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有什麼能耐讓那麼多有本事的人死心踏地跟著他?

鵬友程


劉邦能從一個平民,成為漢王朝的開國之君。靠得就是敏銳的洞察力,獨具匠心的知人、用人及賞人的方法。

使一大批有才能的人,為他心甘情願、肝腦塗地地衝峰陷陣。為漢王朝打下400年基業。

首先,劉邦有獨到準確的慧眼識珠。

劉邦能根據每個人的特點,準確地判斷出他們各自能勝任的職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各自的優點。做出更大的功績。

比如蕭何,心思縝密、做事細緻周到。就委任他主管錢糧物質等,後勤補養方面的事務。

周勃為人憨厚耿直,是個忠勇之士。加上他自幼習武,弓馬嫻熟、孔武有力。就被委以重要的軍事職位。

再比如樊噲,身體強健勇猛。就叫他做了隨從副官。

還有後來加入的張良、韓信。劉邦也是能準確地看到了他們的特長,而讓他們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的才能。

如果劉邦沒有自己準確的分析判斷,就只憑蕭何的舉薦。劉邦是斷然不會,把最重要的軍隊主帥之位交給韓信的。

其次,劉邦有胸懷天下的大局觀。

劉邦和他的智囊們,一旦制定出總的戰略目標。具體的戰術執行環節,就不再幹涉。讓執行者根據形勢變化,自行處置。

由其是在軍事方面,韓信作為軍隊統帥有了極大的自主性。

韓信率軍暗度陳倉、平定三秦、擒魏王、破代軍,消滅趙國、降伏燕國、攻伐齊國,直到垓下之戰全殲項羽的楚軍。

韓信在這些戰役中,無一敗績。被蕭何稱讚為“國士無雙”。這也成就了韓信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

這也是,劉邦深知大的戰略方面一旦制定,就不能輕易地更改。

而在戰術執行環節,由於時勢變幻莫測。一定要給執行者,自主處置的權利。要因時、因地地制宜。

最後,劉邦對做出功績的人,會進行相應的犒賞。

劉邦對人性的獨到認識,使他能準確地知道每個人的所思所想。並且儘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

就像韓信在滅掉齊國後,求封假齊王。開始劉邦也是大怒,但在張良勸阻後。劉邦經過深思熟慮,就索性封他一個真齊王。

對其他有功績的人,劉邦也是能封就封、能賞就賞。

所以,這些受了封賞的人。不但滿足了自己的需求,還證明劉邦對他們,所做出功績的認可。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陣營的人萬眾一心,眾志成誠地團結在一起。最終消滅各方勢力,統一全國,建立一個全新的王朝。

所以,劉邦在文不如蕭何、謀不如張良、武不如韓信的情況下。能從一個平民成為開國之君,除了個人的自身魅力外。靠得就是對人性的把握。獨到的知人、用人及賞人的方法。使全體將士能心甘情願地為他效力,開創一個新王朝。


同看風雲


題主好!

“高祖起於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禪。不階湯武之王。龍行虎變。率從風雲。徵亂伐暴。廓清帝宇。八載之間。海內克定。遂荷天衢,登建皇極,上古以來,書籍所載,未嘗有也。

——《漢紀》

劉邦怎麼從一介布衣華麗轉身而成為帝王的呢?他到底有什麼能耐能讓那麼多有本事的人死心塌地跟著他呢?

第一:解讀劉邦傳奇的一生

1.出生傳奇

《史記》裡記載:“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劉邦的母親劉媼,有一次在大澤堤岸上休息,不注意睡著了,夢見自己和神在一起。當時天色昏暗,電閃雷鳴,劉邦父親不放心前去巡視時,發現一條蛟龍臥在劉媼身上,結果劉媼就有身孕了,之後就生下劉邦。

2.長相傳奇

《史記》裡記載:“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劉邦這個人長相奇特,鼻樑很高,面相像龍,鬍鬚也很獨特,左腿上還有七十二顆黑痣。但劉邦這個人性情仁厚而愛人,而且心胸豁達,有氣度。

3.經歷傳奇

《史記》裡記載:“為泗水亭長,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民間流傳劉邦傳奇的故事確實不少,“赤帝之子”“斬蛇起義”,都把劉邦人物傳奇化了。

在當時封建社會里,劉邦與項羽相比,最為不利因素就是出身。劉邦出身貧民,很難取信於人,我們不能否認他身上的這些傳奇故事確實為劉邦添彩不少!

