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學校都是怎樣進行教研活動的,效果怎樣?

本格樂學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因為所有的村校都撤消了,合併成這個鄉唯一一所學校,這樣集中資源辦學,確實對提升教育教學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我們學校把所有的老師共分為語文組,數學組,英語組和綜合組,其中,中層以上的老師或領導都分在了綜合組,因為綜合組這個組別的人數最多,所以集體智慧很強勢的。


每個組都會選一位老師來當教研組長,負責本組本學期的教研活動組織者和領導者,因為我們學校的每個組長只負責一個學年(即上半學和下半學期),當然可以申請繼續當組長,這個是允許的。學校領導就是希望每個老師都得到鍛鍊,我們的老師不僅僅只是負責搞教學,而且在組織能力,領導能力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發展,所以我們學校的教研組長實行輪流制,正所謂風水輪流轉,好運明年到我家。


1,每個學期開學,每個教研組長都要擬寫教研計劃。

要根據本組的實際情況,特別是要根據上期末考試的成績進行分析,找出每位老師的問題所在,有針對性地分析,把握整個組實際問題,然後擬定一份合理適用的教研計劃,為本學期的教研工作有指導性作用。

2,每個學期開學,組織本組教師進行新課標學習。

新課標,在我的學校,每個老師都要認真學習。而且是由教研組長組織大家一起學,同時做好筆記,認真思考,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學習各自學段的課程目標,按照課程內容大綱的要求。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把握好教材目標和內容,一定要好好學習課標。

3,每個學期開學,組織本組老師做好上期成績分析。

雖然說上期成績成為過去,但每個老師只要認真去思考,認真去分析,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從中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方法,必定會為今後的工作提供有利的幫助。

我們學校每個組每學期的教研計劃上交一份給教務處存檔,另一份張貼在每個組的辦公室,便於大家監督和執行,從開學開始的第一個周就執行任務。



我們學校的教研有很多種形式相結合。1,可能會指名一位老師上示範課。2,可能是兩位或以上老師同課異構。3,可能是某位老師組織大家學習一個課題材料。4,可能是其他的學校的老師來本校交流學習。5,可能是我校老師去外面交流學習。6,其他的形式。

而且我們學校每個組搞教研活動是規定時間的,特殊情況除外。星期二是語文組教研活動時間,星期三是英語組和綜合組,星期四是數學組教研組時間。

每個組的組長要嚴格按照教研計劃和時間組織本組成員進行教研活動,每位上課的老師都要精心組織,認真思考怎麼上好課,可以自己先備課,上課,讓其他的老師聽課,進行修改,不斷改進。



特別是研討課,各位老師要認真聽課。而在評課會上,每位老師都要事先做好評課的準備,指出執教老師的優點和不足的地方,取長補短,幫助特別是年輕老師快速成長,大家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見解。讓教研活動真正發揮它的作用和價值,而不是僅僅停流在教研活動的形式階段。

總之,我校的教研活動是在各教研組長的帶領下,在教務處的支持下,在各位老師的大力參與下,在各位同學的努力學習中,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認認真真,紮紮實實有序開展。我校的教研活動重質不重形,重質不重量,而且教研效果一次比一次好,學校的教學質量一直排在鄉鎮前列。

默默花開


教研活動是學校常規性工作,我們學校每月都會安排 。學校教研活動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一次好的教研活動,對教師能夠帶來極大的啟發。所謂好的教研活動,就是目標明確的、不走過場的教研活動。

開展教研活動要有針對性。

教研活動一般都是針對性很強的活動。通常有以下幾個目的,一是幫助年輕教師提高課堂教學的規範性;二是推廣優秀教師課堂教學的好做法;三是針對某一教學環節或某一課,尋找最優化教學設計;四是通過教研活動,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怎樣開展教研活動。

首先要確定教研活動主題,制定活動計劃。

其次要做好課堂觀察記錄。聽課者應該有所分工,側重不同觀察角度,觀察面要廣。

第三要做好錄像,研討時可以通過回看錄像來說明。

第四要合理安排教研流程。研討過程應該包括講課教師的陳述,聽課者的意見,組織者的總結等。要避免泛泛而談,應該多用數據說話。

我們學校教研活動,經常採取同課異構的方式進行,在差異比較中,獲得啟發。

幾個常見的研討主題。

總結我參加的教研經歷,認為如下方面教研頻率較高。

課堂教學流程研討。這是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必須進行的教研活動。我們傳統課堂教學,是師從原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五環節教學法,這種教學法影響深遠。它的主要問題,是對學生自主性的忽視。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方式,學校都啟動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核心都是突出了以學為主的教學思想,這樣教研的主題更加豐富了。

