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是什麼?是必然結果嗎?

大朙永樂盛世


不要搶,我來答!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自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一蹶不振,開始走向下坡路。關於這場發生於玄宗天寶十四載的叛亂起因,歷來是唐史研究的重點,每個學者都有不同的見解,眾說紛紜。

唐玄宗後期腐朽的統治導致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社會危機,為安祿山叛亂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唐玄宗對安祿山的過分信任與重用,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在各種時機成熟的條件下,爆發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爆發存在著諸多因素,就讓小青峰來梳理梳理。

一、唐玄宗後期施政昏暗導致社會危機。

唐玄宗在統治前期,勵精求治、改革政治、發展經濟,開創了唐代的繁榮景象,使唐出現了的“開元盛世”,但是玄宗並沒有善始善終,曾經的勤於政事、政治清明、廣開言路的唐玄宗到了開元中後期政治上安於現狀,不圖進取,任用奸佞之臣,生活上失去自檢,追求安逸享樂,並對神仙符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政治上的衰敗

在政治上,玄宗後期,朝綱敗落,官僚階級高度腐敗,任用奸相,將相不和使朝內不穩,社會動盪不安。唐玄宗統治後期政治腐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奸佞之相掌權,使吏治腐敗,社會風氣日益墮落,讒佞之風日益猖獗。世謂“口有蜜,腹有劍"的奸佞之相李林甫,出入任相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費盡心思討好皇帝,最後成了玄宗身邊的佞臣,為了專固相權,杜絕文儒之臣以戰功進而引用藩將,為了自己的權利推薦安祿山等任職節度使,導致最後邊防的兵權落入了安祿山手中,為安史之亂埋下了隱患。

三、經濟上的落後

在經濟上, 唐前期以均田制為主要形式的封建小農經濟日趨破壞和摧毀,以土地兼併為主要形式的大地主壟斷經濟畸形發展和惡化膨脹,王公百官放肆掠奪民田,擴展莊園,那些有權有勢有錢的都會兼併土地,使農民生活困苦不堪。生產力受到嚴重的破壞,導致政治的腐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些大官僚大地主吞佔大量土地,在政治上也成為掌握國家實權的力量。唐後期政治、經濟上的腐化還不足以使安祿山發動叛亂,更主要的是在軍事上所佔的優勢,給安祿山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來發起叛亂。

四、軍事實力的下降

在軍事上,由於均田制的破壞,導致府兵制的終止,府兵制是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兵制。由於均田制的破壞,貧富分化嚴重,同時,府兵制的地位大為降低,以致兵士執僮僕之役,備受將領厚待,人們不願再充任府兵,所以它不能再擔當起鞏固中央集權的職責,於天寶八載折衝府無兵可交,李林甫遂請停上下魚書,府兵制正式廢除。自此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

總結:玄宗後期節度使地位逐漸上升,這就使藩鎮割據的局面逐漸出現,尤其是安祿山、史思明等有有野心的節度使使藩鎮勢力惡性膨脹最後引起叛亂。無論是什麼情況,安史之亂的發生都是必然的!

唐玄宗後期個人施政上的腐敗和朝內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危機給蓄謀已久的野心家以可乘之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少數民族為核心的叛亂領導集團。

唐朝綱腐化,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的瓦解等社會危機,這都為安祿山發起叛亂提供了可乘之機,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唐逐漸走向衰落。


小青峰曰史


唐朝這棵大棵蛀蟲太多!

病入膏肓!安史之亂才得以爆發!

歷史以成雲煙!

避免歷史重演!就應該打預防針!清政廉政!

牢記為人民服務宗旨!




Andy1902468


我是西域大都護,這個問題我有一些淺見,供大家思考。

1.唐太宗四海一家的民族政策

李氏皇族的出身一直很可疑,即使族譜做的再好再漂亮,歷史學界依然對他們家族隴西李氏出身存疑。

如果說他們家族父系還是屬於存疑的漢族血統,母系則無可質疑的帶有鮮卑血統了!

無論是獨孤天下里面的小姐,還是竇氏家族的公主,亦或千古賢后長孫,都是如假包換的鮮卑後裔!

複雜的出身使李世民在位期間,所採用的是與任何朝代都不同的民族政策:四海一家!

他以胸懷天下的寬廣說出了: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他推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唐太宗的開明開放對促進民族融合,唐朝強大產生了積極意義。

唐太宗李世民在不同場合宣揚“四海一家”、“混一戎夏”的思想,打破了傳統的“華夷分界”的民族偏見。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被各族首領尊稱為“天可汗”。

唐朝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通過和親,會盟,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並大量的冊封少數民族首領,使他們為大唐初期的繁榮昌盛效力。

但是,世間所有事件有其利必有其弊,唐太宗的開明也使得大量的少數民族自然的移民,進入了漢族的傳統生活圈定居。

穩定的生活環境使得大量的少數民族大量的繁衍,族群越來越壯大了起來。

2.唐初瘋狂擴張政策的後遺症

唐朝初期是一個令人熱血沸騰,無比嚮往的強盛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

從唐太宗李世民的時代開始,唐帝國開始了瘋狂的擴張進程,真的可以說是打遍南北西東,把周邊兩條腿的敵人按著在地上不停的摩擦,滅國無數!