第二:解讀劉邦的胸懷與抱負

1.知人善任

知人才能善任。劉邦在這方面可以說做的了極致。他不僅看人準,而且能把方方面面的人才整合起來,為自己所用。

劉邦身邊最有名的要算“漢初三傑”。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後援有蕭何。

.張良

張良“漢初三傑”之一,是劉邦有名的“智囊”,他深明韜略,足智多謀。在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為劉邦統一大業打下堅實基礎。

鴻門宴上,張良力勸劉邦卑辭隱忍,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裡應外合,使得劉邦脫離虎口,保全性命,變被動為主動。

.韓信

韓信“漢初三傑”之一,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有“兵仙”、“戰神”、“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之稱。

韓信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千古難得的帥才了,他能把弱小的軍事力量發揮到極致,比如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將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逼上絕路,自刎於烏江,為劉邦建立漢王朝打下堅實的基礎。

.蕭何

蕭何“漢初三傑”之一,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應該是“月下追韓信”的故事:韓信這位曠世帥才,被劉邦大材小用,分派為倉庫管理員,韓信一怒之下,不辭而別。又被蕭何星夜追回,拜為元帥。

2.廣納群策

劉邦不僅知人善任,而且善納群策。

韓信被蕭何月夜追回之後,劉邦就迫不及待問韓信:“丞相多次向我舉薦將軍,你有什麼計策來指教我?”

韓信客觀分析了劉邦與對手項羽的優劣之勢,並向劉邦開出一劑良藥——反其道而行之。

項羽“匹夫之勇”,不善用人。

他厲聲怒喝時,很多人嚇得膽戰心驚,但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將領。如果您能夠採用和他相反的做法,注重“眾勇”,任用天下賢能勇士,發揮團隊作用,還有什麼敵人不能誅滅的呢?

項羽“婦人之仁”,沒有格局。

他待部下仁慈善良,部下有生病的,他會親自探望,悉心照料,但部下有功勞應當封賞時,他卻吝嗇之極。如果您能把天下的城池封賞給有功之臣,還有誰會不服您呢?

項羽“任人唯親”,已失民心。

他雖然稱霸天下,使諸侯臣服,但用自己親信喜歡的人稱王,諸侯不服,已失天下人之心。如果您能夠任人唯賢,率正義之師,凝聚人心,還有什麼敵人不能打敗呢?

劉邦聽了之後非常高興,悔恨自己任用韓信太遲!

第三:解讀劉邦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史記》有載,高祖問眾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忠臣皆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得力於三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可見劉邦不僅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賢”,而且做到了“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所以最終在“楚漢之爭”中大獲全勝,取得天下!

我是 ,謝謝您關注與分享!


讓語文學習更有趣


紅哥認為,劉邦是橋樑式人物,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劉邦撫民不如蕭何,運籌不如張良,打仗不如韓信。看著,好像能力不出眾,可是,張良帶兵不如劉邦,韓信權術不如劉邦,蕭何御將不如劉邦。

韓信、張良、蕭何、彭越、英布等等這些人,各個都是人中之傑,但是他們面對劉邦,不想造反的各個俯首稱臣,造了反的毫無還手之力。

能力方面,已經有太多的研究史實。那麼,除了能力以外,還有什麼?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劉邦是橋樑式人物。

一方面,劉邦可以和蕭何這類人談談情;另一方面,劉邦也可以和樊噲這類人嘮嘮嗑。

但是蕭何和樊噲卻不能。而劉邦恰好就這樣左右都可以聊得上。而讀書人,往往又有種通病,顧慮太多,多囿於經驗之談。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說到劉邦身上太貼切了。

回看封建時代的造反起義,幾乎都是草莽出身,倒不是說既得利益者不會反,而是最廣大的勞動人民才是真真切切的歷史推動者。

人和,可以說已經發生在劉邦身上了,當然還有歷來的套路;

天時,暴秦當亂,聯軍眾伐;

地利,除了分封后的地理優勢,前期也是偏安一隅,並不是主力,有效存活發展。

可以說,如此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劉邦,韓信、蕭何這些人又怎會看不到,而這些人,也希望找到明君輔佐。

劉邦創業的時候已經47歲了,在先秦漢初,一個人到了已經快要掛了的年紀,居然活了過來開始創業。劉邦僅僅用七年時間開創大漢400年基業。

結束語,紅哥認為,劉邦是橋樑式人物,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