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得了重病,你是願意每天生不如死的活著還是安樂死?

於野洋


說一個真人真事。于娟,山東濟寧人。上海復旦大學年輕有為女教師。1979年4月出生,2011年4月去世。生命終止於32歲。一個風華正茂的女子,一個兩歲半孩子的母親,一個四十歲男人的妻子,兩個六十歲老人的女兒,她的離世,給親人、朋友留下太多的遺憾與不捨。

——我們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2009年12月,于娟被確診患了乳腺癌晚期,在接下來的一年多的時間裡,她用心血留下了70多篇“生命日記”。這本由日記集結而成的書《此生未完成》,是她留給父母、丈夫和女兒的牽掛,是她留給知心朋友們的叮嚀,更是她留給千千萬不曾相識的讀者的警醒和告誡。

她在博客上說: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這句話看得我淚如雨下,我倆同年,同樣是父母的女兒,孩子的母親,丈夫的妻子。疫情之下,感覺父母對我特別依戀,一個多月不能見面,老爸每天早上必須打電話,問問是否吃早飯;老媽每天晚上都視頻連線,問問這一天柴米油鹽的瑣事。等到先生出門執勤,我必定每週送去蔬菜水果,七八十歲的倆個人就爭著下樓去取,為的是在小區門口看我一眼,說幾句話。

父母愛子女的心,兒女永遠都趕不上,我內心就更覺得虧欠二老。把這些和上中學的女兒聊,就能看到她的變化。老爸讓我在網上幫他買兩本書,說給我錢,女兒馬上說:給自己爸爸買書還要錢,那是不孝,不用給,就讓我媽買!語氣眼神動作一套下來,如行雲流水,弄得我特別感動。書郵到了,放到小區門口的超市,她又立刻穿衣服去取,一改往日的懶惰。

珍惜生命,珍惜眼前人。其實,這些淺顯的道理,誰都懂。然而,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卻少之又少。于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不遺餘力地向我們傳達著一種思想,那就是活著的意義。以向死之心去活著,是勇敢人的活法。


春風化雨稚心暖



如意吉祥


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如果是二選一,我選擇安樂死,既然是生不如死,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連累家人。浪費醫療資源,要真到了那一步,安樂死是最好的選擇,只可惜我們國家到現在還沒有立法安樂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