進行具體教學內容和方法教研。比如,古文閱讀教學、數學複習課教學、思維導圖在物理課的應用等。

針對教學細節的研討。比如,教師提問如何更有啟發性,更能活躍學生思維;學生小組合作如何開展更有價值;優秀教師是組織課堂教學中怎樣關注學生的; 特別是進行STEAM教學過程中,如何組織好跨學科活動設計等。

教研活動提倡一課一得,立竿見影,做得好的,其他教師馬上可以模仿,出現問題的,別人也能迅速作出調整。

我們要求參與教師要發表意見,至少要說出兩個亮點和一個可以改進的地方。

總之,教研活動應該成為學校常態的活動,重要的是教研活動主題要明確,組織要嚴謹,課堂要真實,研討過程要說真話,否則意義不大。


管窺蒼穹


我們學校每學期的教研活動一般分兩部分:一是常規教研活動,二是根據教學實際出現的問題而開展的隨機教研。以常規為主,隨機為輔。

常規教研:單週集體備課,雙週專題研討。

這個基本上大部分學校都是這樣執行的。我們學校分學科錯時教研,週一到週四每天下午學生放學後,學科分別進行教研,每天一個學科不撞車。如果全校教研,教科研一般安排在週五進行。

我們現在是每個教研組成員輪流做主持人,每次教研記錄都是輪流記錄。每次一開學就訂好計劃,把教研活動的時間、地點、人員、內容以及主持人和記錄員都進行了分工。每次該誰負責,誰就準備好,倒是有條不紊,但是流於形式,效果一般。

重視培訓: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

“請進來”就是我們經常將一些名師請進來現場授課、講座,近距離交流。老師比較歡迎的是一線名師,講課時的那種底蘊,和處理教材的獨到確實讓人受益匪淺。對於觀念方面的講座,老師們反應比較平淡,還是喜歡接地氣的。

“走出去”就是經常派骨幹老師外出學習,學習回來會有交流分享。不少老師走出去,用照片呀,拍的視頻呀,來講述自己的學習生活,感覺挺有收穫的。整個的氣氛也非常的輕鬆愉悅,這種形式老師們還是比較喜歡的。

像剛開始學習微課時,大家都很神奇,學校就專門派計算機老師出去學習,回來再教給我們。幾天學一點,慢慢鞏固消化。大家都很高興,集體教研時,一邊學,一邊做,一邊展示,家裡人、學生、自己、連家裡的小寵物都當做素材,放進了微課,覺得很有趣。不僅學就會了如何製作微課,而且學會了利用此項技能錄製家庭小影片,增添了生活情趣。所以這種比較實用的研修學習大家還是喜聞樂見的。

善於推廣:老師有好做法,及時教研推廣

學校有時會進行金點子推廣會,大家可以說自己,也可講別人,說說同樣的情況下,有什麼好辦法來解決教學中常出現的問題。大家會評選,誰的點子好,誰就是金點子大王。學校會給頒發證書,給予一定獎勵的。

課題引領:成果及時發佈,引領老師提升

課題不要高大上,空中樓閣式,要接地氣,比如如何提高低年級識字量;如何進行幼小銜接,讓一年級孩子儘快適應小學生活;怎樣利用教材進行小練筆;如何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等等。選擇能夠讓老師們可以具體操作的,做完這個課題對自己對別人都有用處的,這樣老師們才願意去研究。

區域聯盟:周邊學校手拉手,進行區域性交流

同區域學校進行學校聯盟,會進行區域性交流或同課異構賽課等活動。平時也可以參加彼此的重大教研活動,取長補短,也增進了各個學校老師間的交流和情感。

總之,教研活動形式可以多樣,但實質都應該圍繞教學一線,接地氣的,讓老師覺得實用的內容為好。


我是徜徉半畝方塘,一線教師,歡迎關注,一起交流教育教學故事,分享學生管理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