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一些電視劇總要把不愛寫作真愛?比如《清平樂》的帝后,感情線總是和歷史對著幹,比如黑長孫皇后?

楊軍鳴


從歷史上來說,我不認為歷朝歷代的明君裡會有真愛。畢竟他們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時時刻刻要思考的是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畢竟中國那麼大,今天這裡乾旱,明天那裡洪水。今天權臣當道,明天佞臣把權,哪一件事情不比愛情重要,實在沒有時間去沉溺在兒女情長裡。宮妃對他們來說大部分也只是儘量培育出適合繼承大業子嗣的作用以及小部分可以放鬆心情的效果而已。

但是從拍攝電視劇的要求上來說,皇帝的愛情戲碼卻是相當必要的。不管是什麼類型,沒有感情戲的電視劇都很難引起觀眾的追捧,也比較難產生話題度,所以不管歷史上的皇帝是什麼樣子,只要他出現在電視劇裡,都必須背上幾條感情線才能算是完成了演出工作的好皇帝。而為了提高收視率,各種愛而不得、初戀無法相守、相愛卻因誤會錯過或者被太后或者皇后棒打鴛鴦的劇情也是在宮廷劇裡屢見不鮮。

至於抹黑哪一個皇后,或者抬高哪一位妃子,大都是由電視劇本身的定位決定的。比如唐太宗不但自己一生頗為傳奇,經歷的女人也個個有特色,亡國公主楊氏、一代才女徐慧、女帝武則天,不是身世波折,就是聰明絕頂,疑惑個性卓絕。而相比之下,長孫皇后雖然地位最高,卻沒有太大的個人特色可說,又著有《女則》嚴格地規定天下女子的行事規範,給人感覺總是特別刻板規矩,自然更不願意將其作為女主,反而經常當作阻擋女主尋求真愛的大BOSS。

而目前正在熱播的《清平樂》則因為是歷史正劇,所以情節不會太過言情狗血,以中宮皇后作為女主更符合其劇性質。該劇要突出的是宋仁宗的治世之道和仁厚之德,自然在劇中不會做出不敬 皇后的事情,曹皇后也是伴隨其一生為其付出良多的人,以這樣的皇后為女主更能顯出帝王的理性和正氣,而把感情上的小高潮放在帝后之間,不會讓人覺得突兀,也讓劇情流暢,人物性格不會前後矛盾。

不過《清平樂》裡的感情線當然也不止皇后一條,青梅竹馬的苗心禾及寵妃張必晗也佔據了皇帝情感中的極大分量,歷史上的帝王本就不可能鍾情於一個女子,也算極大還原史實了。


電影裡的海闊天空


由小說《孤城閉》改編的電視劇《清平樂》是言情劇,言情電視劇中這種情況比較常見,這主要是供需關係所致,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供需關係呢?


一、真愛寄託了人們的美好希望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真實的生活是這樣,歷史的真相也是如此。


政治婚姻首先要為利益服務,皇族聯姻是為了強強聯手讓雙方的利益更加牢固,這種關係下愛情本就無足輕重,就如電視劇《清平樂》中的帝后演得浪漫,但歷史上他們要履行職責,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哪有閒情逸致顧及愛情?對帝后來說不愛才是常規操作。


有真愛的皇帝們多半不稱職,他們一門心思撲在真愛上,也顧不得治理江山了。比如唐明皇和楊貴妃、李後主和小周後,順治和董鄂妃,過度沉迷於愛情,少不了贏得美人丟了江山。所謂愛情、事業雙豐收的美好願望只能靠編劇的虛構來實現了。


電視劇劇本根據歷史事件進行再創作,加以虛構和美化才更符合觀眾的期待,畢竟觀眾嚮往真愛,喜歡看和真愛有關的故事。


真愛雖然稀缺,但不妨礙每個人期待自己能遇到真愛,總沒有誰希望自己遇到虛情假意的愛情,歷史中皇族婚姻為了利益犧牲了愛情,好歹擁有權力和財富,普通人沒什麼可圖的,就圖彼此是真愛了。


