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一些电视剧总要把不爱写作真爱?比如《清平乐》的帝后,感情线总是和历史对着干,比如黑长孙皇后?

杨军鸣


从历史上来说,我不认为历朝历代的明君里会有真爱。毕竟他们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时时刻刻要思考的是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毕竟中国那么大,今天这里干旱,明天那里洪水。今天权臣当道,明天佞臣把权,哪一件事情不比爱情重要,实在没有时间去沉溺在儿女情长里。宫妃对他们来说大部分也只是尽量培育出适合继承大业子嗣的作用以及小部分可以放松心情的效果而已。

但是从拍摄电视剧的要求上来说,皇帝的爱情戏码却是相当必要的。不管是什么类型,没有感情戏的电视剧都很难引起观众的追捧,也比较难产生话题度,所以不管历史上的皇帝是什么样子,只要他出现在电视剧里,都必须背上几条感情线才能算是完成了演出工作的好皇帝。而为了提高收视率,各种爱而不得、初恋无法相守、相爱却因误会错过或者被太后或者皇后棒打鸳鸯的剧情也是在宫廷剧里屡见不鲜。

至于抹黑哪一个皇后,或者抬高哪一位妃子,大都是由电视剧本身的定位决定的。比如唐太宗不但自己一生颇为传奇,经历的女人也个个有特色,亡国公主杨氏、一代才女徐慧、女帝武则天,不是身世波折,就是聪明绝顶,疑惑个性卓绝。而相比之下,长孙皇后虽然地位最高,却没有太大的个人特色可说,又著有《女则》严格地规定天下女子的行事规范,给人感觉总是特别刻板规矩,自然更不愿意将其作为女主,反而经常当作阻挡女主寻求真爱的大BOSS。

而目前正在热播的《清平乐》则因为是历史正剧,所以情节不会太过言情狗血,以中宫皇后作为女主更符合其剧性质。该剧要突出的是宋仁宗的治世之道和仁厚之德,自然在剧中不会做出不敬 皇后的事情,曹皇后也是伴随其一生为其付出良多的人,以这样的皇后为女主更能显出帝王的理性和正气,而把感情上的小高潮放在帝后之间,不会让人觉得突兀,也让剧情流畅,人物性格不会前后矛盾。

不过《清平乐》里的感情线当然也不止皇后一条,青梅竹马的苗心禾及宠妃张必晗也占据了皇帝情感中的极大分量,历史上的帝王本就不可能钟情于一个女子,也算极大还原史实了。


电影里的海阔天空


由小说《孤城闭》改编的电视剧《清平乐》是言情剧,言情电视剧中这种情况比较常见,这主要是供需关系所致,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供需关系呢?


一、真爱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希望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真实的生活是这样,历史的真相也是如此。


政治婚姻首先要为利益服务,皇族联姻是为了强强联手让双方的利益更加牢固,这种关系下爱情本就无足轻重,就如电视剧《清平乐》中的帝后演得浪漫,但历史上他们要履行职责,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哪有闲情逸致顾及爱情?对帝后来说不爱才是常规操作。


有真爱的皇帝们多半不称职,他们一门心思扑在真爱上,也顾不得治理江山了。比如唐明皇和杨贵妃、李后主和小周后,顺治和董鄂妃,过度沉迷于爱情,少不了赢得美人丢了江山。所谓爱情、事业双丰收的美好愿望只能靠编剧的虚构来实现了。


电视剧剧本根据历史事件进行再创作,加以虚构和美化才更符合观众的期待,毕竟观众向往真爱,喜欢看和真爱有关的故事。


真爱虽然稀缺,但不妨碍每个人期待自己能遇到真爱,总没有谁希望自己遇到虚情假意的爱情,历史中皇族婚姻为了利益牺牲了爱情,好歹拥有权力和财富,普通人没什么可图的,就图彼此是真爱了。


如果照搬历史演出来,大家去看历史书就可以了,仅仅呈现画面感的电视剧也太无趣,这样无法发挥电视剧的娱乐功能。


没经过美化、加工的爱情,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不能感动观众,也不能让观众产生兴趣。讲爱情题材的电视剧为了收视率把不爱改成真爱是必要的。


