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流通貨幣並沒減少,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何流動性不足?

金山客


資金是需要流動的,在資金流動過程中,才會產生貨幣乘數效應,放大市場貨幣供應量。


我們可以簡單舉個例子:


銀行提供了1000萬元貸款,企業A拿到這筆錢後向企業B訂購了一批原材料,支付了貨款,這筆錢就到了B的賬戶上。B把這筆錢存到銀行,銀行又扣除存款準備金後繼續貸給了企業C,以此類推。本來只有1000萬元,結果在市場流通過程中能放大四五倍,有可能變成5000萬元。


金融危機是金融層面的危機,往往伴隨著股市暴跌,債市風險,金融機構破產,嚴重的金融危機有可能發展成為經濟危機。在這個階段,企業和個人出於風險防範的目的,就會減少投資活動,降低債務水平。如此一來,願意貸款的企業少了,大規模投資的企業也少了,貨幣乘數效應大大減弱,市場流動資金開始明顯減少。


金融危機下,流通的貨幣確實沒有減少,核心是企業經營活動減少,資金流動速度降低。


這就好比農民灌溉土地,水管很粗,水流的也很快,短短時間就能澆完一片地。井還是那口井,井裡的水也沒減少,但是水流的速度慢了,澆地自然就會變慢。


面對危機時,企業和個人的收入往往會減少,不確定性增加。這個時候就要儘可能持有現金,降低負債,壓縮消費支出。流通貨幣還是那麼多,但是企業和個人都捂著錢不用了,流動性自然無從談起。


現金為王不是說說而已,既是風險防範需要,還是為投資機會做準備,避免機會出現時沒有力氣去抓。


財智成功


在金融危機中,不僅個人和市場上的流動性不足,銀行等金融機構也會流動性不足。歸結起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流動性不足主要由以下3方面原因造成:

第一,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在金融危機中,人們收入減少、支出增加、資金不足,更傾向於保留較多的流動性貨幣或者現金,因而儲蓄減少。儲蓄是放貸的基礎,儲蓄減少,放貸也就受到了較大制約。

第二,銀行的主要利潤點在放貸。在金融危機中,一方面企業的經營效益並不好,多會採用收縮戰略,貸款需求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中企業和個人貸款違約的風險增加,不良貸款率是重要考核指標之一,銀行管控也會更加嚴格。

第三,銀行的再貸款基礎受限。銀行沒錢了怎麼辦?除了居民儲蓄外,銀行還可以用手中的資產向央行再借貸。在金融危機中,由於銀行手中可以用於抵押貸款的資產不僅數量減少,質量也有所下降,因而再貸款的信用額度也就受到了限制。


財經一熱點


這個問題中出現幾個概念,金融危機、貨幣流通、流動性、銀行信用、影子銀行,只要把這幾個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搞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出來了。金融危機指的是指整個金融體系的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標急劇惡化,出現大規模銀行擠兌,本幣貶值和資金外逃等現象。那麼金融危機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就要從貨幣是如何流通的說起。

銀行吸收存款並不是全部用來發放貸款,而是要向央行按比例交納法定存款準備金,並且為應對儲戶提存要留足超額準備金。銀行的存款是可以派生的,因此發放的貸款就有一個乘數效應,銀行貸款與央行的基礎貨幣的比率我們稱之為貨幣乘數,乘數越高說明信用擴張能力越強。當然貨幣擴張也有極限的,否則引發銀行流動性危機。目前我國的貨幣乘數為6.8%,理論極限值為7.5%,所以說央行的降準空間已經不大了。銀行要應付儲戶提存和正常經營就必須在央行保留足額的超額準備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流動性,業內人稱為頭寸。當頭寸不足時,銀行可通過向央借款、票據貼現、同業拆借等獲取。現在我們說的寬貨幣就是央行通過降準,各種借款、貼現等向銀行提供流動性,因此市場上的流動性呈現出寬範的現象。

央行的寬貨幣總是與金融機構寬信用相伴而行的,如果信用緊縮,貨幣過寬就會導致流動性氾濫,信用過寬而貨幣緊縮則流動性緊缺。除了銀行信貸而外非銀金融機構,例如信託、基金、保險、互聯網金融等金融機構也通過資金池進行信用擴張,由於它們沒有準備金限制,這就加劇了信用擴張。當經濟處於上行週期時,借款人由於對未來充滿信心,不斷增加槓桿投資和消費,當經濟處於下行週期時借款人現金流枯竭,無法償還債務,這樣金融機構的的壞帳就會增加,造成流動性危機,只能宣佈倒閉,於是金融危機就爆發了。為了避免金融危機的爆發,央行於是𣎴停地向金融機構提出流動性,讓借款人借新還舊,推遲危機的到來。我們知道資產與負債是相等的,央行超發的貨幣一定會推高資產的價格,當超發貨幣進入房市時就會推高房價,進入股市時就推高股價,當房地產泡沫或股市泡沫破滅時,就來到了我們說的明斯基時刻,於是金融危機就如海嘯般撲面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