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二戰結束後,廣大殖民地利用千載難逢的機會,紛紛從宗主國獨立。殖民地獨立後如何發展經濟便成為了最重要的問題。

而此時蘇聯在短期內快速強大的成就,給殖民地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恰逢世界格局滑向冷戰,蘇聯也希望在外交上破局,學習蘇聯就成了不少殖民地國家的選擇。

蘇聯人民已然過著令人羨慕的生活

再也不是半個世紀前那個偽工業國了▼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這些後發國家利用蘇聯的援助與其制度調配資源的能力迅速推進自己的工業化,但蘇聯經濟體制的弊端也為這些國家留下了隱患。三四十年之後,一些國家陷入增長緩慢的境地,另一些則出現嚴重的財政危機。

與很多人想象中不同,印度其實也是蘇聯的學生之一,甚至是結合當地情況學習蘇聯經濟模式的課代表。但他的經濟改革甚至比中國來得更遲。

積弊

五十年代中後期,印度效仿蘇聯,確定了優先發展國防重工業的戰略,並且在外交上與蘇聯親善,以換取經濟合作。

在蘇聯的幫助下,印度大力興辦國有企業並將私企國有化。經過多年的發展,到1991年時,印度已經有246家中央直屬企業,邦一級的國企數量則更多,對國防工業、鐵路、郵電、港口、航空、銀行、保險實現了壟斷,在其他重工業和基礎工業中也佔有絕對優勢。

在蘇聯幫助下建立的維沙卡帕特南鋼鐵廠

蘇聯不僅幫助建廠,還把社區工廠模式帶到了印度

佔地3200公頃的鋼鐵城裡面

住房、教育,醫療,娛樂設施齊全

(圖片:IM3847 / Wikipedia)▼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一方面,蘇聯模式確實為印度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另一方面,印度國企也存在因缺乏競爭帶來的體制僵化、經濟效益低的問題。印度國企基本都從50年代一直虧損到80年代,如果去除石油企業,那麼一直到九十年代改革前夕,它們總體上依舊是虧損狀態。

巴拉尼煉油廠是印度的第二座煉油廠

與蘇聯合作建造,在1967年開始投入生產

(圖片:https://iocl.com)▼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除了國企連年虧損,印度政府的財政赤字問題也不容樂觀。

從八十年代開始,印度的補貼、國防開支就逐漸膨脹,超過了印度政府的財政收入,赤字逐步擴大,到1990-1991財年,已經高達4333億盧比,佔GDP的8.4%;政府外債總額為3萬億盧比;利息開支又佔到當年借款的62%,這幾乎是在拆東牆補西牆,像極了如今借了網貸的學生。

GDP總量上不去,國防支出佔比高不代表總額就高

因此頻頻有士兵因物資跟不上而喪命

(圖片:Sanjoy Karmakar / Shutterstock)▼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外匯情況同樣糟糕。時任總理拉吉夫·甘地放寬進口限制,卻恰逢海灣危機,油價上漲,印度作為貧油國家的逆差進一步擴大。1990-1991貿易年逆差達到了84.4億美元,而此時印度的外匯儲備僅剩13億美元,相當於兩週的進口額。

生在印度第一家族的拉吉夫·甘地

對政治毫無興趣,卻只能無奈上位

歷史證明他確實不適合政治

(圖片:Imthiyaz786 / Wikipedia)▼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與此同時,經濟處於追趕階段,理論上增長上限較高的印度,GDP漲幅卻長期處於3%-5%之間,被譏諷為“印度教徒速度”。既沒有“盧比霸權”,又沒有“恆河奇蹟”的印度,面對財政與外匯雙重危機,國企又控制著命脈產業,不思進取,甚至成為了拖累,印度的經濟基本面著實有些危險了。

2000年以前的GDP總量增長過於緩慢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拉大了和亞洲一些國家的距離

(印度國內生產總值)

(數據:世界銀行)▼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這時的印度環顧四周,發現像他們這樣包袱沉重無法提速的國家已經沒有多少了。60年代還與印度人均GDP相當的韓國,此時人均GDP已經是印度的17倍。持續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濟增速、出口增速和吸引外資的能力都明顯高於了印度。

韓國經歷了“漢江奇蹟”後

一躍成為發達國家

印度和他的距離已顯得太過遙遠了

(圖片:DreamArchitect / Shutterstock)▼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結構性的經濟問題加劇了本就尖銳的政治問題,1991年5月21日,時任國會主席的拉吉夫·甘地被猛虎組織暗殺,印度進入了前途未卜的新紀元。

遲到的改革

1991年,尼赫魯·甘地家族暫時後繼無人,國大黨資深元老拉奧成為印度總理,“尼赫魯社會主義”的既定方針被突破,一系列改革措施開始在印度推行。

拉奧的上臺標誌著印度由尼赫魯家族的

混合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的模式轉變

其也被稱為“印度經濟改革之父”

(圖片:DH ronak/ Wikipedia)▼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和很多社會主義國家類似,印度經濟的運行方向一直由指令性的五年計劃確定。但是在1992-1997年的第八個五年計劃中,印度劃分了中央政府與邦政府在經濟增長中的權責,不再對企業直接下達生產指標,五年計劃從指令性轉型為指導性。

第八個“五年計劃”的一大亮點是工業現代化

(圖片:srs1191995 / Shutterstock)▼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此外,印度政府長期對生活必需品和生產原料進行價格補貼,這一政策確實減輕了底層人民的經濟負擔,代價是低估成本與價格,生產原材料的國企長期虧損,進而影響到經濟的運行。

所以對內,拉奧政府減少對食糖、化肥等物資的補貼,壓縮軍費、出售一部分國企的股份以減輕財政赤字,放寬出口許可限制,貶值盧比刺激出口的同時限制進口,擴大印度的外匯儲備。