這種近乎瘋狂的滅國是令人興奮的,然而滅掉一個國家在當時的唐帝國來說不是什麼費勁的事情,然而事後的治理卻比滅國要複雜萬倍了。

唐代滅國之後大量的採取了內遷的政策,大量的亡國貴族和遺民俘虜被遷入內地,貴族們逐漸在朝廷中擔任官爵,遺民俘虜則大量在安置點定居,過上新的生活。

唐玄宗時代著名的將領如哥舒翰,高仙芝等人都是外族將領。

而安祿山,史思明等人,也是這種歸化異族,擔當起了國家邊防的重任。

這種瘋狂的擴張所帶來的民族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愈加的嚴重了起來,在內地的很多地區,歸化異族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地原住民的數量。

而隨著唐帝國的擴張能力達到了極限,廣闊國土使巨大的擴張機器無法繼續運行,唐代邊疆形勢開始由攻轉守。

因此,節度使制度在這種形勢下開始走上了歷史舞臺。

3.唐玄宗晚年倦政的節度使制度

唐玄宗李隆基在年輕時代,被朝野視為能夠再造貞觀的繼承者,他也沒有辜負朝野的厚望。

登基之後的李隆基倚天把劍,勵精圖治,創立了輝煌的“開元盛世”,創造了超越“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

隨著年齡的增長,興趣廣泛的李隆基開始逐漸把精力放在他更感興趣的娛樂事業上了。

彈琴唱戲,寫詩譜曲逐漸佔據了李隆基的大部分精力和時間。

他逐漸不願意再去處理龐大帝國各種錯綜複雜的政治工作,因此聰慧過人的李隆基開始考慮採取一種更為簡單的方式來治理這個龐大帝國了。

首先是在軍事上採取了節度使制度。

節度使制度初見於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最早的節度使是我們很熟悉的薛丁山的原型,薛仁貴之子,時任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

但是並沒有成為一種常態化的軍事制度。

唐玄宗晚年就逐漸將這種制度推廣並加以完善,使節度使能夠統一處理軍政事物,具有很大的自主權,減輕了自己的工作壓力。

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大旗),威儀極盛。

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

《新唐書·百官志四》載:"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具帑持兵仗詣兵部辭見,觀察使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驛則上聞。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將鳴珂金鉦鼓角居後,州縣齎印迎於道左。"

這種軍事管理制度,使節度使具備了割據造反的最基本條件了!

4.唐玄宗晚年倦政後的政治腐敗

軍事問題解決了,下一步就是政治問題了。

既然自己不想在政事上多花心思了,那就必須有人替自己處理這些事情。

首選自然就是宰相了,這個人選選擇的好,自己就省心了。

這個人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朝宗室之後,擔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

他大權獨握,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還建議重用胡將,使得安祿山做大,被認為是使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之一。

李林甫當政期間,雖然多次挑起政爭,陷害異己,但是他才華過人,能夠妥善處理朝廷政務,壓制邊將不敢輕舉妄動。

在李林甫死後,繼任的楊國忠有其奸詐卻無其才能,只憑借楊玉環的裙帶上位卻沒有與之相配的才華,對邊將的壓制開始失控了!

5.唐玄宗晚年的繼承人問題

寧外一個導火索則是繼承人問題,這個黑鍋一直都是武惠妃在背。

按照歷史記載是武惠妃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太子,陷害原來的太子李瑛,致使三王被害。

其實根本原因是李隆基那時候身體倍棒而兒子大了,幕後的真正推手就是李隆基自己。

要不說太子這個職位難做呢。

李隆基也就四十來歲,按現在的說法正是一個男人的黃金時代,妥妥的高富帥大叔,魅力無限。

而太子李瑛成人了!當年那個軟萌的小孩子,長大成人了!

權力面前無親情,何況李唐皇室還有那種草原民族強者為尊的傳統,皇位傳承一直不順當。

李隆基就開始容不得李瑛了!武惠妃就是個出頭背鍋的傻女人。

最終,她的兒子也沒成為太子,後來連兒媳婦也讓李隆基霸佔了!

新太子就是後來的唐肅宗李亨。

他很幸運,成為了新的太子。

他很不幸,成為了李隆基下一個針對的對象,從此過上了戰戰兢兢,寢食難安的日子。

就連他的好友,李隆基的義子兼弟子,四鎮節度使王忠嗣也受到了連累。

曾深受寵信,顯赫一時的邊關重將,最後死的不明不白!

王忠嗣不死,嚇死安史也不敢起兵造反啊!

繼承人問題,也成為了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重要因素了。

6.結語

作為問答,我儘量用淺顯通俗的語言來敘說,具體到文獻,則儘量不去引用。

安史之亂作為唐朝由極盛轉為極衰的轉折,其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以上各點僅僅是冰山一角。

其他的如府兵制崩潰,均田制敗壞,土地兼併嚴重,社會矛盾激化等等都是主流看法,別人論述已多,在此不再班門弄斧。

如果展開論述,寫一本書都有富裕,牽扯的人物之多,事件之廣,史料之繁,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

總之,我認為,安史之亂的肇因在唐代建國開始就已經積累,所等待的只不過是一個爆發的時機。

也許會由於某些人物或事件而延後,卻絕對是無可避免,只是時間的早與晚的區別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