《清平乐》中的帝后如果不改成他们拥有真爱,那这部剧的看点何在呢?既不能发糖,也没有虐点,这样的爱情片会扑街的。


二、真爱寄托了创作者的情怀


电视剧《清平乐》由小说改编,小说本身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其对真爱的歌颂。给人物设置与历史相悖的感情线可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让小说情节曲折、动人,更加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在作者的眼中恋人可以为了真爱去死,拥有真爱的人也可以因爱情死而复活。这样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成为经典,流传几百年,可见自古真爱故事很受欢迎,畅销且流行。


《牡丹亭》中杜丽娘感慨:“恰三春好处无人见”、“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借春景、春花比喻自己风华正茂却无人欣赏的悲凉,透露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与希冀。看似是剧本的人物感物伤怀,其实借机抒发了作者的愁苦和无奈。


汤显祖虽然才华横溢,但因为跟张居正不和,在张居正为官期间仕途不得志,处处受打压,这正像虽然青春貌美,却只能和断壁残垣为伴,深感辜负了自己天生丽质的杜丽娘。


电视剧很多根据历史改编创作的作品通常都寄予了作者的情怀,加以美化,符合了创作者和观众的双重心理需求。


湘女追剧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有句话叫做"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所以关于帝后真正的感情,恐怕只有他们两个当事人心里是最清楚的,作为后人的我们无法给出精准确切的评价,真正让电视剧改写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三点:

"帝后恋"观点新颖,更吸引的观众眼球。

皇帝宠爱一个妃子容易,爱上一个皇后却很难。妃子大多数都是皇帝喜欢一时,或者一世的女人,她们多才多艺,文化、家事也不需要很高,主要任务还是讨好君王,绵延子嗣;但是皇后不一样,她要统领后宫,要替夫君看管内院,不让她们逾矩,影响君王的朝政,还要时时劝导皇帝,雨露均沾,以免妃子们心生怨念,互相争斗,更重要的是,皇后是天下之母,是所有女人学习,模仿的榜样,所以皇后一般都是出自大家,端庄,贤惠,即使多才多艺也不能显露,要大度,不争宠,因此在历史上,皇帝喜欢皇后的例子其实也没几个。

经济学上讲:物以稀为贵,少的东西大家都喜欢,供不应求,才能卖出一个好的价钱,拍电视剧自然也逃不过这样的法则,既然历史上帝后相爱的例子那么少,不如编几个增加一下收视率,毕竟拍电视剧成本也很大,在为观众呈现好的作品的同时,最终目的,还是要考虑后期收益的问题。

"帝后恋"符合女性的传统思想

说白了,看电视剧的观众,女性同胞还是占大部分比例的,男生的时间基本都花在动漫和游戏上,这么一来编剧自然要按照女孩子的观点去做电视剧。

所以这里就会爆出一个问题,哪个妻子会希望自己的老公偏爱小妾小三的,所以帝后路线更符合广大女性的审美标准,最好还是一夫一妻相守一生的那种,别说收视率会不会高,至少看着它是不会太别扭。

再来在古代,皇帝宠爱小妾那都是朝臣们所反对的大忌,一般这种情况下都会极力劝阻,甚至联名上书,而这个观点也一直影响着后代,比如在看《孝庄秘史》的时候,皇太极一个劲地偏爱不懂事的宸妃,宸妃不是女主角,观众看的自然也很气,虐剧收视率也许会很高,但后期重刷的几率也很小,大家都喜欢甜甜蜜蜜的电视剧,所以编剧一般不会太过于冒险,小虐怡情,大虐伤心啊。

"帝后恋"真正的感情不得而知,更具有神秘的色彩。

一个后宫的皇帝不一定就是喜欢皇后,佳丽三千的皇帝不一定就是对皇后很差,所以无论是野史,还是曾经有过的历史,我们都无从猜测,帝后的感情往往是由身为第三者的史官记载并传颂给世人的,皇帝也许与皇后相敬如宾,也许和皇后爱得深沉,也许相看两生厌,又不能废黜,只好凑合着过,那都是以史官客观的眼光,若想真正知道帝后是否相爱,那只能问当事的两个人,编剧正式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才把"帝后恋"扮上了大荧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