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天涼痛經痛?分享中醫辨證論治和週期治療方法,趕快收藏


深秋天凉痛经痛?分享中医辨证论治和周期治疗方法,赶快收藏

导读:医学女博士美丽说原创美文第73期

在昨天的医学女博士美丽说原创美文第72期文章中,我们解读了古今中医对于痛经的原因分析以及痛经的中医分型。

今天,#女性疾病的真相#我们在医学女博士美丽说原创美文第73期文中,接着上期内容继续分享和解读中医对于痛经的治疗原则。

深秋天凉痛经痛?分享中医辨证论治和周期治疗方法,赶快收藏

痛经应辨证论治

四川省渠县第二人民医院的王福荣医生认为,治疗痛经疾病的关键在于辩证。

王福荣医生将痛经主要归纳为经前痛(经期痛)和经后痛两种类型。

月经来潮前或月经期发生疼痛的患者大部分属于实证痛经,月经后期发生疼痛的患者大部分属于虚证痛经。

王福荣医生将月经来潮前或月经期发生的疼痛主要分为4种证型,对于不同类型痛经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对于气滞型给以柴胡疏肝散和金铃子散为主方加减;对于血瘀型予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于湿凝滞型以温经汤或少腹逐瘀汤为主;对于热郁型以桃红四物汤加黄莲等为主。

而经后痛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对于肝肾亏损型予一贯煎为主方加减;对于气血两虚型以八珍益母汤加黄芪为主方加减。

而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黄健玲教授则和王福荣医生有着不同的见解。

黄健玲教授认为痛经最常见的证型是气滞血瘀型,主张应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湿热瘀结以保阴煎合失笑散加减,气血虚弱以八珍汤加减,肝肾不足以调肝汤加减为主等。

深秋天凉痛经痛?分享中医辨证论治和周期治疗方法,赶快收藏

中医对于痛经的按月经周期治疗思想

河南省名中医、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院妇科专家胡玉荃教授主张分期治疗,胡教授认为应该根据月经的不同阶段采取分期辩治。

经前期胞宫藏而未泄,经期泄而未藏,主要以活血化瘀,行气通滞为主,以便于经血的排除,故于经前 7-10天开始治疗,持续至经期 3-5天,以红糖、黄酒为引,以痛经舒为主方进行随证加减。

经后期精血亏虚,以补益精血、调肝补肾为主。

起源于唐朝开元年间河南商丘的宋氏妇科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始祖广平公璟精于医门”,擅长医术,宋璟的夫人余氏在医术方面也很有造诣,她一方面研究中医典籍,另一方面也把宋璟的处方加以整理研究。由于她是女性,女性患者纷纷前来向她求医问药,渐渐地也形成妇科特色,这就是宋氏妇科的起源。

近代,宋氏妇科传人宋紫清在宁波谦和堂弄分设“济世堂”诊所。如从宋金熙在宁波城内开办“杏春堂”行医开始,到现在的传承人宋泽军,再到宋琳奕,宋氏妇科已在宁波城内传承10代,如从唐代宋广平开始到宋琳奕,则已经有44代,这在我国中医传承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宋氏妇科历40余代,传承不息,名医辈出,医术精湛,济世活人无数。

好了,有点扯远了,话题回到正题——

距今已1300多年的宋氏妇科,认为寒凝痛经必夹风湿,因此擅于应用分期调治的方法治疗本病,经前期予川乌温经汤加减治疗,以达到活血化瘀,温经行气止痛之功效,经期根据患者症状随证进行加减,经后期予益气健脾养血,佐以活血祛风湿之中药八珍汤加减治疗。

本文参考(侵删):2020年6月长春中医药大学孙雪梅硕士论文《葱白散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疲证)的临床观察》。

内容预告,明天我们将介绍当代中医对于女性痛经的外治和中成药治疗法方法,欢迎关注。

一个对中医感兴趣的医学博士,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 收藏,转发。欢迎关注北大医学博士话女性营养系列文章,或@北大医学博士,我会每天给大家带来原创女性营养健康资讯,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