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後生,談判的成交平衡點 | 談判的向死而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谈判的成交平衡点 | 谈判的向死而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谈判的成交平衡点 | 谈判的向死而生 第一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408篇推文。

全文共2192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置之死地而后生,谈判的成交平衡点 | 谈判的向死而生

1

引言

美国前财政部部长,高盛集团副主席,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曾说过,

当对方感觉到你真的不想谈了,你的谈判地位反而变强了...因此,有时候你不如“转身就走” ...

在谈判中,几乎所有的谈判者都不遗余力地追求“谈成协议”。

因为,“谈不成”就意味着谈判的失败,没有人喜欢失败的滋味。

对于谈判来说,如果“谈成”是“生”,我们不妨把“谈不成”比喻为“死”。

谈判的“生死”究竟由什么来决定?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

谈判思维”是一种人生思维,我喜欢在人生中寻找谈判的道理。

在人生中,

我们因为恐惧失败,而希望成功;

我们因为恐惧疾病,而渴望健康;

我们因为恐惧孤单,而向往爱情;

我们因为恐惧贫穷,而追逐富有。

我们恐惧“死”,而渴求“生”。

正如坐在过山车上俯冲而下的时候,“恐惧”让你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

我们克服恐惧的一个办法,就是逃避、不去面对。

甚至于我们几乎不去思考什么是失败、什么是疾病、什么是孤单、什么是贫穷、什么是“死”。

但是有时,我们可以向死而生。

尤其在谈判中,我们需要直面谈判的“死”。

2

接受还是拒绝?

这是一个新的系列推文,我称之为“谈判的向死而生”,它的思维方式来自哈佛商学院的“三维谈判系统”。

当一个谈判协议摆在你面前,它总是有两个状态:

一个是“接受”,一个是“拒绝”。

我们应该基于什么判断来做出选择?

基于比较,比较“接受”和“拒绝”这两个结果哪一个价值更大。

评估“接受”这个结果的价值比较容易,只要你仔细理解协议的细节即可。

那怎么评估“拒绝一个协议”的价值呢?

我们得借用谈判中的那个大家熟知的概念:BATNA。

BATNA,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

最佳替换方案(次优方案)

“谈判思维”有很多篇文章讨论过这个概念,它是经典谈判理论最最基础的概念之一。

为了便于理解,我喜欢叫它“最佳备胎”。

意思是,如果谈不成,我的备胎方案是啥。

当备胎方案要好于谈判桌上能拿到的最好条件,我们的选择就是离席而去。

那么,评估“拒绝一个协议”的价值,就是在评估你的BATNA的价值,也就是“备胎方案”的价值。

3

两个场景

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理解这个概念。

假设你正在某一家汽车4S店里看一辆车,你向销售代表询问了这辆车的价格;

场景一:

你在销售代表面前表现得非常喜欢这辆车,用你自己的话说,这是一辆“梦寐以求”的车。

这辆车有现货,就摆在那里,你老婆在你旁边还一个劲地说,

“我们已经看了一个月了,我觉得没啥可挑的了,你看看咱那辆破车,你真想开着它回家吗?”

“我也累了,就这辆吧......”

然后你开始和销售谈价。

场景二:

你在销售代表面前表现的很犹豫,拿不准主意,你甚至在自言自语道,

“到底哪辆好呢?这辆?还是隔壁店的那辆呢?”

你的老婆也在一旁,犹豫不决地跟你说,

我觉得还是刚才那家店的好,我喜欢那辆......

你心里是喜欢眼前这辆车的,可是隔壁店那辆确实便宜,功能也还不错;

于是,接下来你开始和销售谈价。

我相信,读者一定能看出来,在场景二里,能谈出好价格的可能性要大于场景一。

因为在场景一中,你的BATNA(备胎方案)非常差,你除了眼前这辆车,毫无选择。

在场景二中,你的BATNA(备胎方案)构建的价值很高,两辆候选车几乎不相上下。

4

向死而生

BATNA的存在非常有意义。

它是你可以对一个谈判协议说“不”的有力依据。

它有着众多的存在形态;

它可以是隔壁4S店的一辆车;

它还可以是你采购项目里的另一个候选供应商;

它还可以是你拍卖流程中的另一个潜在买家;

它还可以是谈外包服务时,自己内部组建团队的解决方案;

它还可以是谈商务纠纷时,采取诉讼的手段;

它还可以是谈薪资待遇时,准备罢工的可能。

甚至于在国际舞台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经济制裁、贸易封锁、炸弹威胁、武力入侵等这些手段,都构成谈判中BATNA的概念。

总之,它在帮助你评估一个谈判协议的价值,它是一个价值的参照物。

正如同你想知道谈判该如何“生”,前提是弄明白谈判怎样才不会“死”。

如果买了这家4S店里的车,这场谈判结果走向了“生”;

同样如果买了隔壁店的车,那么这场谈判结果走向了“死”;

在“死”的结果里隔壁车的价格越便宜,“生”的结果里谈下来的价钱就越多。

“生”的意义,来自于“死”的参照。

参照物的价值越大,被参照物的价值才会更大。

这也正是谈判有时需要“向死而生”的道理。

5

成交平衡点

想象一下,当你心中有两辆车在权衡,你和销售之间的谈判就像一个动态天平;

天平的左侧托盘上,是你眼前的这辆车的评估价值;

天平的右侧托盘上,是隔壁店的那辆车的评估价值;

随着两辆车价格、性能、服务、附送条件等不同因素的变化,左右天平开始忽高忽低。

当左侧天平越来越重,你就会越倾向于接受这个协议;

当右侧天平越来越重,你就会越倾向于拒绝这个协议。

请注意,谈判者通常过于关注左侧天平,不断地在心中给心仪的这辆车增加砝码;

而他们却忽略了去关注右侧天平,它的价值虽然有可能会让你的谈判天平倾斜,但它却会促进你的左侧天平变得更有价值。

当天平趋于平衡不再倾斜,我们称之为“成交平衡点”。

也就是说,两种选择旗鼓相当、不分高下;

此时两种选择的价值一样,你怎么选都可以。

那也就意味着,这个平衡点给你带来的谈判力量是最大的。

如果对方不再给这个左侧天平的协议添加砝码使其价值更大,那么你完全可以拒绝协议、离席而去,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6

小结

俗语说,

置之死地而后生。

它说的是一种勇敢的精神。

谈判中的向死而生,并非在鼓励你用无谓的强硬来谈判。

而是在给你一种启示,你的谈判布局应该更多关注BATNA和成交平衡点。

那么该如何打造一个完美的成交平衡点呢?

-

我们需要直面谈判的“死”。”

-

这里是“谈判思维”!

“谈判的向死而生 第一篇” 待续

--- 桔梗[email protected]


置之死地而后生,谈判的成交平衡点 | 谈判的向死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