劇性的結局衝突為觀眾們帶來了不少笑點,更用人們心中真摯的溫暖傳遞出愛的喜悅與力量。

白人託尼,家境窘迫,暴力痞氣,卻有著一屋子溫暖的家人。並在旅途中將這種溫暖傳遞給孤獨的唐。從起初的厭惡,將妻子為唐準備的三明治偷偷吃掉,到後來見到唐受欺負,大喊“以後沒有我你哪都不準去”,再到結局時大家一起度過地溫馨的聖誕節。

這種溫暖不來自於高雅的禮儀,不來自於粗俗的生活方式,而來自於真誠的關懷,內心的柔軟。託尼翻閱綠皮書,尋找適合唐住宿的酒店。唐買下託尼偷的綠寶石,將它視為幸運石。

不浮誇的劇情體現,只是用鏡頭微微帶過的畫面,卻向觀眾展示了溫暖的美好。整個電影在溫情的基調中落幕,留給觀眾地是嘴角的笑容,也是心中的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