如果照搬歷史演出來,大家去看歷史書就可以了,僅僅呈現畫面感的電視劇也太無趣,這樣無法發揮電視劇的娛樂功能。


沒經過美化、加工的愛情,無法讓觀眾產生共鳴,不能感動觀眾,也不能讓觀眾產生興趣。講愛情題材的電視劇為了收視率把不愛改成真愛是必要的。


《清平樂》中的帝后如果不改成他們擁有真愛,那這部劇的看點何在呢?既不能發糖,也沒有虐點,這樣的愛情片會撲街的。


二、真愛寄託了創作者的情懷


電視劇《清平樂》由小說改編,小說本身寄託了作者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其對真愛的歌頌。給人物設置與歷史相悖的感情線可以推動故事情節發展,讓小說情節曲折、動人,更加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湯顯祖的《牡丹亭》描寫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在作者的眼中戀人可以為了真愛去死,擁有真愛的人也可以因愛情死而復活。這樣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成為經典,流傳幾百年,可見自古真愛故事很受歡迎,暢銷且流行。


《牡丹亭》中杜麗娘感慨:“恰三春好處無人見”、“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借春景、春花比喻自己風華正茂卻無人欣賞的悲涼,透露了自己對愛情的渴望與希冀。看似是劇本的人物感物傷懷,其實藉機抒發了作者的愁苦和無奈。


湯顯祖雖然才華橫溢,但因為跟張居正不和,在張居正為官期間仕途不得志,處處受打壓,這正像雖然青春貌美,卻只能和斷壁殘垣為伴,深感辜負了自己天生麗質的杜麗娘。


電視劇很多根據歷史改編創作的作品通常都寄予了作者的情懷,加以美化,符合了創作者和觀眾的雙重心理需求。


湘女追劇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有句話叫做"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所以關於帝后真正的感情,恐怕只有他們兩個當事人心裡是最清楚的,作為後人的我們無法給出精準確切的評價,真正讓電視劇改寫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三點:

"帝后戀"觀點新穎,更吸引的觀眾眼球。

皇帝寵愛一個妃子容易,愛上一個皇后卻很難。妃子大多數都是皇帝喜歡一時,或者一世的女人,她們多才多藝,文化、家事也不需要很高,主要任務還是討好君王,綿延子嗣;但是皇后不一樣,她要統領後宮,要替夫君看管內院,不讓她們逾矩,影響君王的朝政,還要時時勸導皇帝,雨露均霑,以免妃子們心生怨念,互相爭鬥,更重要的是,皇后是天下之母,是所有女人學習,模仿的榜樣,所以皇后一般都是出自大家,端莊,賢惠,即使多才多藝也不能顯露,要大度,不爭寵,因此在歷史上,皇帝喜歡皇后的例子其實也沒幾個。

經濟學上講:物以稀為貴,少的東西大家都喜歡,供不應求,才能賣出一個好的價錢,拍電視劇自然也逃不過這樣的法則,既然歷史上帝后相愛的例子那麼少,不如編幾個增加一下收視率,畢竟拍電視劇成本也很大,在為觀眾呈現好的作品的同時,最終目的,還是要考慮後期收益的問題。

"帝后戀"符合女性的傳統思想

說白了,看電視劇的觀眾,女性同胞還是佔大部分比例的,男生的時間基本都花在動漫和遊戲上,這麼一來編劇自然要按照女孩子的觀點去做電視劇。

所以這裡就會爆出一個問題,哪個妻子會希望自己的老公偏愛小妾小三的,所以帝后路線更符合廣大女性的審美標準,最好還是一夫一妻相守一生的那種,別說收視率會不會高,至少看著它是不會太彆扭。

再來在古代,皇帝寵愛小妾那都是朝臣們所反對的大忌,一般這種情況下都會極力勸阻,甚至聯名上書,而這個觀點也一直影響著後代,比如在看《孝莊秘史》的時候,皇太極一個勁地偏愛不懂事的宸妃,宸妃不是女主角,觀眾看的自然也很氣,虐劇收視率也許會很高,但後期重刷的幾率也很小,大家都喜歡甜甜蜜蜜的電視劇,所以編劇一般不會太過於冒險,小虐怡情,大虐傷心啊。

"帝后戀"真正的感情不得而知,更具有神秘的色彩。

一個後宮的皇帝不一定就是喜歡皇后,佳麗三千的皇帝不一定就是對皇后很差,所以無論是野史,還是曾經有過的歷史,我們都無從猜測,帝后的感情往往是由身為第三者的史官記載並傳頌給世人的,皇帝也許與皇后相敬如賓,也許和皇后愛得深沉,也許相看兩生厭,又不能廢黜,只好湊合著過,那都是以史官客觀的眼光,若想真正知道帝后是否相愛,那隻能問當事的兩個人,編劇正式為了滿足觀眾的好奇心,才把"帝后戀"扮上了大熒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