拉奧政府逐漸開放以糾正不斷增長的赤字和外債

(圖片:Hari Mahidhar / Shutterstock)▼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印度政府對於企業的態度也發生轉變,拓寬了私企可以涉足的領域,出售一部分效益低下、不屬於關鍵部門的國企股份,甚至降低反壟斷和環境保護的標準。

對外,拉奧政府加大力度吸引外資,不但簡化了開辦企業的手續,還放寬了對外資的持股比例限制,在34個印度缺少技術的民用行業中,外資最高佔比51%,達到控股的程度。

微軟印度辦事處

(圖片:Cephas 405 / wikipedia)▼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在金融領域,過去印度銀行全為國有,承擔了為國有企業輸血、購買國債分擔政府鉅額赤字的作用,真正用於企業自由融資的資金,佔比僅15%,難以服務民間經濟發展。為此,印度進行了自上而下的金融改革,改變了多頭領導的現狀、不再限制私有銀行的發展並且調整現有的銀行業結構。

印度中央銀行鄉村分行

(圖片:NEERAZ CHATURVEDI / Shutterstock)▼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這一系列劇烈的改革免不了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其中不乏高層既得利益者,同時也難免會引起經濟波動。當價格管制被放開,能源價格迅速上漲並帶動下游產業全面漲價。民眾的日常生活受到衝擊,引來了不小的爭論,也為民粹路線的印人黨做大埋下伏筆。

只要有改革,都總會影響到一些人的蛋糕

(圖片:AjayTvm / Shutterstock)▼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更尷尬的問題則在於印度改革起步太晚,錯過了之前的產業轉移浪潮,而技術和資本的轉移浪潮會優先考慮投資環境更佳、基礎設施更完備的國家,留給印度這個後來者的紅利已經不多。

但改革畢竟是有好處的,它為印度帶來了一定時期的高增長。然而更加外向型的經濟也意味更易受到國際經濟波動的衝擊,98年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印度的經濟,長期批判經濟改革政策的印度人民黨創始人瓦傑帕伊得以成為總理。

難解的民意

被認為具有民粹傾向,言必稱印度教傳統的政治家瓦傑帕伊上臺後,卻沒有改變經濟改革的路線。或許是他內心深處清楚意識到加入國際分工的重要性,這屆政府還重新定義了自己的宣傳口號,使之為自己的經濟改革服務。

第一位非國大黨印度總理

位子坐的穩才是最重要的

(圖片:印度總理府)▼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當然,為了應對自由化帶來的貧富差距擴大問題,瓦傑帕伊用就業為導向的經濟增長代替以生產為導向的經濟增長,並提出了消滅貧困的目標。政府在推進經濟計劃的同時也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給每個村莊供水,促進兒童入學等種種政策。

經濟發展帶來的貧富差距

需要政府出臺補償型的政策來維護國家的穩定

更何況,基建和教育等都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


安撫大眾情緒的同時,改革也進入了會觸及更多人利益的深水區。印度一方面試圖扶植高新技術,另一方面試圖對公營企業動刀,對於一些死而不僵的企業果斷撤資,同時鼓勵小企業的發展。

然而,在地區發展嚴重不均、公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的印度,改革紅利並非立竿見影,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立刻看到;而經濟改革也必然帶來貧富分化,印人黨還是失去了底層民眾的支持,把權柄重新交回國大黨手中。

有些地區富裕程度逐漸上升

但仍有很多人吃不飽飯

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但不能導致其他人餓死

(圖片:clicksabhi / Shutterstock)▼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1991年-1996年任職財政部長的辛格,被譽為印度經濟改革之父。他當選後,吸取了前任失去民意的教訓,在保證不開倒車的前提下放慢了改革的速度,發佈以保障民生為主的《最低共同綱領》。

拉奧任期內的財政部長正是辛格

印度經濟自由化的真正掌舵人

(圖片:imagemaker / Shutterstock)▼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辛格政府的重要舉措包括,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引入增值稅,減低消費稅以促進內需,進一步為私營企業鬆綁,推動印度企業出海。吸取前人教訓後,這一屆政府對於通貨膨脹尤其在意,為此降低了糧食、石油、鋼材等商品的進口稅。

《2005年聖雄甘地就業保障法》

早在拉奧任期內就被通過了

但在辛格任期內才開始正式推行

立法設定了全國唯一身份認證機構

自此印度人才開始陸續擁有屬於自己的唯一身份編號

(圖片:Soumen Hazra / shutterstock)▼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辛格成功在兩任共10年的時間裡謹慎地推進改革。

為了給改革爭取時間,辛格政府政治與外交方面上相對低調,在2004-2014年的十年時間中抓住了改革的紅利,大力發展經濟,韜光養晦地度過了08年金融危機。

該維持的外交關係還是認真維持了

不過可不像現在那位名聲在外的

(圖片:The White House)▼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可以說,辛格留給了後人一個生機勃勃的印度(但這改革的成就,恰恰也導致了日後部分印度民眾自信心過度膨脹)。

同時,改革雖慢,不滿的情緒卻不會在民間消失,最終導致宣揚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印度人民黨再次做大。

橘底小白蓮代表的就是

印度最大的政黨—印度人民黨

(圖片:arun sambhu mishra / Shutterstock)▼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如今,印人黨出身的總理莫迪確實在努力扮演一個大國領袖的角色。一方面莫迪推進了社會改革,確實讓更多人被改革紅利惠及,另一方向,普惠政策又加劇了莫名膨脹的自信,進一步將成就歸功於印度教民族主義,讓莫迪在第二次當選後做出種種令人吃驚的決策。

心態最重要

(圖片:arindambanerjee / Shutterstock)▼


印度,如何改革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